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史事拾遗(20)

青浦地名的由来

与历史沿革(下)

商榻地名与故事:

位于淀山湖畔的商榻,古时是个小村落,有10余户渔民,开了一两家茶馆,供渔民和途经客商聚集小憩。宋元时期,渐成淀山湖畔小集镇,明初,因淀山湖风急浪高,不少过往商船均在此下榻,于是就起名为“商榻”。商榻以民俗文化著称,田歌、宣卷、摇快船、吃“阿婆茶”等盛行。

商榻,从前也叫双塔。据说在古镇南面一个叫泥太湾的地方,有两座气势雄伟的宝塔,旁边有一荷花池,池畔荷叶丰美、莲花芳菲;。两座宝塔一左一右,早时候可以看到塔基的踪影。不知商榻何时没了古塔,似乎历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

传说一:商榻又名“双塔”。据调查,以前在淀山湖边有两座塔,后来,有妇女生小孩把不洁之水倒入湖中。有一位神仙实在看不惯,在一天晚上,他一担挑去双塔把它移到了苏州,从此就有双塔没塔之说。从历史演变的推断来看,商榻的源头是从道观庙宇相互串连的秦晋散落地,即寺、庙、庵、古桥。当时王墟镇的云隐庵和石神庙、朱巷镇被称之天主教的“天主堂”里面就有和尚念经,道士说法。

春秋时期约(770年),商榻属吴地;秦代,商榻为扬州会稽郡,由拳县领地;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39年)属吴越国秀州府华亭县。古商榻的民俗历史上下千年,从以前保存下来的壶、鼎、碗、碟、盅、盆等文物来看,这里的地域文化以及已经湮没的古迹,最早的可能要追溯到商、周时代。

传说二:这里曾是江苏、浙江商人到上海经商的必经之路。他们乘船到急水港,由于淀山湖有时风急浪大,所以商人们便停船上岸,下榻于此,等风平浪静之时再登舟而去。因此,这里一度商旅云集,有商人下榻之意,故而称商榻。从考古学角度看,已毁的名胜古建筑都是秦晋砖瓦结构,即使有“塔”可能是砖塔,也早已毁掉。而从历代的建筑看来,象“鸳檐街”却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风格。无论在唐宋元明清,这里是一个兵将抗衡之要地,立足于松泽文化与吴越文化的腹地,因此,各种文物古迹遭到了严重毁损,但千百年来,这里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纯朴如古,意蕴回荡。

商榻镇位于青浦区西北部,镇域东濒淀山湖,南与上海大观园风景区接壤,西、北向与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锦溪两镇毗邻。商榻镇是由明代的王巷和朱巷两个小集镇变迁而来的水乡古镇,宋代属华亭县区辖,青浦建县后归青浦区辖。

1949年5月,商榻解放,始建立商榻区人民政府。1950年3月,并入金泽区。1956年8月,商榻划归昆山县管辖,翌年7月,又划回青浦县。1958年9月,成立商榻人民公社。1984年5月实行政社分设,重建商榻乡人民政府,下辖17个村民委员会。1991年1月由解放乡划入石米荡村民委员会。1993年12月,商榻撤乡建镇,为商榻镇人民政府,实行镇管村体制。2001年,作为青浦区村组体制改革的试点镇,全镇18个行政村撤建成9个行政村。

青浦地名的由来与历史沿革(下)

华潮的地名与故事

华新镇原称为“华潮”,因古时集镇以华潮庙址为驻地而得名。华潮庙建于明洪武年间,传说古时吴淞江潮急浪大,两岸人民深受其害,说是项羽作凶。好事者在沿岸立下汉七十二功臣庙,华潮庙为其中之一,所供的神即率兵灭项羽于垓下的彭越。1980年全国地名普查时,因与当时上海县的“华漕镇”同音,遂更名为华新。

华潮,因吴淞江边华潮庙而得名。1962年,建立华潮公社,公社管理委员会进驻华潮庙。1966年,华潮小学校舍建成。1968年,华潮供销合作社新大楼建成。之后,华潮卫生院、华潮供销社五金交电门市部大楼也相继落成。小集镇初具雏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深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农副工”三业得到协调发展,村镇建设日新月异。1985年,根据集镇规划开始集中成片建造简易房屋,初步形成个体户商业网点。之后,蔬菜市场、邮电楼、信用社营业楼、卫生院、华苑商场等公共建筑设施相继建成。这些公共建筑设计新颖,分布在镇区各主要街道。

上世纪20年代,凤溪地区部分进步青年就开始接触和传播马列主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陈云同志亲自领导青东的农民运动,播下了革命火种。1927年,中共黄渡特别支部建立,领导观音堂地区(现华新镇凤溪地区)广大贫苦农民对封建地主豪绅、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为青浦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青浦东乡的共产党员顾复生、林锡浦等人在观音堂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成立“抗敌后援会”,并于次年成立了青浦第一支人民抗日自卫队——古思浜人民抗日自卫队,开创了青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先后与敌、伪、顽开展斗争不下百次,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为青浦的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1940年,观音堂地区人民经受侵华日军青东大屠杀的空前浩劫。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转向同国民党顽固派和反动势力的斗争,开展了反“三征”武装活动,深入敌后打击敌人,并配合解放军迎接青浦的解放。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华新镇在土地管理、建设规划、道路建设、桥梁建设、农民住房、集镇住房和公共建筑设施等方面都下足功夫、大力发展,并于1996年11月荣获国家建设部授予的“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光荣称号。现今的华新镇是由原华新镇与凤溪镇于2000年12月合并成的新华新镇,

华新镇是上海市郊重点发展的中心镇之一,是上海市乡镇转型先行试示范镇。经过10余年的发展,华新镇物流快递行业经济总量一路攀升,在全国快递业务份额占比由原先的7.5%增至70%,全国每10件快递中,就有7件由总部位于华新的快递企业承运,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快递第一镇”。

2019年,华新镇物流快递行业产值首次破千亿元大关,成为青浦区首个千亿级快递产业集群。至2022年底,华新境内集聚快递物流与供应链企业442家,物流企业实现货物吞吐量1601万吨,快递物流从业人员1.4万名,快递车辆7100辆,飞机64架,全年快递包裹作业量达14.7亿件。包含快递业务经营许可企业88家,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企业65家,全国和区域快递总部14家,已入驻企业包括中通快递、圆通速递、韵达快递、极兔快递、安能供应链、递一国际6家快递物流国内总部;顺丰速运、跨越物流、鲜丰水果3家区域中心;双彩吉、智租、胤勤等智慧物流产业链创新型企业,在国内形成聚集以快递、快运、仓储、整车合约物流、零担物流、专线物流、同城配送、跨境物流、物流信息化、供应链等快递物流全产业,集办公、生产、展示、分拨、交易及配套服务等功能一体的国内首个快递物流企业总部集群。

作为国家物流枢纽,已华新镇成为提升上海青浦城市服务能级的重要资源和完备的生态产业体系,发挥着保障长三角高质量快递服务供给、集聚商贸物流产业规模发展的积极作用。

如今的华新镇秉持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和奋斗精神,立足新的发展阶段,以“枢纽核、虹桥里、幸福城”为总体发展定位,在着力建设上海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镇、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新镇和人民满意的“产业高能级、空间高颜值、生活高品质、治理高效能”四位一体枢纽强镇的道路上开启了新的奋斗征程。

小蒸的地名故事:

据清代《蒸里志略》记载:“汉濮阳王墓在大蒸东北半里,相传葬时以酒醋蒸土,其地下不生蝼蚁。大蒸镇、小蒸镇、大蒸塘皆因此得名。”小蒸历史悠久,春秋时,先属吴、越,后属楚。秦统一中国后,属会稽郡由拳县。宋、元时期属松江府华亭县。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青浦建县后,属青浦县修竹乡。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大小蒸自治区。

民国时期,先后属大小蒸区与章练塘区合并建立的章蒸区和淀泖(青西)区署练塘镇。新中国成立初期,属练塘乡镇联合办事处和练塘区。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小蒸乡。1958年为小蒸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小蒸乡。1994年6月,改称小蒸镇。2000年11月,撤销小蒸镇、蒸淀镇、练塘镇建制,合并建立新的练塘镇。

小蒸曾名贞溪,地挹泖峰灵秀,宋、元以来,人才辈出。元代有书画家曹知白、管道升。近代有1927年秋冬大革命时期小蒸农民暴动组织者陆铨生、陈云、吴志喜等。小蒸农民暴动旧址位于练塘镇小蒸社区三官桥街86弄。砖木结构,原为陆少泉医生住宅,1984年命名为小蒸农民暴动陈列馆。全馆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陈列面积有120平方米,主要陈列大革命时期农民暴动使用过的手枪、步枪、大刀、铁尺等22件,以及领导人陈云、吴志喜、陆龙飞等使用过的床、桌、椅、凳、水壶、衣物等70余件,还有90幅照片和大量有关暴动的文书资料。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后,陈云到练塘、小蒸地区传达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小蒸农民军准备暴动。当时农民军领导人陆铨生、吴志喜、陆龙飞等,经常在此传达党的指示,部署斗争决策。民国17年1月3日袭击逼租水警枪船和1月5日夜间的小蒸暴动,都在这里决定。1961年,这幢建筑列为青浦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