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继“晒背”之后,“沙疗”也火了起来。很多网友去新疆吐鲁番沙疗,把自己埋在沙子里,试图拧干身体里的湿气。
诞生于13世纪初的沙疗,是维吾尔传统医疗方法之一,2014年11月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吐鲁番盆地古称火洲,气候干燥炎热,沙漠地带更是奇热无比,阳光灼人,在夏季气温达40℃左右,沙漠表层温度可达80℃左右,此地天然磁性沙子中矿物质成分含量高。
有不少网友分享自己沙疗“祛湿”的神奇经历时提道:“火焰山是大型抽湿机,吸走了体内所有湿气。” “自己湿气重,周围沙子都湿了,粘在身上黏黏的。”“沙疗还能减肥祛痘。”
有人说:“新疆当地人或北方游客进了沙子出汗,身上沾着沙子是薄薄一层,是一盘散沙,南方尤其是广东游客,身上聚沙成塔了。”
还有人调侃:“这也算是南水北调了,感觉治理沙漠,不用种树,直接种南方人就行了,让湿气凝聚成海洋。”
广东人一生都在和湿气战斗。如果有位广东人对你说:“你湿气重啊!”别担心,这不是说你真的有病,而是一位广东人对你发自肺腑的关怀。
但湿气到底是什么?它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总能从各种生活细节中发现它的存在。
炎热漫长的夏季、多雨潮湿的气候造就了广东人对“湿”与“热”的独特理解。
心情低落是湿气,喉咙痛是热气,消化不好是湿热,总之一切精神和身体不适都能概括为:湿气、热气、湿热。
总结来看,湿气就是我们身体出现异常,水液代谢失衡的病理产物。
01
在中医的世界里,我们通常将身体里的正常水液称为“津液”。
中医说的“湿气”并非单纯指自然界中的水汽,而是人体水液代谢异常的产物。
林大栋老师在课程《水在人体中的中医面面观》中提到,湿气的形成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湿,若因饮食不节(如嗜食生冷、油腻)、情志失调或环境潮湿,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受损,水湿无法正常代谢,便容易滞留体内形成湿气。
▲ 点击免费领取课程
体内有湿常会有以下表现:
-
身体沉重:四肢乏力、头昏脑胀;
-
消化异常:食欲缺乏、腹胀、大便溏稀或黏滞;
-
皮肤问题:面部出油、长痘、湿疹;
-
其他表现:口干口苦、关节沉重、舌苔厚腻。
而且湿气并非独立存在,除了外湿和内湿的形成因素,中医还有湿热和寒湿之分。

简单的区分就是看自己的舌头。
湿热的舌头颜色是红的,舌苔黄且厚;寒湿的舌体胖大,有齿痕,齿痕就像裙子的边一样,舌苔白且厚,有的还会漂浮着一层水汽。
也可以从小便来区分。湿热体质的人小便会发黄,味道重;寒湿体质的人尿液清长,尿频、夜尿多。
湿气是水液代谢障碍的初级阶段,如果未及时清除,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更复杂的病理状态。
02
水饮痰湿虽同出一源,但其形态及特性却有所不同,可相互转化也可相兼,湿聚为水,积水为饮,饮凝成痰。
形质上看,水为清液、湿性黏滞、饮为稀涎、痰多稠厚。
病证特点上看,水之为病,易泛溢体表,肿胀。
湿之为病,病情缠绵,不易速去。
饮之为病,多停于体内的局部,依所停留的部位有不同表现。
痰之为病,则无处不到,常言道“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人体里水的平衡出了问题,要分开看待,用药也不一样,分为:化湿、去水、化饮、去痰。
化湿药:这类药物主要用来对付湿气重的问题。
一种是芳香气味的药物,像苍术、厚朴、陈皮等,它们能帮助呼吸系统行气化湿,让湿气像电扇吹走的热风一样散去。另一种是祛风湿的药物,主要用来治疗关节痛和肌肉痛。
去水用到利水渗湿药:这类药物就像虹吸管,把身体里的水分引导至正常的地方,主要用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问题。常用的有茯苓、白术、泽泻等。
化饮药:这类药物主要处理体内多余的水分,像是导水管,让水往下走,减轻咳嗽和呕吐。常用的有半夏、陈皮、茯苓等。
去痰药:这类药物就是解决痰液问题,让痰液变得不那么黏稠,容易排出。有时候加点石膏,让痰液更容易吐出。常用的有半夏、陈皮、茯苓等。
水湿饮痰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所以我们要关注身体中水的情况,例如,痰饮停聚于胃肠可表现为腹部痞胀、呕吐清水;停聚于胸胁则可能引发胸肋胀痛、咳嗽;若痰蒙清窍,则可能导致头晕、神志不清。
03
关于祛湿的概念,相比大家日常都没少听。湿气是身体水液代谢失衡的病理产物,但并非所有健康问题均可归咎于湿气。
日常生活中,其实存在诸多祛湿误区。
将水肿等同于湿气?水肿可能由心衰、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需结合症状判断;
将肥胖归因于痰湿?痰湿体质者更容易肥胖,但肥胖者未必痰湿,也可能是阳虚;
过度依赖祛湿药物?长期服用祛湿药可能损伤脾胃,需配合饮食、运动调理。
有人坚持喝3年薏米水,结果脸色蜡黄、月经变少——她其实是“水停”(缺阳气),却按“湿气重”食疗,相当于用抽水机抽干了水库,身体更虚了。
寒则温之,这种情况可以用《伤寒论》的茯苓甘草汤温中化饮,生姜温煦胃阳、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治气上冲、甘草调和诸药,而不是一个劲地喝祛湿茶。
通过理解水湿痰饮的关系,我们更能科学地认识湿气的本质,避免陷入“祛湿万能论”的误区。
中医的核心在于辨证施治,而非盲目套用概念。唯有结合个人体质与生活环境,方能真正实现“祛湿不伤身,养生有章法”。
· · · END · · ·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