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平台修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矩阵”分享的影像资讯,请您读完点一下右下角的图案“红心”推荐一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前列腺分区解剖结构‌

基底部‌(每侧7个分区):

AS:前纤维肌肉基质区

TZ:前过渡区和后过渡区

PZ:前外周区和后外周区

CZ:围绕射精管的中央区

在2.1版本中新增左右后内侧外周区(PZpm,红色标注)

中部‌(每侧6个分区):

AS:前纤维肌肉基质区

TZ:前过渡区和后过渡区

PZ:前外周区、后内侧外周区和后外侧外周区

尖部‌(每侧6个分区):

AS:前纤维肌肉基质区

TZ:前过渡区和后过渡区

PZ:前外周区、后内侧外周区和后外侧外周区

前列腺分区解剖结构‌

1. 移行区(Transition Zone, TZ)

  • 环绕前列腺尿道近段
  • 随年龄增长易增生,导致良性前列腺增生(BPH)
  • 约占正常腺体体积5%,前列腺癌10-20%源于此区

2. 中央区(Central Zone, CZ)

  • 位于前列腺基底部,紧邻移行区后方
  • 包绕左右射精管,呈圆锥形结构
  • 约占腺体20%,仅2.5%前列腺癌发生于此(但侵袭性强)

3. 前纤维肌肉基质区(Anterior Fibromuscular Stroma, AFS)

  • 位于前列腺前表面
  • 无腺体成分,由纤维和平滑肌构成
  • 部分学者认为不属于功能分区

4. 外周区(Peripheral Zone, PZ)

  • 分布于前列腺后部及两侧
  • 占腺体体积70%,70-80%前列腺癌原发于此
  • 腺管结构粗大稀疏,易发生炎症

一、淋巴结MRI评估序列选择

  1. DWI序列

  • 检测淋巴结最敏感的序列(尤其对微转移灶敏感)
  • ADC值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转移淋巴结通常ADC值降低)
  • T1W序列

    • 用于评估淋巴结边界轮廓及信号特征
    • 可识别出血或脂肪浸润等特征性表现

    二、恶性淋巴结的影像学特征

    1. 形态学标准

    • 圆形(短轴≥8mm)或椭圆形(短轴≥10mm)
    • 边缘不规则或毛刺状
  • 信号特征

    • DWI高信号伴ADC值降低(敏感性92%)
    • T2W序列显示内部信号不均1

    三、区域淋巴结(N1)与远处转移(M1a)解剖定位

    分期
    解剖位置
    影像学标志
    N1‌(区域淋巴结)
    髂总动脉分叉以下4
    包括:
    · 盆腔
    · 髂内/外
    · 骶前
    · 膀胱下动脉旁
    M1a‌(远处转移)
    超出盆腔引流范围4
    包括:
    · 腹主动脉旁
    · 髂总动脉旁
    · 腹股沟
    · 锁骨上

    四、诊断注意

    1. 单纯依赖大小判断的局限性

    • 约30%转移淋巴结短轴<8mm(假阴性)
    • 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可能>10mm(假阳性)
  • 推荐多参数联合评估

    • PI-RADS v2.1建议结合DWI、T2W和动态增强序列
    • Node-RADS评分系统可提高诊断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