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江南的雨丝缠着艾草香,北方的柳枝蘸着春水绿。这一天,既是祭祖扫墓的肃穆时刻,也是尝春品鲜的好日子。古人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寒食节,后来逐渐融合了踏青、祭祖、插柳等习俗,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其实,清明节不仅仅是扫墓祭祖,更是古人对自然节律的尊重和顺应。老祖宗讲究“春吃芽、夏吃瓜”,清明前后正是万物萌发的时节,吃些应季的传统美食,既养生又讨个好彩头。今天咱们就聊聊清明节必吃的4样传统美食,寓意吉祥又滋养身体,陪你度过一个温暖又健康的蛇年。
你可能不知道的3个小故事
插柳驱邪的来历
清明插柳的习俗源于唐代,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士兵们用柳枝插在头盔上,祈求平安凯旋。后来民间也纷纷效仿,认为柳枝能驱邪避灾,保佑家人平安。
清明雨为何纷纷?
古人认为清明雨是祖先的思念之泪,唐代诗人杜牧写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道尽了人们对故人的怀念与感伤。
吃螺蛳的风俗
江南一带清明时节流行吃螺蛳,吃完的螺壳串成风铃挂在屋檐下,称为“留声”,寓意春水之声镇宅安家,福气长久。
清明4吃:寓意好又养生的传统美食
1. 青团:春天的味道
青团是江南一带清明节必吃的传统点心,用艾草汁和糯米粉做成,清香软糯,寓意团圆和睦。艾草本身就有驱寒暖胃的作用,春季食用正合时宜。
家常做法:

-
艾草焯水榨汁,糯米粉加艾汁揉成团。 -
包入豆沙或芝麻馅,搓圆蒸熟即可。
2. 螺蛳:留住春水的声音
江南人清明节爱吃螺蛳,紫苏炒螺蛳是经典吃法。螺蛳寓意“留财”,春季食用还能清热解腻。
快手菜做法:
-
螺蛳吐净沙,热锅冷油爆香姜蒜。 -
加豆瓣酱、啤酒焖煮十分钟,起锅前撒把嫩韭段。
3. 馓子:炸响春天的惊雷
馓子是寒食节流传下来的传统食品,金黄酥脆,寓意福运绵长。古籍《齐民要术》记载,馓子最早用蜂蜜和面,口感香甜酥脆。
酥脆诀窍:
-
面粉加鸡蛋、花椒水和盐,搓成细条盘成环。 -
芝麻油浸两小时再炸,中火慢炸至金黄即可。
4. 春饼:卷起整个春天
清明吃春饼,寓意“咬春”,迎接新一年的生机。厦门人清明必吃薄饼,饼皮薄如蝉翼,裹进豆芽、胡萝卜、海蛎、浒苔等十样时蔬,寓意“十全十美”。
家常做法:
-
面粉200克加80℃热水揉团,醒半小时后擀成薄片。 -
平底锅烙至起泡,卷炒合菜最鲜美。
清明2忌:与自然的温柔约定
忌午后扫墓
老话说“阳气盛时敬祖先”,多数地区赶在上午完成祭祀。湘西苗族人更讲究,用竹筛端着供品走山路,筛眼漏掉晦气,到家门槛前还要跨火盆,寓意去除不祥。
忌踩灰圈
焚纸钱画的灰圈是祖先的“临时宅院”,山西人扫墓时倒退离开,生怕踩塌“房子”。如今改用鲜花祭祀,仍会留条小径,说是“给魂灵散步用”。
超市冰柜里的速冻青团、外卖软件上的炒螺蛳,让传统滋味有了新活法。南京秦淮河边有位老师傅说得好:“老规矩不是捆人的绳,而是引路的灯。”
这个清明,不妨试着用艾草汁染块棉布,包着青团送给邻居;或者把螺壳洗净钻孔,给孩子当风铃。当我们以温柔的方式触碰传统,那些曾被视作束缚的老讲究,忽然就成了护佑生活的青青柳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