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文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城内振兴西大街文庙路1号,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元、明、清历代分别进行了重修和扩建。
绛县文庙自南向北连续五进,南北长96米,东西宽44米,占地面积4224平方米。分别建有棂星门、大成门、乡贤祠、名宦祠、过厅、戏台、献殿、大成殿、明伦堂、麟经楼、敬一亭、崇圣祠、射圃亭、文昌阁等。现仅存“大成殿”和“明伦堂”。大成殿为元代建筑风格,明伦堂为清代遗构。
2013年3月5日,绛县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据清乾隆版《绛县志》和有关碑文记载,绛县文庙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
元大德七年(1303年),重修绛县文庙。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分别进行了重修、扩建。
清顺治六年(1649年),绛县文庙被毁,唯存大成殿与二门。
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道光五年(1825年),清咸丰三年(1853年),先后修复重建绛县文庙,相继完善了整个文庙的建筑群。
建筑格局:绛县文庙,是一组群体建筑,布局合理,排列得当,自南向北,一线贯穿,正南设大成门,东西各设侧门,南北长96米,东西宽44米,占地面积4224平方米。
分别建有棂星门、大成门、乡贤祠、名宦祠、过厅、戏台、献殿、大成殿、明伦堂、麟经楼、敬一亭、崇圣祠、射圃亭、文昌阁等。现仅存“大成殿”和“明伦堂”。大成殿为元代建筑风格,明伦堂为清代遗构。
进大成门,是第一进院,正面建有一个椭圆形的砖砌伴池,称为莲花池。池中建一拱桥把伴池分成东西两半,池子的正北面有两个吐水的石雕龙头,由陈村峪流出的溪水潜流注入,池水清澈。西面建有乡贤祠、忠义孝悌桐,东面建有名宦祠。东南角建庠门和奎光楼,西南角建有省性亭。
北进棂星门,是第二进院,也是文庙主要建筑分布区。前为过厅、戏台,台高近2.5米,上面铺设木板,下面可以行人。
紧接的是献殿,对面是卷棚阅台和正殿,内有孔子塑像,高3米左右。院内东西两面各建了九间厢房,东厢内放十配十哲牌位,西厢里放七十二贤牌位。
东西还建有碑廊,石碑林立,书法各异,记载文庙的兴废历史。正殿后面是鸿门,东有礼门,西有义路。
第三进院,迎面是木牌楼,对面是明伦堂,是绛县乡试秀才的地方。明伦堂两侧各建有斋室三间,东房五间是进德斋,西面五间是修业斋。
大成殿为单檐歇山顶,面宽三间。每间皆有一垛补间斗拱,虽经过多次修缮,但仍然保留着元代建筑的特征。它飞凌空、斗拱重叠,梁架粗壮,外形古朴,房上一条正脊,四面八条垂脊,鹅兽高昂,中间1米多高的宝刹闪闪放光。檐下悬有一块深蓝底金字匾,上书:“大成殿”,字体遒劲清秀。
文物遗存:绛县博物馆设在文庙,馆里竖立了石碑、石马、佛像,还有50余对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狮子,风格各异,称为狮林。较精妙的是宋代绍圣年间的一对石狮,它雕琢粗犷,形态豪放。
历史文化:在晋文公重耳称雄的地方,中条山、涑水河、绛山、沸水之间,有一个古城,曰“旧晋都”,即绛县。在县城的南部,有唐代建造的一座文庙。文庙是古代祭孔、教谕、训导、仕进的地方。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故而奉祀孔子之庙称为“文宣王庙”,明代之后,相对武庙而言,简称文庙。
传说轶事:据说,在绛县没出过状元之前,孔庙的大成门是不敞开的,只开侧门。绛县文庙出入一直走的是西侧门。在西侧门外竖有一通石碑,上书:“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路上,还埋着几眼铁炮墩,作为大祭时放礼炮用。大成门的对面建有琉璃九龙壁,壁上云雾绕,九龙翻腾。
保护措施:2004年6月10日,绛县文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绛县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