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舰队曾拥有两个重要的基地,一个位于辽宁的旅顺口,另一个则在山东的威海卫。自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威海卫的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旅顺口仅剩下几艘残破的船只。经过清廷20年精心打造的北洋水师在这一刻瞬间崩溃,清朝的海军力量宣告消失。从那以后,清朝基本陷入了停滞状态,原因很简单——财政严重短缺,根本无法再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
虽然水师已消失,但海军基地依旧存在。此时,世界上的列强纷纷盯上了旅顺口和威海卫。1897年,德国和沙俄两国率先采取行动。
1897年8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与德皇威廉二世会面,他们与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是表兄弟。虽然德国与沙俄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两国正处于激烈的贸易战争之中,矛盾深重,几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但他们在此时仍达成了一项共识:在中国的利益互不干涉,彼此尊重对方的权益。
经过这样的交流后,德国迅速在11月占领了胶州湾,使山东成为其势力范围,并计划将此地建设成德国在远东的海军基地。沙皇尼古拉二世对于德国的迅速行动感到震惊,原本他也打算占领胶州湾,并将旅顺口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然而德国已经抢先一步。为了避免冲突,沙俄只得另谋他法。12月,沙皇通过强硬手段,派军舰从海参崴出发,占领了旅顺口。
清廷自然无法接受,德国刚走,沙俄又来了。尼古拉二世解释称:俄国与中国是盟友,自己此行是为了帮助中国赶走德国人,并且保证一旦德国撤离,沙俄也会立即撤离。可是,这一行动引发了连锁反应。法国趁机占领了广州湾,英国则不仅租借了香港新界,还要求租借威海卫。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几乎所有重要的海军港口都被列强瓜分。由于威海卫与胶州湾相距较近,而山东早已被德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与德国达成协议,确保不侵犯彼此在山东的权益。
至于日本,威海卫本来是其势力范围,英国也与日本协调好,将支持日本在东北与沙俄对抗,因此日本不得不接受英国控制威海卫。最终,列强们几乎达成了默契,尤其是沙俄与德国,尽管表面上存在对立,但实际上早已在背后密切合作。
1898年3月6日,德国逼迫清廷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将胶州湾租借99年;而沙俄也在3月27日迫使清廷签订了《中俄旅大租地条约》,租借旅顺口和大连,期限为25年。表面上看,沙俄的势力范围仅限于旅顺口和大连,但实际上,他们的野心远远不止这些。
同年4月,沙俄再次逼迫清廷签订《旅大租地续约》,此条约中规定了一个“中立区”,即将辽东半岛的南部从盖州河口到大孤山一带划为沙俄与中国之间的中立地带。按照条约的规定,北部归中国管辖,南部归沙俄管辖,但这一区域不得被其他国家侵犯。然而,这个“中立区”的设定实际上为沙俄进一步扩展势力范围铺平了道路。尽管名义上只租借了两个港口,沙俄有意将辽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三省逐步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
为了巩固这一战略布局,沙俄立即开始修建中东铁路的南延线,这条铁路最终成为了南满铁路,贯穿整个东三省,将各个城市连成一片。通过这条铁路,沙俄可以迅速将军队运送到东北的各个角落,进一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显然,沙俄的目的不仅仅是占领旅顺口和大连,而是将整个东北地区收入囊中。

沙俄占领旅顺口后,按照塞瓦斯托波尔港的建设标准,对其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意图将其建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军基地。沙俄的目标显而易见,就是要在这里长期驻扎,并以此为跳板,扩大对整个东北、华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控制。这种雄心勃勃的计划使得旅顺口被西方称为东方的“塞瓦斯托波尔”。
沙俄在实施这一系列工程时遇到了许多难题。首先是拆迁问题,为了快速推进建设,沙俄采取了极端手段,甚至向水井中倒汽油,或直接用毒药迫使居民离开。对于那些不愿离开的居民,沙俄强行拆迁,不管屋内是否有人,完全不顾及当地人的生命安全。
其次,建设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俄国人显然不会亲自来做这些苦力活。为了填补这个空缺,沙俄强迫当地百姓为他们工作。那些不愿服从的居民,则遭受严厉的体罚。
在此基础上,沙俄还开始培养一批代理人,很多当地人为了讨好俄国人,变得比俄国人还要残暴,面对同胞的不满,他们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手段。相比之下,物质上的改变似乎比思想文化上的转变更容易。沙俄意识到,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比改变其生活方式要更加困难。因此,他们加大了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强制当地的年轻人接受俄国的教育,学习俄文和俄国的历史文化,同时使他们形成对俄国文化的认同。沙俄还在旅顺、大连等地设立了15所俄国学校,培养了一批支持俄国文化的中国人。这些人后来成为了沙俄在东北的代理人,部分人甚至前往俄国留学,成为了沙俄的忠实支持者。
然而,沙俄的计划在1899年面临了严重的挑战。虽然他们通过军事手段成功占领了东北三省,但清廷的无力反抗、列强的强烈谴责以及东北人民的抗俄情绪,使得沙俄的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沙俄的军舰在旅顺口被日本人击溃,至1905年,沙俄在这一战争中惨败,不得不退出了东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