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中国的龙脊与文明脐带(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感慨万端地说了一句:“秦岭,天下之大阻。”一句便道出了对秦岭敬畏与无奈的复杂心境。从而,使人们对秦岭有了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拜,有了一种想探险、揭秘、征服的兴致。
  秦岭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它西部延续莽莽昆仑山脉的东支西倾山,和青藏高原毗邻;东部接入大别山,与黄淮平原相融;南部与岷山、大巴山一起构成了四川盆地的北部屏障,并一路向东南延伸至广阔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中华版图的中央地带,秦岭的触角伸向中华大地的四面八方。它横贯中国大陆中部,跨越甘肃、四川、陕西、重庆、湖北、河南等省市。
       秦岭的自然地理独具特色,不但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而且是中国气候、植物、动物的分界岭。秦岭这种独一无二的优势还表现在人类的活动上,它是中华文明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摇篮之一。
  从地质构造上讲,秦岭是我国华北古陆与扬子古陆之间的褶皱带,且在山脉中形成了丰富的有色金属等有矿产资源。具有这种地质构造、矿产资源以及分界作用的高大山脉,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从地形条件上讲,秦岭以北是风力与流水作用共同影响地形变化,秦岭以南则是流水作用影响为主,因此,秦岭以北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土地貌——黄土高原,以南则为丘陵和喀斯特地貌。从气候条件上讲,秦岭以北为温带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及热带气候,因此,秦岭也是中国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秦岭南北腹地纵深,导致了秦岭南北植物区系、农作物品种与生长季节的差异,并形成了不同的农耕文化。
  根据地质学家的说法,秦岭山脉诞生于距今10亿~2.4亿年的主造山期,而10亿年前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是浩瀚无际的古秦岭洋,但造山带基底已经形成了。在主造山期,扬子板块拉着秦岭小板块向华北板块汇聚、俯冲、碰撞、挤压、拼合,秦岭洋逐渐消退,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连为一体。
(俯瞰咸阳——关中平原)
  由于内外应力的差异,秦岭山脉两侧的地貌特征有明显不同。北坡险峻,从秦岭主脊到北麓,水平距离不足40千米,因是大断层,山势陡峭形成千崖竞秀的壁立山峰。另外 ,在水流强烈的切割下,秦岭北坡形成了许多深切河谷,俗称为“峪道”。这些谷地一般具有套谷结构,即上部有宽缓的谷肩,中部为“U”形或槽谷,下部为深切峡谷,尖“V”形,两坡陡峻,多在35°以上,有的峭壁高峻千仞。峪道间的岭脊呈梳状排列,山脊尖峭,有的挺拔巍峨,高耸入云;有的怪石嶙峋,形态奇特,形成许多风景名山。秦岭北坡这些深切山岭的河谷,俗称“七十二峪”,多为南北通道,其中著名的有陈仓道(即今川陕公路和宝成铁路所经路线)、阴平道(陇南文县境内)、褒斜道、傥骆道、周洋道、子午道、镇柞道和蓝武道等。秦岭著名的主峰太白山(3767.2米)、华山(2154.9米)、翠华山(1515米)等均位于北坡,此外著名的山峰还有鳌山(3475米)、王顺山(2311米)、太兴山(2320.5米)、人头山(1456米)、嘉午台(1807米)、南五台(1688米)、观音山(2166米)、老君山(1556米)、翠峰山(1773.3米)。
  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秦岭北部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经受剥蚀;秦岭南部却淹于海水之中,接受古生时期的沉积。在距今3.75亿年前的加里东运动中,秦岭南部隆起,露出海面。在距今2.3亿年前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时,秦岭北部也崛起上升,至三叠纪时,因距今1.95亿年前的印支运动的影响,秦岭与海洋完全隔绝,雄伟的身姿基本成型。进入中生代以后,秦岭山区以剥蚀为主,是周围低洼地区沉积物的供给地。距今约8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使秦岭在形成以断块活动为主的南北褶皱带构造改造下,经大幅度的块断式垂直升降运动,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秦岭的地貌格局。

  秦岭处在中国地质图上中央造山带的一个重要部位和枢纽地带,即中央造山带和南北构造带交会的地方。这里不仅地质期次多,而且岩浆活动、地质变形、岩石变质、新矿成形等地质现象也比较多,所以说它是天然地质博物馆,也是野外的地质实验室。
   秦岭山脉属于近东西走向的山脉。一般说来,南北走向的山脉自然和气候区变化是沿着纬线并列排列,就像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那样,连续跨越了热带、温带、亚寒带等气候带。而东西走向的山脉由于各处来自太阳的辐射热量均等,类似于天山一样,自然带的垂直差异化更加突出,表现出来就是山麓与高山区的差异明显;秦岭垂直自然带明显,而且在其南北山麓具有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秦岭终南山和关中平原)
   秦岭之巅,那一列列高耸隆起的分水岭,像一座巨大的天然空调,调节着中国东半壁的气候,以至对动植物、土壤、物产、水文等产生重大影响。
   因为分水岭的高峻和挺拔,使得来自蒙古和东西伯利亚的寒潮难以完全侵袭秦岭南麓的地区,秦岭南麓始终保持着温热,湿润的气候。同样原因,东南沿海的暖湿气流和季风也难以逾越高大的秦岭分水岭,秦岭北坡的气候就暖温,半湿润。
(关中盆地的主体——渭河平原)
   这就形成了秦岭南坡的汉江谷地、江汉平原乃至长江中下游平原从亚热带温热湿润区向热带过渡,秦岭北坡的关中平原从暖温带半湿润区向中温带过渡。
    这样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具体到其核心的中秦岭山脊线上,到底应该如何科学划分?秦岭—淮河一线从名字上看,它的画法似乎很简单,沿秦岭、淮河画一条线即可。可是,当你面对着一张大比例尺的中国地图时,你会发现根本就无从下手。秦岭西起甘肃省迭山,西秦岭南北跨度极大。秦岭—淮河分南北,却只是分了中国东部,调节了中国东部的气候。
(包茂高速公路穿越秦岭)
  关于南北分界线有一种主张是画在秦岭南坡的800米等高线处。按照这种研究的说法,由于山地的海拔逐渐升高,气温在下降,在海拔800米等高线的位置,亚热带就结束了,南方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因此,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应该与南坡800米等高线重合。
     已故著名地理学家任美锷先生却主张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画在秦岭北坡700米等高线处。因为,从秦岭的北坡看,整个关中盆地是暖温带,但是随着山地的上升,气温降低,在700米等高线处,气候已经不是暖温带了,而是山地气候,越高越冷。其实,任美锷先生是把秦岭视为出现在暖温带的一个山系。
(遥望秦岭)
  而另外一些地理学家如黄秉维等却主张南北分界线应该画在秦岭的主脊线上。理由是这样,可以保持山两边垂直自然带的完整,正好可以两相比较,看出南北之不同。但秦岭西部广大区域找不到明确的脊线,这种分法,怎样分还是一个未知数,也可能把一些高海拔山峰的最高点连起来,算作秦岭的脊线吧。
  在2008年出版的《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一书中,郑度院士等人在对秦岭南北的气候、植被进行了详尽地比较分析后,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秦岭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分类。最终认为从综合的角度看,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在秦岭地区的分界线应该标定在主脊。
  秦岭山脉南北分界线划分的依据,虽然是人为划分的带状界线,但是真实的发现了自然物候的本来面目,不存在机械性的划分。
  但是,秦岭分界也并非一条线。因为秦岭南坡约千米海拔以下才是亚热带,而秦岭山脉南北千米等高线间的宽度,也就是分界带的宽度也约有90—110千米。而且,在历史上南北分界带是随气候变化而不断移动的。如果全球持续变暖,亚热带北界将来甚至有可能要北推到黄河的中、下游地区。
(中国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
   秦岭气候的垂直差异放大了南北坡气候差异
  气候的垂直差异是近现代地理发现的重要理论,随着山坡海拔的升高,气候带形成的不同自然生态带谱为地球带来了更加丰富,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熟悉东非热带稀树草原的人眼中一定定格着一个画面,在一望无际的塞伦盖提稀树草原上,遍布迁徙的角马群和斑马、长颈鹿;在地平线上,一座近乎完美的金字塔状雪峰拔地而起,漂浮在厚厚的积雨云之上。乞力马扎罗山地处赤道,却能终年白雪皑皑,让第一个发现这里的欧洲人激动不已,垂直气候差异理论由此成型。
(甘肃徽县三滩风光)
   这种高海拔山峰的冷气团效应甚至深深影响了南北气候的进一步差异化。来自南部山谷的暖湿气流随河谷爬升而上,随着海拔升高,作用在河谷两岸的冷气团如同顶在头上的一道屋顶,让向上升腾的暖湿气流冷凝为水珠时,降水就落在了山顶附近和山脊南坡。对应于北坡的冬季,来自于蒙古和东西伯利亚的寒潮肆无忌惮的向南侵袭,带来干燥而寒冷的强大气流,在爬到秦岭主脊附近时,遇到了滞留在南坡的暖气团,巨大的寒流迅速冷凝暖湿气团,形成凝雪,这样,秦岭山区的降雪就到来了。
  有户外经验的人不难发现,夏季进入秦岭山区,在主脊两侧的高山区域时常雨水不断,而在山脊土要么遍布大雾,要么容易发生雷击;冬季甚至春季,关中盆地未见一岸雪花的干燥季节里,秦岭山脊附近常见大雪纷飞。这一现象说明了气候垂直差异对影响两边气候类型的进一步作用。
  这种垂直气候调节功能对于秦岭南北植被和物种差异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秦岭以北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山体高大,一座山分布着从亚热带到温带的多种植被类型,是我国暖温地区植被垂直带谱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
 (秦岭山地怀抱中的甘肃徽县县城)
   这种垂直气候差异及其带来的南北坡植被类型差异也引起了秦岭南北麓动物物种的分布差异和特点。我们知道,大熊猫作为一种喜阴湿且较为耐寒的珍稀动物,在四川西部邛崃山、岷山和大、小相岭广泛分布。这些区域森林河谷密布,还有雪山甚至冰川,气温并不是非常高。但是秦岭大熊猫却很少翻过主脊到北坡活动,按说秦岭主脊气温也并非太冷;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北坡竹林退化,大熊猫离开了必备的饮食系统,不愿意在秦岭北坡过多活动。
(素有“小天府”之称的汉中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