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年前的秋天,大雁开始南飞,一位16岁的忻州青年,翻越石岭关,向南来到了太原盆地北端。西山脚下,汾河岸畔,波光粼粼,秋香阵阵。想必前来参加乡试的他也为这眼前的自然景色所陶醉。忽闻捕雁者说:“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于是,这位青年从捕雁者手中买下这两只死雁,并把它们葬在汾河东侧,堆积石块作为标记,题曰“雁丘”。

       青年所为,颇具情怀,自然是感动地,感动天。当时,同行的伙伴们文思泉涌,赋诗纪念。这位青年酝酿沉雄柔婉之风,渲染熔岩雷霆之气,也写就一首《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众所周知,词之作者就是被后世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的元好问。

      元好问的这首《摸鱼儿·雁丘词》在咏叹爱情、唱颂忠贞的文学殿堂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千古绝唱。前无古人,启发来者。真是网罗惊破双栖梦,人间独存痴情种啊!

       820年之后,又是大雁南归之时,三五个忻州中年人,从晋阳湖出发,沿着自行车车道,顺着汾河东岸往北进发。秋高气爽,黄叶蹁跹。花红柳绿,草青水蓝。五彩斑斓,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汾河公园婉若两条缤纷的彩带,在自行车的轮毂之下飘飘而过。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就是汾河雁丘园,一起游览这座富含北国特色的人文生态景观,共同品鉴一回忻州儿郎发出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红尘诘叹和千古一问。

     汾河,被山西人称作母亲河,发源于忻州市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的一道山沟中,向南流经宁武、静乐、娄烦、古交、阳曲等县市,到达太原市尖草坪区雁丘园所在位置后,水势已然浩浩汤汤。我们逆流而上,抵达好问楼时业已中午时刻。古色古香、九脊歇山造型的好问楼,韵致典雅,宏伟壮阔。登上观景平台,远眺西山,绵延起伏,青黛巍峨。眼下的花草树木,错落有致,郁郁葱葱。伸出双臂,笔者正想大喊一声,忽然发现南北两边的长廊雁翅展开,眼下的路灯呈现双雁造型,不禁为之一怔。

       笔者询问工作人员:“雁丘在哪里?”人家正西往下一指,在爱心池的东岸,散落着一堆小石块,中间围着一块大石头,上书“雁丘”二字。相传,这就是元好问堆石埋雁之处,也就是千古绝唱《摸鱼儿·雁丘词》的诞生之地。恍惚间看见了当年情景:一双大雁,一死一生,生者悲鸣不去,终至触地而亡。飞禽尚且这般忠贞,如此痴情,红尘儿女能不为之动容乎?俾使我想起了《红楼梦》第五回回末的句子来: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

      流淌在生命中的文化故事,往往铭诸肺腑,刻肌刻骨。正值迷茫挫折之时,笔者观看了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梅花三弄》。那首由姜育恒演唱的《梅花三弄》主题曲,深深地打动了我,让人心潮跌宕,起伏不宁,久久不能平静,更是为剧中主人公的命运顿足唏嘘,扼腕叹息。“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这首主题歌,化用了《摸鱼儿·雁丘词》中的千古问句,不知陶醉了多少红尘儿女。
       无独有偶,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讲述,郭靖养了两只雕,在一场打斗中一只雕受伤而死,另外一只不愿独活,遂坠地殉情而绝。无疑,这段情节设计的灵感即是来自《雁丘词》所涉及的这个凄美的双雁故事。所以,寻访雁丘,了解遗山,自然就成为三五个骑行者的宿愿。又且,太原汾河岸边,自行车车道已经铺就,何不赶早驰骋一番呢?

千古一问在雁丘

      穿过柴村大桥,抵近南翟村界。雁丘园中游人稀少。但见一对情侣携着父母,漫步于游廊之中。老父拄杖,老母搀扶,步履蹒跚,却始终相依相伴。我们登临双飞亭,他们正在此处驻足。我们来到相许亭,他们也游览至此。我们登上风雨桥,他们沿着步道,不紧不慢而来。碧波荡漾,芦苇摇曳。一对对鸳鸯在河中嬉戏着,啄一下身子,抖一下翅膀,不时地面面斯磨,窃窃私语,好像在倾诉着彼此的爱恋。今天,在无缘见得大雁的情况之下,看着如此画面,也算是美美与共了。
       元遗山曾经这样吟诵:八月并州雁,清汾照旅群;一声惊晚笛,数点入秋云。大雁被誉为禽中之冠,也被誉为忠贞之鸟,自古就被视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全的灵物。大雁终身只觅一个伴侣,从一而终,天涯共飞。不论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的一只孤雁,至死也不会再去寻找别的伴侣,是为自然界最有感情、最懂忠诚的鸟类之一。
      俗话说,“雁孤一世,燕孤一时。”正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总结。《雁丘词》中,春来秋去的大雁,为了一生相守,宁愿悲壮殉情。古往今来,不知感动了多少红尘儿女。中南大学杨雨教授曾经在《百家讲坛》主讲《诗歌爱情》时,也涉及于此。由于大雁顺应阴阳变化,从礼守节,重情遵义,因此在古人眼里,大雁是最能诠释爱情忠贞的动物,成为古代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信物。

     《礼记·昏义》有云:“昏礼者,礼之本也。”古代婚礼有六礼之说,即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除了纳征之礼不用雁,其他五礼都要用雁。由此可见,大雁在古人心目当中的地位之重要。在自然界中,往往动物之间的情感流露,恰恰能给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以心灵的震撼和情愫的思索。也难怪年少的元好问,因大雁殉情,便发出了触动人类情感的雷霆万钧之探问。
    《雁丘词》结尾有这样几句:“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我们虽谈不上是骚人,然则驻足雁丘堆前,可以琢磨推测,元好问不仅自己触情生情,动了深情,更是希望后来者能够屡访雁丘,了解这段凄美的故事从而悟道。今次,探访雁丘园,“来访雁丘处”,不正是穿越近千年的时光隧道,与元好问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吗?发思古之幽情,得文宗之化育。

  爱情究竟是什么?这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或许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它可以是元好问《雁丘词》中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忠贞爱情;可以是《诗经》里面的“死生契阔,与之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两情相悦;也可以是温庭筠口中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柔婉深情。当然,也可以是琼瑶笔下的唯美的接近虚幻的爱情向往。

      回归现实生活,面对古人对待爱情的鲜明态度,今人难道还需上下求索、苦苦寻觅吗?哪里有什么“三年之痛”“七年之痒”?都是现代人多情惹的祸。或许是性格不融合、情绪不包容、行为不理解之故。难道不是吗?把《雁丘词》中象征男女忠贞的爱情,扩展到家庭亲情、朋友友情、民意世情当中,让至真至善至美汇聚成一股人间暖流,浸润到汾河、到黄河、到长江、到五湖四海,人类命运共同体何愁不得铸就?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构建一个充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大家庭,还会远吗?唯愿雁丘永存。

     草色青青,汾水蓝蓝,西山苍苍。我们来到狂歌亭中,展开户外用垫,开始野餐。忽然赵坤不无雅致地叫我:“孔子新语,你看看这幅楹联。”我们秉正一看,狂歌亭楹联为:“忘言秋水聊挥麈,得意高山未绝弦。”百度一查,这句楹联出自元好问的诗作《送郭大方》。楹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相聚时的愉悦和自在,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追求。820年过去了,用于形容当下的斯人斯情斯景,此幅楹联仍然是适宜的。由此可见,元好问的作品颇具生命力。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吸纳了能量,恢复了精神。我们决定细细地品品这园中的楹联文化和石刻艺术。沿着爱心池畔,往东行走二百余步,再次看到了“莺燕石”石刻。此时,赵坤变得谦虚起来,急忙找寻出自何处?原来,《雁丘词》中有言:“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定睛一看,为设计者的匠心选石所折服。这两块石头均是由黄土与青石经地质运动混合形成。我们顺着步道向南来到只影轩。此轩紧靠汾河,为观赏大雁栖息的最佳位置。但见悬挂楹联:“沙水有情留过雁,乾坤多事泣秋虫。”此联出自元好问《寄杨飞卿》,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重重的乡愁,悠悠的思念,跃然纸上。

      惜未觅得南归之雁。沿着临轩的步道,我们往北漫步。在双雁戏台的西侧下方,道路两边摆放柱石,整齐有序。上面刻有“白头偕老”“比翼双飞”“浓情蜜意”等爱情成语,全部用铁链相扣连接。我想,石柱如此安放,在数量上肯定是有讲究的。赵坤颠着指头,数一数二,最后报数36块。这时,往西一瞥,刚才游览的雁丘堆,走过的横汾路,登临的千山亭,还有当年箫鼓,悉数纳入眼中。

     赵坤最先注意到了雕刻在巨石西面上的千古一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直击灵魂深处,扣人心弦啊!只见巨石顶上两只大雁相向追逐嘻戏,情深意重,惟妙惟肖。抬头一望,今天的天空真是纯静,没有一丝白云,苑若一面湛蓝色的幕帘。幕帘之下,巍峨的好问楼挺拔耸立。三楼的扁额“情通古今”、二楼的扁额“君应有语”、一楼的扁额“一代文宗”,笔力遒劲,古朴典雅。南北两面的赶考走廊雁翅飞展。景美,情美,文化美,千古一问更是美。

     亭台楼阁,堆石布景。我们流连于“大爱无我”“不离不弃”“心在苍穹”“观山听水”“问心”“望雁”“忠贞”等石刻作品之前,不必说这些词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也不必论如此形态各异的石头从何而降,单是从书法作品的角度去欣赏,已然是美仑美奂,美不胜收了。我们上到双雁戏台之上,青年元好问铜像伫立于巨石右侧,面向太原古城。巨石东面完整地刻就了《摸鱼儿·雁丘词》。赵坤带头,我们一起诵读,共同赏析。

      确乎,若是不诵读雁丘词,真的是看不懂雁丘园。日头渐渐靠近苍翠的西山,我们起身南归。回望雁丘,情在何处?爱归哪里?义居啥地?只见水天同色,林草共绿,亭轩皆景,融为一体。整个汾河岸畔,呈现为一幅动感的画面。奔腾的河流,与静谧的远山、耸立的高楼形成鲜明的对比。远山、高楼、河水、游人、鸟儿、花木、风筝,同处一顶蔚蓝苍穹之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不正是现代人谱写的一曲新时代的雁丘词吗?唯有千古一问,久久回荡在汾河的上空,诉说着亘古不变的情思。

      名家徐继畲拟就一幅楹联,悬于一楼西门,正如好问楼二楼东门悬挂的楹联所述,上联:云聚散水长流地老天荒生死恋;下联:月盈亏山不朽海枯石烂古今情。汾河美,汾河公园更美,雁丘园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