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看完平型关大捷的战报,沉默了好一会儿,仿佛是在咀嚼战报的字字句句。终于,他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这种仗虽然说是胜利了,可是以后啊,还是不要出现的好啊。”现场一片寂静,大家都知道,这胜仗虽好,代价也大得惊人。

01

1937年7月7日,这天对我们来说,简直就像是电影《珍珠港》的开场,一切戏剧性的元素都齐了,就差个爱情故事了。日军说他们失了个兵,想进宛平城找找。这理由简直蹩脚到了家,就像是小偷跟你说他掉了钱包,想进你家翻翻。

驻守的兵们当然不买账,这不就等于请土匪进家门吗?日军一看咱不开门,索性就围了起来。这剧本,写得太狗血了,不过日本人演得挺投入。

这时候蒋介石那边,虽然已经决定抗日,但心里可能还想着怎么利用这机会把共产党给整一整。所以,他对日本人的态度,就像是市场上讨价还价的小贩,能让步就让步。

蒋介石派人跟日军谈判,这场面有点像是家长处理孩子的打架事件:“好了好了,别闹了,咱们明天一起去找找那失踪的士兵,看能不能找到。”

日本人这招明显是个幌子,大家都心知肚明,就看谁演得更像回事了。日军勉为其难地点头。

02

可是日军的行为简直就像是在玩一场大规模的“双面间谍”。他们一边和我们谈判,一边又在背后悄悄摩拳擦掌,准备给宛平一个“惊喜”。

当时,日方代表满脸堆笑地说,“我们绝对是来谈和的,绝对没有其他意图。” 然而,他们的军队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在我们熟睡时给我们一个“早安吻”。

当然,蒋介石这边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对日军抱着那种“可能他们只是来旅游的”心态,一直不愿意真的下决心反击。直到宛平被日军攻占,他还在那儿幻想,“这下他们应该满足了吧。”

结果日军一点也不领情,攻占了宛平后,他们连夜向北平挺进。北平守军那是真的措手不及,可能他们连警报都来不及响,日军就已经站在城门口了。

北平沦陷的那一刻,蒋介石在后方得到消息,还在摇头叹气,“我还以为他们会玩得文明一点呢。”

28日,北平守军的两位将领佟麟阁、赵登禹壮烈牺牲。两天后,天津也沦陷了。

03

当平津两地的消息像一记重锤砸在蒋介石的脑袋上时,他那原本可以悠闲看鱼的日子也没了,整个人急得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眼看着日军的铁蹄已经逼到了上海的门口,蒋介石这才知道,真正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

这时候的上海,日军摆出了一副要吃下整个城市的架势,调来了22万多人马。蒋介石在这边也不是吃素的,赶紧调动兵力,准备在上海这个门户上给日军一个下马威。

在这火热的背景下,蒋介石和我们的党也在勉为其难地拉着脸谈判。毕竟局势逼人,连蒋介石自己都知道,再打内战就真的是玩火自焚了。

在淞沪会战的火热场面下,蒋介石那点儿底气显然是不足的,不得不和我党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妥协。那场谈判,蒋介石说:“现在不是争执的时候,我们得联手,把那帮日本鬼子赶出去。”

我党代表也是一脸严肃:“没错,这是抗日的大局,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

然后,就这样,经过一番你来我往,我们的军队改编的事情终于敲定下来,开始准备共同迎战日军。

说到淞沪会战,这真是一场惨烈到不能再惨烈的战役,蒋介石投进去七十多万大军,伤亡惊人,达到了二十五万人。这场战役不愧被称为“东方的绞肉机”,不管是中央军还是杂牌军,都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

历史的巨轮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而我们,只能从中汲取教训,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

04

1937年的上海,场面热闹得就像是过年打麻将的大本营,日军带着铁锹想来挖金,结果碰上了蒋光鼐这块硬骨头。

蒋光鼐当时站在上海的战壕里,看着日军那凶狠的架势,心想:“你们这群狼崽子,想占我家的便宜?没门!”

当日军派出了九万大军,好像已经看到了上海的夜景,没想到上海守军虽然人数只有五万,但斗志比日本那边还要烈。就像蒋介石后来说的:“他们以为我们是纸糊的呢?硬着呢,哥们!”

这日军四次总攻,每一次都像是送菜的,递上来的是他们的头盔和军号,一次比一次心塞。蒋光鼐看得直乐,对身边的将领说:“看到没,这就是所谓的日本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打得跟临时拉来的似的。”

蒋介石这时候也不是吃素的,他从后方把兵力一个劲儿地往上海送,海军空军也都跃跃欲试,好像是要上春晚似的,一个个跃跃欲试。他在国民政府的会议上振振有词:“我们不能让日本人小瞧了,咱们得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这场战役打得日军措手不及,他们原以为上海是块肥肉,结果硬是啃出了满嘴的铁渣子。

05

后来,蒋介石急忙把德械师这张王牌扔到了上海这个火热的前线。德械师那可是国军的尖子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简直就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

而日军呢,他们原以为上海会是个容易啃下的骨头,没想到碰上了铁板。德械师上场后,日军那叫一个措手不及,搞得他们攻城略地的计划全乱套了。

就在这时,战场上的风云突变,蒋介石得把中央军叫回去养精蓄锐,这下场面就尴尬了。他对手下说:“兄弟们,你们先撤,其他的兄弟们来接班。”

而日军,看到这局面,心想:“这不是给我们机会吗?”

就在这股混乱中,阎锡山那边也火热起来。山西对他来说,那是老窝,自然是守得死死的,不让任何人染指。这时,中央派来了徐帅这位老乡,也是个能说会道的主儿。

平型关大捷其实险胜,毛主席看了伤亡说:这样的仗,不能再打了

徐帅找到阎锡山,俩人一坐下,徐帅就开门见山:“阎老哥,现在是国难当头,咱们得一起上。”

阎锡山斟酌半天,心里打鼓:“这放别人进我这儿,安全么?”

徐帅见状赶紧补充:“阎老哥,这不是卖地盘,是借你地方打打日本鬼子,咱们都是自己人。”

阎锡山听后,想了想,点了点头:“行,既然是为了打鬼子,那就来吧。别弄得太过火就行。”

就这样,在徐帅的一番话术下,阎锡山答应了合作,我军顺利进驻山西。当我军的部队踏入山西的那一刻,大同已经沦陷,形势紧迫,但至少我们的队伍士气高昂,准备给日军一点颜色看看。

06

当日军这群乌合之众在平型关打得头破血流,还没能攻下来的时候,板垣这老狐狸一听说形势不妙,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立马命令增援部队赶紧加入战局。

板垣在电话里对他的手下怒吼道:“你们是去平型关旅游的吗?怎么三天了还没个动静!”

另一边,阎锡山接到平型关守军要增援的电话时,他正在喝茶,电话一响,茶都没顾得上喝就急忙下命令。他对傅作义说:“傅老弟,平型关那边形势紧张,你得赶紧带队去支援,别让小日本把门户都踏破了。”

傅作义一听这话,立驀地拍了桌子:“得嘞!保证完成任务!”

同时,阎锡山还得和朱老总协调,电话那头他半是求助半是命令地说:“朱老总,平型关那边火热,咱们的兄弟们需要支援,你看这能不能快马加鞭赶过去援个手?”

朱老总在电话那头听得一愣一愣的,沉思半晌,然后回答道:“阎老兄,你这话说的,咱们都是一条战壕的,这还用说,援兵马上就到。”

于是,一场激烈的增援大戏就这样上演了。日军以为他们的增援就能稳操胜券,哪知道中方的反应更快,更猛。

07

在这场救国救民的战场中,115师显然是个敢于挑大梁的角色。他们的师长不是普通的勇士,而是个敢闯敢干的“战场侦探”。听说要侦察平型关地形,这位师长兴奋得跟中了彩票似的,一脸兴奋地对手下说:“兄弟们,我这是去打探敌情,不是去旅游,你们给我看好家门。”

回来后,他对自己的副手说:“这平型关,地形复杂得很,好比咱们家那老院子,你一不小心就能撞墙。”

到了第三次视察,师长已经变得像个战地导游,指着地图给手下讲解:“这里是拦头的地方,你们就在这等着,像个门神一样把敌人挡在外头。这块是一刀切,你们要像厨师切肉一样,一刀下去就得见效。最后这里,阻断,保证敌人退无可退,只能乖乖投降。”

聂帅的政治动员则更是气势磅礴,他站在众人面前,声如洪钟:“兄弟们,现在是热血男儿的表演时间了!这不仅仅是为了咱们自己,更是为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

士兵们听后,个个血脉偾张,仿佛每个人的胸前都挂了个勋章,迫不及待地想要证明自己。

08

24日,115师的兄弟们像狐狸一样悄无声息地占领了阵地,准备给日军来个大大的“惊喜”。可谁知,25日这日军突然变戏法,把一支辎重队变成两支。这招真是让我们的师长也得脑筋急转弯。

那天晚上,天公不作美,刮起了风雨,咱们的战士们忍受着寒冷和饥饿,身上裹的不是战衣,简直像泥巴雕塑。师长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想着:“这天气再等下去,咱们还得从泥里捞人。”

师长一咬牙,一跺脚,一声令下,“开战!”

战斗就像点燃的炮仗,一触即发。我军利落地将日军切成了若干小块,包围圈一收紧,日军那叫一个手忙脚乱。

然而,正当我们红歌唱到一半时,日军的援军像不请自来的客人闯入宴会,企图解围。他们冲向我们占据的高地,想来个逆转。

师长看着形势,心说:“来的正好,一网打尽!”就这样,即使日军数量众多,场面也是惨烈,但在精准的指挥下,我军还是把胜利硬生生地拽了回来。

战斗结束后,朱老总给蒋介石报告战果,蒋介石那边听了半天,问了又问,证实了又证实。确认无误后,蒋介石对身边的人说:“快,赶紧,把这好消息放报纸上,让全国人民都来分享这份喜悦!这是咱们的战士,咱们的骄傲!”

就这样,蒋介石把这次的胜利当做了送给全国人民的大礼,而115师的战士们,无疑成了那最亮的星。

09

毛主席看着战报,脸上没什么表情,心里却像五味瓶打翻了一样。战报上的数字虽然显示我军大获全胜,但那些不再说话的烈士,每一个数字都重如千钧。

毛主席轻声自语:“赢了一仗,损了好汉,这账怎么算都算不清。”

那时候的战略讨论室里,空气几乎凝固。毛主席转过头,对周围的将领说:“兄弟们,咱们打的是持久战,不是赌一把的斗牛。日军的装备精良,咱们要斗智也要斗勇。”

接着,毛主席拿起笔来,开始写《论持久战》。他写道:“对于强敌,咱们要像山一样稳,像水一样绕。赢了物资,是好事,但损了将士,心里那块石头就是放不下。”

他又对身边的人说:“这场战争,咱们要打得像种地一样,一寸一寸夺回来,不能急。”

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很快传遍了整个抗日阵线。像是开了光,八路军的将士们开始在大江南北打起了游击战,那场面就像是春天里的野火,一点就旺。

日军虽然装备精良,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们却找不到打游击战的八路军的影子。每当他们以为抓到了影子,转眼间八路军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种战术的转变,让日军摸不着头脑,焦头烂额。日军的一个师团长甚至在日记里写道:“这群中国军队,比鬼还滑,捉也捉不到,打也打不着。”而八路军的战士们,虽然每天都在山林间穿梭,但士气却是越打越旺。有个战士调侃道:“咱们这抗日,就跟耍杂技似的,累并快乐着。”

毛主席看着战场的变化,心里明白,这是一场漫长的斗争,但只要策略得当,胜利终将属于中国人民。他在日记里写下:“这是一个民族的试炼,也是凤凰涅槃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