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界的“顶级名家”,除了自身努力,也有一定的天赋加持,比如王羲之、怀素、米芾、赵孟頫、王宠等,皆是一等一的“书法奇才”,他们悟性高,独具创新思想,做到“融古出新”,深得后世尊崇。
当然论就天赋,明朝有一位“书法神童”,比名匠更加强悍,3岁能写径尺大字,7岁因才华横溢,书法绝妙,破格选入翰林院,此人就是姜立纲,据《万姓统谱》记载“初学黄蒙。继法钟王,后自成一家”。
众所周知,明代推行“台阁体”,即为“馆阁体”前身,字体端庄平整,能清晰辨认,迎合科考需求,虽然姜立纲入翰林院学习,但是他以“古法”为宗,早期师法黄蒙,初步炼化基本功。
之后进阶高深的钟繇、“二王”、颜真卿、柳公权等,晋唐时期的名家,继承正统古法和意趣,而且依据个人喜好和特色,自我革新,姜立纲最善楷书,其字宽博大气、润丽端庄,当时被奉为“姜体”。
宫内的牌匾、制诰,大多出自姜立纲之手,享有极高盛誉,《图绘宝鉴》所记“人得篇纸,争以为法”,范钦也说:“成、弘以来,尚正书,姜立纲端正、凝重,世顾好之,迭明宗习”。
因世人追捧,当时伪作泛滥,甚至其法帖传入日本后,赢得大力赞扬,《名山藏》所记,“日本国门高十三丈,为求匾额,曾遣使来我国,请姜立纲书写”,他曾受邀,为日本题写国门,被他们称作“一代书宗”。
毫不夸张的说,姜立纲水平媲美古人,甚至晚年所写《楷书千字文》,水平盖过唐代大师,此作乃罕见的残卷真迹,单字约为3.5厘米,符合现代人书写习惯。
多用中锋行笔,字体墨色浓郁,劲力饱满浑厚,笔势干脆爽利,外形刚健锐利,而不失温雅生动,与“柳字”姿态相仿,分析骨力,则与“颜体”类似。
时人称赞其字:“适有操舟者过其前,冲涛搏浪,字遂写成风波行舟之势”,此作十分精妙,笔笔标准、灵动,时常临摹,可以初步掌握“楷法”和古人技巧,夯实用笔气力,之后慢慢上手,逐步学习名家法帖。

而今,我们对姜立纲《楷书千字文》,进行1:1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毫无二致,此品乃手工装裱的经折装,使用翻折设计,便于临摹和查找。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