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定义


中枢神经系统实质内的空洞性病变,含有化脓性物质;成熟病灶具有纤维胶原壁。

02
临床特征


流行病学

每年发病率为0.3至1.3/10万人,最常见于30至50岁人群

男女比例为2-4:1

最常见为头颈局部感染的扩散

血源性传播

    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牙周病

直接接种

    穿透性创伤;医源性

发病率升高

    肺动静脉畸形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发绀型心脏病

    心内膜炎

鼻窦炎、中耳炎(可能通过静脉逆行性血栓性静脉炎传播)

致病菌

    厌氧或微需氧链球菌:S. milleri群体——最常见

    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创伤或开颅术后最常见

    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如变形杆菌、拟杆菌属)

    放线菌/诺卡菌

    真菌(免疫抑制者):曲霉、隐球菌、念珠菌、毛霉菌

    李斯特菌(与糖皮质激素使用相关)

    分枝杆菌或寄生虫(旅行者/移民):脑囊虫病(如弓形虫、阿米巴、血吸虫、肺吸虫)

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局灶性头痛为主要症状;发热见于少于50%的病例

病灶周围水肿增加可导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发作、意识状态恶化

除非脑室受累,脑脊液异常较少见

脑细菌性脓肿
预后与治疗

抗生素治疗下

    无脑室炎时死亡率约为10%

由于中枢神经组织破坏,可能出现神经功能缺损

影像学特征

MRI:T1增强后见环状强化病灶,伴明显病灶周围水肿

03
病理学


大体表现

成熟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病变,具纤维胶原壁,中心为纤维化脓性物质

鼻窦直接扩散:额叶/顶叶/颞叶

血源性传播:分布于大脑中动脉供应区

    灰白质交界处(常见)

组织病理

早期(第一周):“局灶性脑炎”——小灶中性粒细胞与细菌聚集;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

较晚(第一周):坏死灶融合,出现慢性炎症细胞

接下来的第2至5周:肉芽组织形成;网状纤维沉积;胶质增生

最终以血管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包绕病灶

    胶原蛋白呈同心层排列

    慢性炎症细胞存在

    囊壁不对称:皮质侧壁较厚

免疫病理/特殊染色

真菌、分枝杆菌和革兰染色

主要鉴别诊断

转移瘤

淋巴瘤

其他感染性脑炎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04


图1. 脑脓肿。

T1增强MRI图像上典型环状强化。病灶可为单发或多发。

图2. 脑脓肿。

在低倍(H&E)染色下,该脓肿呈机化状态,左侧为中心化脓物质,周围为肉芽组织。

图3. 脑脓肿。

Masson三色染低倍镜下显示中心坏死和脓肿壁机化(中央)。

图4. 脑脓肿。

Masson三色染显示脓肿壁的早期纤维化(蓝色)。

图5. 脑脓肿(局灶性脑炎)。

脓肿形成的早期阶段为局灶性脑炎,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局灶聚集。

整理自《NEUROPATHOLOGY: A VOLUME IN THE HIGH-YIELD PATHOLOGY SERIES》

ISBN: 978-1-4160-6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