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落日楼主 仙居物语 2022年02月24日 13:59

旧时乡间贼、盗、痞曾是影响社会治安的三大主要隐患。贼者,窃贼也,俗称小偷,常以私密行经窃取财物;盗者,强盗也,拦路抢劫;痞者,地痞、无赖也,常拦路行敲诈勒索之行经。

不过,旧时仙居民间较之于贼秘密行為,盗和痞的行经更易引发民人的关注。盖盗者常出没于荒郊野外——仙居永安溪两岸万山蚕从,多古道径行,至地僻人稀之山岭,如古通、黄榆、大陈诸岭,常有强盗拦路抢劫,杀人越货;痞者常出现于闹市、通衢,肆意滋事,构陷借口,勒索财物。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地痞的行经,在仙居民间还常与“敲竹杠”一词联系在一起。是故,此类地痞、無賴又称“敲竹杠人”或“敲竹杠客”。

“敲竹杠”较为常见的解释是寻找弱点构陷由头勒索财物。对于该词的起源,有官府缉私、坐商抬价、恶霸敲诈等多种说法,主要的情形就是将钱财、违禁物品等装在竹杠中逃避稽查或劫掠,官员、恶霸则以敲击竹杠勒索财物。不过,相关的文献表明“敲竹杠”一词可能最初开始于江浙一带,时间大约在晚明至清代中后期,后随着商贸的互通,传播至上海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

敲竹杠

如在晚清以吴语为代表的写作中,通俗小说《官场现形记》、《海上繁华梦》、《海天鸿雪记》、《九尾鱼》等已经普遍使用“敲竹杠”一词。民国徐珂的《清稗类钞》在解释上海方言拆梢一词时云:“以非法之举动,恐吓之手段,借端敲诈勒索财物之谓也,凡流氓惯以此为生涯”,并认为其犹同杭州方言中“敲竹杠”。至于仙居方言中的“敲竹杠”一词,最早的文字记录见诸晚清李芳春的《土话备采》,但在日常生活中开始使用的时间可能更早。

明末清初时仙居的民歌中已经出现“敲竹杠”一词。在当时成文的《路经歌》中曾有两处提及“敲竹杠”,一处在临近仙居商贸重镇皤灘的板桥,其词如下“皤滩市镇有名声,正月半里有龙灯……马鞍山上两支窑,拔直走落到板桥。板桥出起竹杠客,吊荡蝙蜥叮得高”;一处在曾欲立市的厚仁,其词如下“下崔走落到厚仁,厚仁之人有名声。个个出起竹杠客,连打知县十八陣。日日过起无思量,时时刻刻立市场。一连立起三趟市,并无半个敢来张”。

正如上文所言,地痞的“敲竹杠”多在闹市、通衢等地,而历史上板桥、厚仁都是仙居西乡通衢所在,特别是厚仁曾有立市之议,且两村都是大族聚居之地,因此村内的無賴、地痞也多,拦路勒索过往行人亦可想象。只不过“敲竹杠”本为外来传入之非法行径,盖晚明时期仙居以食盐为主的贸易发达,商贾往来亦将“敲竹杠”之事口耳相传入仙居,为地痞無賴所仿效,并较早出现于板桥、厚仁等通衢之上,加之当地大族聚居,宗族势力强大,受害人往往有所忌憚,故只能赍恨罢了。

当然,民歌中往往有夸张的成分。如厚人村所谓的“个个出起竹杠客,连打知县十八陈”,其实是个误解。厚仁殴打县令的人名为吴汉宽,有秀才功名在身,但为人桀骜不驯,好打抱不平,事情的起因其实是县令蛮横征税捕人,引发吴不满,打了县令。吴最后也遭到了县令的報復,被流放至了陜西(时谚有云:厚仁打大官,吴汉宽遭殃。)。

清代中晚期开始“敲竹杠”的事件在仙居更为常见。特别是在五口通商之后,鸦片之毒流入仙居,台州六邑之中仙居最为泛滥,官方的查禁也最为严厉;加之又有私盐贸易,境内多设哨卡盘查,因之在逃避与稽查之间,当权者借机敲诈勒索之事已是司空见惯。至于民间,地痞流氓在闹市、通衢,借端敲诈勒索也是肆无忌惮。值得一提的是,在文献的记录中,地痞、無賴在乡间“敲竹杠”所寻之由头还是多少有些令人忍禁不悛的。如清代邑人李芳春在《笔记》中对乡间无赖“敲竹杠”方式有过概括,一者是拦住行人,以对方欠钱不偿为由,死搅蛮缠;一者是请求行人捎带财物,至其地时以所捎之物不符为由伺机勒索。

迨至民国时期,地痞无赖在闹市、通衢的“敲竹杠”与被害者之间更像是“文斗”。厚仁吴相鸿先生曾讲过一个《巧竹杠人改恶从善》故事,其梗概是:前垟郑有老三、小虎两无赖在十三都娘娘殿路边尾随一砍柴人“敲竹杠”,老三讲“昨天在显庆寺看到一口钟,小长老敲了一下,从初一响到十五”,砍柴人回了一句“天下没有革大的钟”,结果老三就以俗话柄被砍柴人打断了要求接回去为由进行勒索。两人斗来斗去,一直到了砍柴人家中没有结果。翌日,砍柴人老婆让砍柴人躲起来,老三等人再去寻找砍柴人时,其妻说“家运不好,养的牛昨夜舌头一溜,把隔壁叔婆家三十六亩稻吃完了”,老三随口说到天下没有革大的牛。砍柴人老婆说“天下没革大的牛,那显庆寺也无革大的钟”。最后,这个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