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芹菜,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降血压神器”,无论是熬汤、拌凉菜还是榨汁,似乎都能发挥功效。不过,真正懂行的医生们,其实更看重芹菜对“结节”的潜在益处。
结节,这个词在体检报告上频繁出现,涵盖了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肝脏高回声团,甚至子宫肌瘤等偏良性的块状物。很多人一看到结节,心里就慌了,担心是不是癌前病变,要不要切掉、吃药、化疗。但实际上,很多时候这些结节就像身体里的“锈迹”,是机体代谢出问题后留下的小痕迹,虽然不用大动干戈,但也绝不能忽视。
芹菜对结节的意义,藏在它体内的“类黄酮苷”成分中。这种成分就像身体的“清洗剂”,能够帮助清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垃圾”。研究发现,芹菜中的一种成分Apigenin,能够干扰细胞内一条叫“PI3K/AKT/mTOR”的信号通路。这条通路是很多良性增生、肿瘤前期状态共同活跃的“错误通路”,一旦活跃,就容易让某些细胞疯长、变异,时间久了就可能形成结节。而Apigenin的妙处在于它能给这条通路“踩刹车”,让细胞恢复到正常的生长节律。
美国普渡大学曾做过一项实验,将芹菜提取液注射到实验鼠的肺部结节模型中,结果显示,连续8周干预后,结节体积缩小了22%,新生血管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虽然这个结果不能直接等同于“能治病”,但它确实表明芹菜对“细胞长错方向”的问题有调节作用。

芹菜的另一个隐藏功能是调节雌激素代谢。女性常见的乳腺结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偏高或代谢路径异常有关。芹菜中含有的植物多酚类物质,会参与肝脏对雌激素的二相代谢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帮助把“用过的雌激素”顺利清理出去,不让它在体内反复循环。很多中老年女性,激素水平本该下降,但因为肝功能弱、饮食结构乱,导致雌激素在体内停留时间太久,从而造成局部组织反应过强,结节就这么长出来了。
芹菜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对胆固醇、胆汁酸的代谢也有帮助,这间接降低了胆固醇类结节、胆囊息肉的形成风险。不过,光靠吃芹菜还不行,有些事如果不注意,芹菜再好也救不了。比如,有些人一边榨芹菜汁,一边晚上大鱼大肉,结果结节不但没减,反而越查越多。
这个年纪的人,得记住四个“不要”,不是为了忌口,而是防身体继续“往里长东西”。第一个,不要经常熬夜看电视、打麻将、刷短视频。睡眠紊乱不只是困的问题,而是会直接打乱褪黑素节律。褪黑素除了调节睡眠,还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能让异常生长的细胞慢慢退化。人一旦长期晚睡,褪黑素分泌就紊乱,细胞的“自我毁灭程序”就出问题了,本该自己死掉的异常细胞反而活着长成了结节。中山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做过一个针对乳腺良性病变与睡眠节律的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者的乳腺结节发生率比规律作息的人高出41%。
第二个,不要动不动就吃保健品,尤其是那种号称能“调理内分泌”的口服液、粉末。不少保健品为了提高所谓的“见效速度”,里面加了植物激素类成分,吃进去一开始确实有点“气色变好、月经调顺”。但这些激素成分一旦在体内激活某些受体,反而会促使局部组织过度反应,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就是这么被“喂大”的。有研究检测过市面上部分美容口服液的激素水平,结果竟然比正常女性体内激素浓度还高。一些老年人不懂,还以为自己是在“保养”,其实是在偷偷刺激体内某些细胞“继续生长”。
第三个,不要老是用塑料袋装热的、油的食物,特别是早上买豆浆、粥的时候。劣质塑料袋受热会析出一种叫邻苯二甲酸酯的化学物,它是公认的“内分泌干扰素”,能假装成体内的激素受体结合物,让细胞以为“激素来了”,结果引起一系列错误反应。像甲状腺这种敏感部位,就特别容易受影响。国际环保组织2018年抽样调查中国大中城市塑料包装热食样本后发现,80%以上的样本中检测出微量邻苯类化合物,长期摄入可能不会立马出事,但对体内激素平衡是慢性破坏。
第四个,不要觉得查出结节就是生病了就得赶紧吃药或者开刀。有些小结节压根没啥生长性,一年也就长0.1公分左右,而且血供不足、边缘清晰,没有恶变趋势,这种就是身体“老化的一部分”。有医生统计过,55岁以上的人群中,平均每人带有1.8个以上的结节性病灶,其中八成以上终身不会发展成恶性。有些老人查出肺结节吓得不敢出门,结果吃药、焦虑、查来查去,半年瘦了10斤,反倒把自己搞垮了。医生常说一句话,小结节不动,人体自己也可能处理掉,动了反而坏事。最怕的是“心理上的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