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栋期待拨开重重迷雾的民国小红楼,它就是位于南京中山北路576号的民国原首都电厂办公楼旧址。关于它的“身世”众说纷纭,不少于五种,甚至有人说它曾经是大汉奸汪精卫的别墅,但相关史料语焉不详。
和中山码头遥相呼应的小红楼,以其红砖外墙和中西合璧的风格引人注目。为了适应道路的转角,它采用了C字型的独特设计,整个建筑平面呈W型,以西南到东北向为轴线互为对称。西南面迎街的一楼设有门厅,为希腊多立克柱式门厅,中间的主楼局部三层,楼顶迎街一面是四角亭。
南京中山北路是民国建筑重要聚集地,许多建筑建于1927年到1937年(南京民国时期城市发展“黄金十年”)。该建筑1935年竣工,次年开始作为“首都车站”使用,与“中山码头”均归津浦铁路管理局管辖。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京不久便陷入侵华日军的魔掌之中,该建筑遂归日伪当局管辖。1945年日本投降后,这幢楼房又归民国首都电厂使用。新中国建立以来,该楼遂成了南京下关电厂(厂长)的办公场所。

关于“小红楼”的身世,确实迷雾重重。根据《南京民国建筑地图》,这座楼房的由来有五种说法:
一是,该建筑建于1928年,曾经作为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临时指挥部。1929年孙中山灵柩从北京运达南京浦口火车站,过渡长江就从中山码头上岸,沿着中山北路运抵中山陵。
二是,该建筑建于1935年并投入使用,作为津浦铁路首都车站,设有北上旅客购票处和轮渡候船室。
三是,作为中山码头的配套售票处和行李房。
四是,1937年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后,日伪当局将该建筑占用,据称汪精卫曾经在此办公和居住。
五是,根据小红楼悬挂的官方标牌所示,该建筑建于1946年,作为首都电厂的办公楼,1949年后成为下关电厂的办公场所。
如果按照官方铭牌所示该建筑建于1946年,那么前面四种说法就不成立了,但是根据南京地方志学者周安庆对相关史料、文献的考证,小红楼的确曾经做过首都车站的售票处、行李房和轮渡候船室。这些看似纠缠不清的史海迷雾只有等待有关部门、单位和学者做出正本清源、恢复事物原貌的研判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