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长11.9米,是清明上河图的两倍,它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图》是绢本青绿山水画,绢本就是指绘制在薄而坚韧的丝织品上,放大以后可以看见丝织的纹路。很多绢本的古画经过时间的推移和多次重裱,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这是丝织物的特性导致的,就像我们今天穿的真丝的衣服会变形一样。
《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青绿山水是中国画的一个种类,青绿是指绘画时采用的两种矿物颜料,青指石青,绿指石绿,就是蓝铜矿和孔雀石。这是国画使用的矿物颜料,区别于植物颜料,由石青和石绿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为青绿山水。青绿山水是设色画,也就是彩色的,和它相对应的是我们传统的水墨画。水墨画是黑白色调的,差不多就是彩色照片与黑白照片的区别。
青绿山水大致是创自隋朝的大画家展子虔,后来经过唐朝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就是后世称的唐朝二李,之后是宋代的赵伯驹、赵伯骕(sù)兄弟,也就是宋朝的二赵,这几位都是青绿山水的代表人物。其实元朝的赵孟頫、明朝的董其昌,包括近代的张大千,也都擅长青绿山水技法。
《千里江山图》目前推测的流传过程是:宋徽宗将这幅宫廷画赐给了蔡京,北宋灭亡后被金朝大臣高汝砺收藏,金国灭亡后这幅画流入了南宋内府,南宋灭亡后被元朝高僧李溥光收藏,明末清初被大收藏家梁清标收藏,乾隆年间进入清内府,清朝灭亡后从宫中流出,几经辗转进入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虽然被称为青绿山水的扛鼎之作,但是它的身份信息并不完善,它原来是没有署名的,也没有作者的详细信息。因为它后面有蔡京的一段题跋,在跋文里提到了一个人名:希孟。但也没有说明他姓什么,后来有人推断说这个人叫王希孟。所以现在都默认称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其实都是猜的。
北宋出了个艺术皇帝宋徽宗赵佶,据传说是南唐李后主转世,胎里带着花样亡国气质。艺术成就那是绝对的顶级,他的瘦金书独创性极强,他的画更是顶级水平,他对自己画的水平认可还高于自己的书法,他还烧制过天青色的汝瓷。这位艺术皇帝还扩大了当时的翰林图画院规模,提高了画家的政治地位,画家在整个翰林图画院里地位最高、工资最高,其他的像书法、音乐、棋艺、雕塑等专业,他们的地位都在画院之下。
北宋崇宁三年,也就是公元1104年,在宋徽宗的授意下,最高学府国子监兴办了画学,也就是隶属于翰林图画院的专业美术系,用来培养高级画家。这是北宋最高的美术学府,画学包括:山水、人物、花竹、鸟兽、佛道、屋木等具体的专业方向,在当时来看是世界先进水平,他还专门设有文化课,聘请了当时最有名的画家、大学问家来授课。宋徽宗还仿照了科举考试的流程,对画学生进行考核,他有的时候也亲自过去授课。由于赵佶亲自担任校长,所以北宋画学质量之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培养出大量的绘画人才。因为宋朝的商业比较发达,所以也促进了民间的画业,以及后来的商业画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宫廷画使用了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具有一种强烈的富贵气,这张画使用了青绿设色与皴法相结合的创作方式,设色就是用颜料染出不同的颜色,区别于黑白调的水墨。皴法是国画中用笔表现物体纹理的一种技法。《千里江山图》是用一整幅绢画成的,放大之后可以看到纵横交错的蚕丝,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所以它是有极限寿命的。我们经常说绢八纸千,绢八百,纸千年。就是说以绢为材料的书画能保存八百年,以纸为材料的书画能保存一千年。绢是由无数细蚕丝绢成,时间长了它肯定就会断裂,这张画又使用了大量的矿物颜料,分层上色,所以颜料比较厚,每次展开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剥落,所以每展出一次就会损伤一次,建国至今也只展出过四次。最近一次是2017年,所以下一次估计遥遥无期了。
这幅画是一层一层绘制出来的,就是先制好绢面,再用淡墨勾出轮廓,分出主要的层次,根据明暗变化施加不同类型的皴法,再铺上底色。山脚下使用的是赭石颜料,山顶上施加的是青绿色,也就是最惹眼的地方,最漂亮的地方。它是矿物颜料,所以保存了很长时间没有严重褪色,但是它会剥落。
高纯度的石青、石绿矿物颜料是非常昂贵的,加上这幅画比较长,用的特别多,说它出自北宋的皇家画院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总之《千里江山图》的艺术水平没有问题,很多名家都给予肯定了,甚至有人说过这幅画用的绢和宋徽宗的《瑞鹤图》用的绢是出自同一匹。蔡京的画后来被没收了,公元1127年金灭了北宋,《千里江山图》被金国抢走,寿国公高汝砺得到了赏赐。公元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又回归了南宋内府,公元1279年南宋正式覆灭,这幅画流落到了溥光和尚手里。这一段的流转过程勉强还说得通,但是从元朝溥光和尚到下一位收藏者清朝的梁清标,中间隔了整整一个大明朝,在这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这么名贵的一幅画它在哪?这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
画面上的收藏印也是非常少,远远没有那些经过项元汴疯狂盖章的作品更让人放心。梁清标对这幅画重新进行了装裱,他的好朋友宋荦写了一首诗说:
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
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
这首诗其实就是从蔡京的题跋中化出来的,添加了一个悲剧的结局,确实极具感情上的煽动性。但是他根据什么得到王希孟姓王,缺乏证据,除了他没有人提过王希孟。北宋徽宗时这么著名的一个大画家,《宣和画谱》竟然没有他的名字,他也没有任何其他的作品,生平也没有任何记载。
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包括后来的民国时期,书画的伪造水平极高,连项元汴、文征明都经常上当,所以这确实是让人怀疑的一个地方。可能是梁清标跟这幅画之间有什么故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幅画,真正的源头其实都是他,再往前就很难追溯。所以关于王希孟的这些信息也都是他放出来的。
如果这幅画确实是梁清标包装过的宋画,那我们今天的任何鉴定专家拿它都没办法,只能无休止的吵架。梁清标,字玉立,号棠邨、苍岩子、蕉林居士,他在大明崇祯十六年考中进士,崇祯十七年归降李自成,顺治元年归顺大清,最后官至保和殿大学士,这官整个清朝也没几个人当过。梁清标当了很大的官,但是最后被打入了《贰臣传》。
明末还有一位大收藏家,河南睢阳袁枢,他相貌俊美,文武双全,李自成部攻打睢阳的时候,他亲自披甲登城,率众将闯军攻退。后来他外出募集粮饷抗清,但是明朝的气数已尽,清军渡过长江,金陵陷落。袁枢最后看到大明无力回天,绝食自尽。所以他的生平跟梁清标简直是个镜像关系,后来梁清标大概也是心情比较复杂,他对袁枢的儿子有关照,来往比较密切,所以梁清标的一部分藏品是来自睢阳的袁氏,都是重量级藏品,放到哪个博物馆都是镇馆之宝。乾隆皇帝的很多藏品也都是从梁清标那儿进的货,比如说展子虔的《游春图》、陆机的《平复帖》、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阎立本的《步辇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
《千里江山图》虽然收进了清内府,但是它并没有能引起乾隆皇帝的重视,实际上也并没有引起我们当代人的重视,这幅画真正热起来的时间就是2017年故宫公开展览,大家都知道有一位十八岁的少年天才王希孟,留下了光彩夺目的惊世之作。它引人注目的原因其实有三个:一个是这幅画是彩色的,相对于传统的水墨图,它在视觉上的冲击力是非常强的;再一个就是这幅画近12米的长度,足够震撼,太长了;第三就是作者的传奇色彩。宋荦还说王希孟进了画之后不久就死了,就更富有一种悲剧的传奇色彩。这样一结合,这幅画就更引人注意了。
由于这幅画确实足够惊人,所以大家也就愿意相信它背后这个传奇的故事。对这幅画提出质疑的人就显得有点不识趣,但是我们看问题还是得尽量客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具体如何,各人心中自有判定。其实历史如云烟,大量名贵的书画作者,其实都是存疑的。真真假假其实已经不是特别重要,欣赏一下前人的精湛技艺,知道我们的文化中曾经有这样美的艺术品,已经足够了。欣赏这么美的作品,了解一下作品背后有点曲折的故事,这本来也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文章版权归 惟真坊 所有!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