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南厍是太湖著名的避风港湾,鼎盛时来借港避风的船只可达千艘之多,各条河港里桅墙林立,炊烟袅袅,人声喧闹。夜幕降临时,各家店铺里人头攒动,操着各地方言的人们尽情地享受着暴风雨来临之前的那份舒适闲趣。卤菜店里的野味更是令他们大快朵颐。黄雀、野鸭和狗肉,以前便被称为南厍的“三宝”。
如今,南厍的“三宝”已有了较大的变化。野鸭被保留了下来,但是家养的,其味虽已与以前的野鸭不可同日而语,但与家鸭相比,还是颇有一点野味的感觉,黄雀与狗肉则分别被酱鹅和风肉所替代,由于新的“三宝”仍具有独特的风味,因此受到各地美食家们的青睐。每到双休日,南厍的各家餐馆、熟食店里都是顾客盈门。
南厍的卤菜文化历经百年不衰
酱鹅无疑是其中的翘楚
清晨四点
老作坊内蒸汽氤氲
桂皮、豆蔻与八角的香气交织升腾
老师傅缪志刚手持杉木长勺,将祖传秘制的酱汁反复浇淋鹅身,这一动作已持续了三十年。经“浸”“晾”交替,鹅皮逐渐呈现出玛瑙般的红润色泽,肉质酥烂鲜香,酱汁渗入肌理,每一口都承载着南厍的烟火气。
尽管南厍村仅3000余人口,街上几家卤菜店却常年门庭若市。酱鹅的回头客络绎不绝,其秘诀不仅在于独特的制作工艺,更在于对传统老卤的坚守。一锅酱汁需经年累月熬制,如同时光凝成的琥珀,成为南厍人味觉记忆的纽带。
如果说酱鹅是卤菜店的招牌,风肉和腊鸭(鹅)则是南厍人冬日家宴的灵魂。每年腊月,家家户户廊檐下悬挂的风肉与腊味,成为村落独特的风景。这些食材需历经压、腌、晒、风干等十余道工序,耗时月余方能制成。

蒸制时无需繁复调料,仅以几片冬笋佐味。蒸汽升腾间,油脂化作琥珀色的汁水浸润肉质,咸鲜与甘甜在舌尖交织。切片后铺于热饭上,紧致的肉质与米香交融,仿佛将太湖冬日的暖阳含入口中。这道传承数百年的风味,不仅是年节必备,更成为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
早年因生态保护,野生黄雀与狗肉退出餐桌,而家养野鸭跻身新三宝之列,以肉质细嫩、香味浓郁著称,烹饪时无需复杂技法,仅凭原汁原味便能俘获食客,延续了古时“三宝”的精髓。
此外,因地处江南水乡、太湖入口,南厍的水产青虾、大闸蟹、白丝鱼、白对虾等许多水产品也都享有盛名。南厍人对食材考究,水产从水里捕上来直接烹饪,完全保留了食材的鲜味,这便是南厍民间美食的独到之处。
毗邻太湖
南厍自古便是盛产美食之地
从古时的“黄雀、野鸭、狗肉”
到如今顺应生态保护
而衍生的新三宝
“酱鹅、风肉、野鸭”
南厍人以匠心与智慧
让传统风味在时代变迁中焕发新生
来源:南厍村
吴江松陵街道公众号 2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