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27日是敦煌学专家、画家李承仙女士的诞辰,常书鸿先生和李承仙女士的小儿子常嘉皋先生特意写了文章纪念父母的伟大爱情。 “嫁给莫高窟”是母亲的允诺,为了这个允诺,作为妻子的她,陪伴常书鸿47年;为了这个允诺,作为“痴人”的她,为莫高窟工作半个多世纪。一个允诺竟有如此的力量,是因为母亲拥有对人生追求的那颗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此文献给天堂里的慈母。
莫高窟追忆:母亲一生的允诺
文 / 常嘉皋
常书鸿先生和李承仙女士在莫高窟(网络图片)
时光可以流失,但每年的几个特殊的日子在我的脑海中很难抹去。10月27日就是其中之一。93年前的今天,母亲诞生于上海市霞飞路(现在的淮海中路)宝康里。外祖父李宏惠,是孙中山同盟会南洋筹款总办,是一位反清革命家。 同往年一样 ,当每年的这一天到来之际,我都会翻阅一下父母亲留下的资料,不经意间发现”47″这个数字与父母的一生如影随形。
常书鸿、李承仙1947年拍摄于兰州。下面是母亲写的备注(常嘉皋提供图片)
1947年9月,父母亲在兰州结为伉俪,嫁给常书鸿也就意味着“嫁给莫高窟”,这对于母亲来讲是终生的,是义无反顾的,也是需要勇气的抉择。婚后随即从兰州启程,乘坐大卡车风餐露宿,长途颠簸,经过艰难的旅途,母亲跟随父亲来到了敦煌莫高窟。 10月的莫高窟寒气袭人,下车伊始母亲就换下了旗袍和高跟鞋,披上了羊皮袄。顾不上休息,就同父亲一道攀上攀下给洞窟编号、临摹壁画,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自己的青春与智慧全部奉献给了敦煌艺术的研究和保护事业,莫高窟有了一对“敦煌痴人”。
常书鸿先生兴致勃勃在《丝绸之路飞天》上勾画飞天线条,旁边为李承仙。1988年1月11日摄于北京木栖地家中。(常嘉皋提供图片)
母亲一直都很敬重父亲,视父亲为师长,为兄长。母亲是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也是研究所的首任党支部书记,职责所在,在工作上母亲为父亲分忧排难,配合默契。在艺术追求上,父母共同创作了大型油画《攀登珠峰》、从1986年起,用常年积累的、娴熟的敦煌壁画临摹技巧,构思创作《丝绸之路飞天》画稿。1988年4月,完成历时两年创作的《丝绸之路飞天》障壁画(屏风画)16幅,赠送给日本奈良法隆寺,为中日文化交流谱写了新的篇章。在生活上母亲对父亲细心照顾,衣食起居呵护备至。结婚后的几十年,父亲的理发都是由母亲完成的,特别年纪大了以后,手脚不灵便,体力也跟不上了,但这一习惯始终在坚持。父亲能被世人誉为”敦煌守护神” ,是与母亲的默默奉献是分不开的。从1947年起,父母相依相守,直到1994年父亲走到生命的尽头,实现了他守护敦煌的夙愿,刚好47年。两个47,冥冥之中的这个数字,是允诺,是相守,还是约定……。

常嘉皋、刘渊夫妇与父亲最后一次在北京木栖地家中留影,摄于1994年1月5日(前左起: 常书鸿、刘渊、常嘉皋,后左起: 常飞、李承仙)(常嘉皋提供图片)
“嫁给莫高窟”是母亲的允诺,为了这个允诺,作为妻子的她,陪伴常书鸿47年;为了这个允诺,作为“痴人”的她,为莫高窟工作半个多世纪。一个允诺竟有如此的力量,是因为母亲拥有对人生追求的那颗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此文献给慈祥的母亲。
写于 2017年10月27日
常嘉皋先生1953年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是常书鸿先生和夫人李承仙的小儿子,一直跟随父母在敦煌莫高窟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现居日本。出国前曾在甘肃省科技局、甘肃省科协、甘肃科技报社从事摄影工作。然而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常嘉皋先生对艺术有了自己想法与见解。1986年,他自费赴日本留学,进入日本语专门学校学习。1988年,考入日本东京设计美术学院,1990年毕业。根据自己的特长,常嘉皋先生选择就职于日本熊泽丝网印刷工艺株式会社并将常年积累的丝网印刷的工芸融入到敦煌壁画的创作中,这也是李承仙先生生前的夙愿。
往 期 相关文章 推 荐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