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气温破1.5℃了,这个消息就像炸弹,全世界都在议论。科学家说,这点温度上升,或许正在改变我们文明的生存方式。未来,海水一直涨,上海外滩江堤会被淹吗?新加坡滨海湾花园会消失吗?这些问题是沿海城市和人类的未来大事。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195个国家同意控制气温升幅,目标是2℃内,最好是1.5℃。这不是随便定的目标,是科学家和政策专家多次研究后的“安全线”。超过1.5度,地球就可能遇到很多危险,像冰川化了、海平面升高、常有极端天气,生态系统也会乱套。
但是,现实真的让人挺操心的。从2015年至今,全球气温一直升;过去十年是最热,有记录以来。2023年,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高了1.45度;2024年气温又涨了,到了1.55度;2025年1月再创“高温”记录。“破纪录”天气新闻常出现,高温热死人、洪水淹城、火烧林、台风更猛。这些天气让人觉地球在“生气”。
海平面升高是气候变暖的大问题,全球都在关注它。IPCC说20世纪海平面升了15厘米,差不多每年升1.5毫米。但21世纪后,海平面涨得飞快,1993到2017平均每年升了大约3毫米。2023年,全球海平面又创新高,高了1993年101.4毫米。
更糟的是,科学家表示,2100年时,温室气体再增多,海平面会涨60到110厘米。这个预测不是瞎猜的,而是研究了冰川和冰盖融化的速度得出的。例如,格林兰岛跟南极洲的冰雪都在快速化掉,成了让海平面升高的重要原因。
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受影响很大。新加坡滨海湾花园,这个以前很火的旅游景点,或许在本世纪末就会没了。Climate Central说,气温升1.5度,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和金沙的一些地方就可能淹了。更吓人的是,全球温度升3℃,大概50个城市会被海水淹。甚至有的地,或者全没了。

在中国,沿海城市也碰到严重问题。上海,国际化城市,面临海平面上涨,台风也变多了。2022年,长江全流域干旱,咸潮入侵上海长江水库;最长一次达90余天。台风“梅花”来时,上海海边海水倒灌,长江水库取水受影响了,给上海供水带来很大难题。
不仅是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都有一样危险。据国家气候中心《蓝皮书》显示,1993到2023中国沿海海平面每年升4.0毫米,高于全球平均3.4毫米。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比1993到2011年高了72毫米。海平面升高让沿海风暴潮更猛,湿地被破坏了。海岸线也被冲刷的厉害,海水渗进来,土地变咸了。
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可能会被淹。这还会产生很多连锁反应,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海平面上升让风暴潮更利害,低洼地方容易被淹。港口、道路等会被盐水长期泡,坏的更快,修起来也更贵。
其次,海平面升高会让居民搬家,淹掉的地方不能住了,这会带来人口流动,社会结构也变。这不仅会拖城市经济后腿,还会对社会稳定不好。
更糟的是,海平面上升会让生态系统受重创。红树林和湿地这些海岸生态,被海水淹了,生物种类变少了。比如海龟产卵都在沿海沙滩。海平面上升,繁殖条件变差,它们的生存受危胁。此外,珊瑚礁也会受重击,珊瑚得靠阳光才能活,但海平面上升挡住阳光,珊瑚就难生存了。
海平面上升很快,我们要减缓和适应;要双管齐下。要控制气候变化,就要从开头减少温室气体。中国在发电、电动汽车、和种树方面,都做的很好,为全球气候问题出了中国办法。
适应气候变化,要增强社会和生态的弹性。提高预警系统,覆盖更多地方,时间也要快。大城市要防灾改造,解决内涝和海平面问题,加强天气预警和应急。例如,新加坡用填海和升高设施方法,避免了海平面上升的风险。
全球升温1.5度是个警钟,但未是尽头。只要不放弃,1.5℃目标仍有机会。政府得定严点的减排政策,企业要快点绿色转型。我们普通人就从日常小事开始,少开车,多坐公交,买节能电器,支持环保品,不浪费资源。让我们共同行动,面对全球挑战,给后代一个好的家园。欢迎留言评论,说你的想法和建议,一起对抗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