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户户过端午,每家有每家的章法。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楚地,端午起初是“躲五毒迎祥瑞”的节日。《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谓之端午,俗重此日。”人们早早准备粽子、米酒,挂艾草、佩香囊,为的是驱邪保安。更早在屈原那个年代,这一天还承载着“家国大义”,所以端午才会自带诗意和凛然。
古人爱惜时令。传说屈原投江后,人们担心他被水中蛟龙侵扰,于是将糯米包裹在叶中、投入江中,便有了“粽子”。后来又讲究端午正午阳气最盛,于是有午时水、午时酒的说法。艾草、菖蒲则被古人称为“草中君子”,用来辟邪、安宅,可见对这个节日的重视。
端午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趣事。比方说有些地方的孩子端午会画个花脸,据说“五毒不近”;有的地方会在门口插“五色旗”,取五行平衡、护佑家运;还有最妙的“午时水”,哪怕赶不上正午,也要天亮第一口用来泡茶做饭,图个好彩头。
食俗里的温情:粽叶香,咸蛋黄,还有儿时的香囊
粽子是端午的主角,北方包红枣蜜枣,南方包鲜肉咸蛋,糯米被粽叶抱得紧紧的。一口下去,软糯香糯里是乡愁。其实粽子的含义远不止美食,更多是团圆,是把思念和祝福“严密包裹”,让家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安心。
咸鸭蛋也是端午限定,鸭蛋选大的,泡盐一个月,黄透油亮。小时候端午蛋黄咸香,是饭桌上的“星”。家里若有咸蛋,孩子们便能抢着蘸粽子吃,饭桌边总是笑声一片。
艾草馍馍、五毒饼、蒜泥拌黄瓜也是端午时不可错过的小食。艾草揉进面团里,清香微苦,是老家送给身体的小礼物;五毒饼家长包给孩子,告诉他们端午小心“蛇虫鼠蚁”,也是童年的仪式感;大蒜捣泥,浇在爽脆的凉黄瓜上,夏天的暑气都被赶跑。
最有趣的是香囊。裁一块碎布,把艾叶、薄荷、陈皮塞进去,再挂个彩绳。小孩子戴在脖子上,叮叮当当走一整天,满身的香气,全是妈妈的手艺和心意。
端午三药,家中常备
说到端午“备三药”,其实是种贴心的老规矩,也是一年一度的守护仪式。所谓“三药”,指艾草、菖蒲、雄黄——其实大多只是用来点缀门窗、气味熏蒸、避湿驱虫,讲求的是顺应时令,图个顺意祈安。
一是艾草。端午拔一把新艾,门口一插,就是守护家的守护神,用来熬水、薰屋、泡脚,家里人说闻着这味儿,一年都舒坦。
二是菖蒲。和艾叶一同悬挂,叶子挺拔,清香。它总是和艾草绑在一起,叫做“菖艾同悬”。据说这对搭档“不怕五毒来、不让邪气侵”。
三是雄黄。雄黄是老古人喜欢的东西,点一点在门框或家中,寓意压邪,有些地方会蘸水点一下小孩子的额头,说是“保安康”。彩头是有了,大家也别贪多,重在心意。
端午夜必须完成的“五件大事”
家里的老规矩,总有些道理。端午前夜有五件极重要的事,样样都能让人心安。
蒸粽子
粽子要提前泡糯米、煮粽叶,晚上动手包,或许姐妹们边包边说闲话,一锅香气腌透了天明。早晨一锅热粽,才有节日味。

悬挂艾草和菖蒲
必须在天黑前插门,讲究有气场、有仪式。艾草插高些,寓意“步步高升”,菖蒲叶分两边,护宅纳吉。
准备三药
三药配齐,或绑成束插门口,或泡脚薰屋。一家人一起动手,热热闹闹。
打扫房间
端午讲卫生,要把屋里角落擦一遍,垃圾清扫。老人说,脏乱会招“虫邪”,干净才有安稳运气。
佩戴香囊和彩线
孩子们佩香囊,手腕脚腕系彩线,意头是祛灾解难,成人也讲究“点缀新香”,满身清气好度端午。
这些都是老家“必做”小事,混合着艾叶清香、热粽子味道,就是每个家庭一年里的“小确幸”。生活虽然有难,家人聚在一起做这些顺心事,总能心里更实在。
2件端午禁忌,守住节日的边界感
老祖宗订下的两道端午“禁忌”,背后是对日常的体贴。
夜里不随意串门、走亲访友
老人常说端午夜阴阳转换,不宜在暮色浓时串门。有了界限,反而守住亲情的厚度,来往的心意更长久。
粽子不随意赠“无亲缘”之人
粽子是团圆物,不该随意礼赠不熟之人。粽子包裹的是祝福也是归属,每一只都是家人手里的牵挂。不浪费,也不滥情。
这些规矩,都是留一份界限,也让节日更有温度和层次,避免过度消耗精力,把最美好的烟火气留给自己人。
端午前夜,那锅蒸腾的粽子、门前新挂的艾草、孩子们耳边晃荡的香囊,都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最朴素祝愿。不论城市还是乡野,只要心里还装着这份仪式感,日子就不会太难,哪怕风雨当头,也总有一家人在盏茶饭香里守望着你。
习惯改变世界,温情成就家风。蒸粽子的手艺可以不精,挂艾草的动作可以笨拙,但只要真心实意过节,幸福就像锅里升腾的热气,稳稳地贴在家门上。家人的平安,就是平顺的根本。
粽叶青青糯米香,艾草门前保安康。愿你我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用心守住这一晚的烟火和牵挂,把日子蒸熟,把团圆挂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