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诗、酒、茶”
创作手记
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艺”,既是表现操持者的闲情逸致,更是一种修身养性,造诣深者可以达到相当高的境界。所以又称“”文人四友”或“”雅人四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琴棋书画的逸事趣闻,一直流传至今。无论是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相遇知音,还是晋书《抱朴子》所载三国东吴著名棋手的故事——“严子卿、马绥明于今有棋圣之名焉”,都留下了很深的历史印记,有的还演绎成了成语,比如:鸣琴而治;琴瑟和鸣;剑胆琴心;累棋之危;丢卒保车;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据古书记载,围棋起源于中国,相传“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丹朱,儿子行为不好,喜欢玩打仗的游戏,常常弄得满身是伤,尧很难过,于是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这就是最早出现的围棋雏形。丹朱在棋盘格子上就能体验冒险的乐趣,而不用东跑西颠冒受伤的危险玩乐。因此,围棋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它在诞生之初,就具有了开发智力、陶冶性情的功能。

至于绘画,那更是中国传统艺苑的一朵奇葩,称之为国画,从敦煌壁画到青绿山水,乃至人物花鸟,飞禽走兽,从写实到写意,流传下来的历代名家名作真可谓数不胜数,人们可以从古人留下的历代名画中读史、研文、究理、探美、赏韵、品味……真可谓是品读经典,其乐无穷。
而诗酒茶历来与琴棋书画密不可分。古人往往酒后诗性大发,进而笔墨侍候,诗书并举。“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史上最著名的“兰亭雅集”,就是当时的一次社会名流、文人雅士的诗酒盛会活动,而后造就了王義之一序成名,被后世誉为“书圣”,而他写的《兰亭序》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名篇佳作。唐代诗人李白在他的《草书歌行》中赞誉怀素有“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把张旭的酒后颠狂,表现的淋漓尽致。李杜诗中描述的就是当时的大书法家张旭,怀素的诗酒挥洒之状。
中国又是茶的故乡,最早书籍文献中提到“茶”的是西汉时的文学家王褒,及至唐代陆羽《茶经》问世,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见中国茶文化由来已久。而号称中国“八大名茶”,也早已名扬四海。因而,以“琴、棋、书、画、诗、酒、茶”作为创作题材,既不深奥复杂,还具有广泛的大众性。
当我确定以“琴棋书画诗酒茶”为题材创作一组作品时,如何进行创作发挥与表现就是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首先是定调,我把这“琴、棋、书、画、诗、酒、茶”七个字作为主题表现对象,一字一幅,限定在四尺斗方的统一篇幅中,这样在展示时会显得有统一感,这个对于展厅布置来说也很重要,否则容易杂乱无章,不成体统。但仅仅是一字一幅,往往容易显得单调,那就得考虑而在书法表现上充分发挥正、草、隶、篆、行等不同书体特点,这样能起到“和而不同”的效果,为了使这种“和而不同”更丰富,更有变化,那就用大篇幅的小字进行衬托,而小字写什么内容?怎么写?也是对创作者本身的学识修养,审美理念是一种考验,写的不好容易露出马脚。这个时候你既要宁神静气,一气呵成,同时又要做到构思巧妙,新意独出,这个对我来说也颇具挑战性,幸好书法本质就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做自己想做的事本身也是一种愉悦。于是我在《琴》字的配文中选了稽康的《琴赋》一节,其中“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郁纷纭以独茂兮,飞英蕤于昊苍……”已让人如闻琴响,神思飞扬。
《棋》字的配文,是我游海南棋子湾后写的《棋子湾即景》一诗,与“棋”相配独一无二,相得益彰。至于《书》其实可与之相配的内容很多,反而不好选择,考虑到这个《书》用的是草书,所以整体表现当以简约为主,所以我选了清代刘熙载《书概》中的一段话“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作为重点,左下角选用美学家宗白华的一段话“所以中国人的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作为小结,文白兼融,古今一体,似乎可见其用心。
在《画》字上的跋文,选自现代著名画家陈子庄的“石壶论画”二则,我以为足以表达心性,说明问题了。所不同的是,此处跋文是加了标点的,因为陈文是现代汉语表述方式,加上标点符号更符合现代行文习惯。至于《诗》字此处用的楷书,相对笔画比较多,有重拙感,所以配文不宜太多,留出大片虚空以增加画面的虚实对比。而《酒》字不但要用最古老的大篆体,以显苍茫古拙之趣,配文选择上,我以为李白的《将进酒》诗是再合适不过了。
当然,这只是自己创作中的一点体会,是否被书界同仁所认可,或许是见仁见智了,好在创作中各人各法,我以我法,总比千人一面要有新意。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任何创作都必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如果你能在赏读中感到些的愉悦与快慰,那就算是知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