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风掠过江南水田,金黄的稻浪此起彼伏,沙沙作响。这熟悉的声响,总会轻轻叩响心底的思念——四年前的今天,袁隆平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走在街巷里,走进烟火中,又总觉得他从未走远:菜市场里仔细挑选新米的老人、饭桌上反复叮嘱“别剩饭”的母亲、学校食堂墙上醒目的“光盘行动”标语……这些藏在生活褶皱里的细碎,都是他留给人间最温柔的印记。

袁隆平与菲律宾稻农在一起。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供图

还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下田插秧。日头毒辣,弯着腰没一会儿,后背就被晒得发烫,腰也酸得直不起来。可奶奶总说:“现在能吃饱饭,多亏了袁隆平把稻子种得金贵。”那时捧着白米饭,只觉得香甜软糯,却不知道,这碗里盛满的,是一个人用毕生心血浇灌出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前,年轻的袁隆平亲眼见过路边饿殍。从那时起,“学农”二字就像一颗种子,深埋在他心底。26岁起,他一头扎进湖南、海南的稻田里,晴天被晒得皮肤黝黑,雨天浑身沾满泥浆。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可他的眼睛始终亮着光:“我就不信,这世上找不到能战胜饥饿的种子!”

后来,杂交水稻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村里的老人们挤在村口大槐树下,戴着老花镜,颤巍巍地捧着报纸念:“以后再也不用饿肚子了!”那些年,家家户户粮仓满溢,新米入锅的香气飘满整条巷子。孩子们拍着圆滚滚的小肚子,奶声奶气地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明月松‖风吹稻浪时,总想起那个在田间的身影

功成名就后,他依旧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戴着旧草帽,在稻田里一蹲就是大半天。测产失败时,他拍拍裤腿上的泥土,笑着安慰大家:“失败是成功之母,咱们接着干!”到了90岁,还自称“90后”,要和年轻人比赛种出更高产的水稻。他的“禾下乘凉梦”“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听起来像是遥不可及的童话,可他却用一生,把童话写成了现实。

如今,稻穗越长越高,产量越来越多,可那个在田间追逐梦想的身影,却永远留在了记忆里。袁老,您看啊,这满田的金黄,都是您留给人间最好的礼物;这万家灯火里的烟火气,都因您的坚守而愈发温暖。

“今天,你想对袁爷爷说些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前10名将获得袁隆平院士纪念明信片!同时发起#我与袁爷爷的故事#征集,分享你和粮食、稻田的记忆,优质故事将在后续推送展示。”

《悼袁公四周年》

粮神仙逝已三年,躬稼田园岁月绵。

勋誉加身辉史册,稻花香满忆英贤。

杂交之父功勋著,饭碗端牢血汗连。

今日追思情未减,缅怀敬意永心间。

今天,是袁隆平院士逝世四周年

缅怀,致敬袁老!

关注[阆苑明月清风],在稻浪声中,读懂每一粒米里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