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铩羽而归的华尔纳

 文/ 孙志军

       

华尔纳从莫高窟盗窃的部分文物在哈佛艺术博物馆展出

 赴敦煌途中的陈万里,理查德·斯塔尔摄影  / 选自陈万里著《西行日记》

        事实上,福格的探险队成员都心知肚明,他们此行的计划是要将莫高窟第285窟的壁画完整地剥离到美国去。汤普森提出了飞机运输的建议,即每月一次把在莫高窟获取的文物分批运往北京附近的总部。理查德·斯塔尔摄影 / 哈佛大学赠予

     

陈万里的《西行日记》中记载“同行诸人所欲期望于千佛洞能居留三阅月者,不想因华尔讷君故,仅能住三日”。这部考察日记于1926年7月由朴社出版。

        1925年5月21日-23日,翟荫一行按照规定在莫高窟考察。他们每天往返路途要花4个小时,在莫高窟只能老老实实地待5个钟头,在不允许使用闪光灯的前提下拍摄和研究。而且,全程都有警察看守。

  莫高窟第96窟大佛,理查德·斯塔尔摄影 / 王惠民博士赠予

  莫高窟第96窟附近,理查德·斯塔尔摄影 / 哈佛大学赠予

莫高轶事 | 在敦煌铩羽而归的华尔纳

        在莫高窟第365窟外有这样一条题记:

        余关内靖远人昨年随陆君警佐来敦今携王什长警兵等住此预防美国技师等恐偷诸洞壁之画余闲住无聊持笔登楼偶涂于三层楼之中间

        民国十四年闰四月廿二日弟子朱铭牖涂

        从落款时间看,此时翟荫一行已离开莫高窟20天,但莫高窟还有警察驻守,以防“美国技师”偷窃壁画。

        绝望的华尔纳和翟荫不得不将目标转向安西榆林窟,但同样遭到了当地民众的抗议和阻止。考虑到安全问题,华尔纳一行在榆林窟拍摄了一些照片后,便草草结束了在敦煌的第二次考察。  

        

  福格第二次中国探险队拍摄的榆林窟外景,照片上标注了洞窟编号 / 哈佛大学赠予

   哈佛大学艺术图书馆保存的福格第二次中国探险队的榆林窟影集 / 哈佛大学赠予

   福格第二次中国探险队拍摄的榆林窟第25窟卢舍那 / 哈佛大学赠予

  福格第二次中国探险队在榆林窟拍摄的照片和底片,现在保存在哈佛大学艺术图书馆

        1938年,华尔纳根据在榆林窟的考察,出版了《佛教壁画:万佛峡一个九世纪洞窟的研究》(Buddhist Wall-Paintings: A Study of a Ninth-Century Grotto at Wan Fo Hsia) ,其重点在于对榆林窟第5窟(今编25窟)的内容和艺术风格研究。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榆林窟研究的专著,书中的照片为二战后的佛教美术研究提供了新资料,这也被视为是华尔纳在敦煌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

        华尔纳于1938年出版的《佛教壁画:万佛峡一个九世纪洞窟的研究》

   《佛教壁画:万佛峡一个九世纪洞窟的研究》中的榆林窟第5窟(今编第25窟)平面图

        第二次中国探险对于华尔纳是彻底的失败,唯一带回的有形的东西就是那些照片。但在中国人眼中,这是保卫莫高窟和榆林窟文物的一次成功宣示,中国,封闭了西方探险家们的盗宝之门。正如华尔纳本人所言:“我无法想象在短短的七个月中,整个中华民族会令人吃惊地从倦睡中苏醒,让我们所有的外国人溜回本国使馆中去。”

本文照片除注明外均为敦煌研究院孙志军拍摄

文章来源《左图右史说敦煌》


孙志军   

     敦煌研究专家、摄影家。曾出版有关敦煌艺术画册多部,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摄影活动中获奖。

品读之后

愿享同感

– END –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