原创页岩溪沙漏之北
五一的人潮挟着城市的焦虑,在各大景区的新闻里汹涌。于是我们一家人选择逆流而行——回到那个用桑葚汁浸染过的村庄,带着孩子寻找现实中的过去。
古人常将桑树和梓树栽种在住宅周围,母亲种桑树用以养蚕,父亲种梓树用作木材,因此“桑梓”常常用来指代父母,后来又引申为故乡。走过他乡千山万水,依然独爱家乡一山一水。千山万水是人生的精彩度,一山一水是生命底色。《诗·小雅·小弁》记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见了桑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唐柳宗元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听到布谷鸟、黄鹂声声鸣叫,不禁思念故乡的初夏。

走到村口,我下意识地目光向右搜寻。在那本来有棵桑树的地方,已经起了一座小楼,庭院深深。那是一棵差点要了我小命的桑树,上小学的时候,因为贪吃其上的桑葚,我爬到这棵树上大快朵颐。没留神踩到了一个干枝,咔嚓一声,整个人就开始飞速下沉,当时我脑袋里只有两个字:完了!接着又听见呲啦一声——树干中间的一个小树杈挂烂了裤子,把我悬在了那里。等看明白这一切,赶紧翻身抱住树干定了定神,竟然不顾裤子的破烂,又蹭蹭蹭地爬上了树去,继续着对桑葚的搜寻。
桑椹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止渴、润肠通便、安神益智、明耳目、乌须发的作用,是一味难得的药食兼用之品。桑葚到底有多美味?我不知道桑葚对于别人意味着什么,那酸酸甜甜的味道早已嵌入我的灵魂。
算算时节刚好,这会该有桑葚了。我一边给孩子们讲着我和桑树的故事,一边开始了对桑树的搜寻。说起桑树,孩子们竟然陌生的紧——尽管他们小的时候都养过蚕,偶尔也能吃到桑葚,因为现在城市的园林绿化很少见桑树的影子。但在农村,搜遍了大半个村子,桑树竟然踪迹不见,一棵难寻。
甲骨文中有桑字,《山海经》中有其描述,整个中国古代都在劝民以农桑为本。古代的许多仪礼谋议也都在桑林中举行,尧在桑树下把天下禅让给了舜。《史记》记载,因采桑女争夺桑叶,竟引起吴楚两国兵戎相见。古代男孩出生后,要用桑木做的弓,蓬梗做的箭射天地四方,象征孩子长大后有四方之志,于是有了成语“桑弧蓬矢”。
蚕桑文化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源头。《诗经》: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描写了一群采桑女在大片桑林中穿梭,在劳动行将结束时,互相招呼,结伴同归的情景,洋溢着愉快而轻松的气氛。汉乐府《陌上桑》有:“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自此罗敷成了采桑女的代称。
这趟故乡行,遗憾没能与桑树相遇,但我还是在商店里买到了一些桑葚。归程的车上,孩子们美滋滋地品尝着桑葚。或许,这趟故乡行我苦苦寻找的不只是那株消逝的桑树,更是被连根拔起的农耕记忆。或许该在阳台上栽一株桑苗,让下一代的童年有枝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