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里面,总结王羲之的晚年书法,写道:“是以右军(王羲之)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现代学者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乃是个性、独特。

实则不然,王羲之晚年作品,之所以进入“臻化境界”,不仅用笔老道,气格方面,真正的脱离浮华,达到“全新高峰”——绚烂至极之后的平淡,字字醇厚,笔笔自然,回归朴素和真我。

相比个性、潇洒之作,这种气息,更加耐人寻味,可谓历久弥香,古往今来,达到这一境界的书家,实在寥寥无几,除了王羲之,尤数王宠的水平最高,此人出身贫寒,父亲在闹市,开设一家酒馆。

王宠自幼丧母,为了帮衬父亲,在酒馆打杂,这种嘈杂生活,与其高雅追求相悖,正因如此,王宠的内心孤寂,性格淡泊,虽然一生8次科考落榜,却仍未愤世,看淡世俗不顺,笑对人生坎坷。

这种心境和生活态度,也影响他的书法,他以钟繇的古朴为基调,融合“二王”笔法,以及自身的出尘气质,笔下字迹十分雅逸,以拙取巧、流畅洒脱。

譬如欣赏36岁,抄写的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全篇采用草书,用笔干脆利落、沉着多变,相比小楷的俊秀感,此帖体势宽阔,颇为磅礴大气。

明代最被低估的“书法鬼才”,18岁比肩文征明,弘一法师都在学他!

运笔如锥画沙,筋骨洞达,着墨饱满,线条流转自如,极为畅意,虽然势态狂放,却丝毫不显杂乱、浮华,即便是偏于动荡的大草,他写来也是简淡悠远,现出清凉世界,境界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梁启超评价其字:“吾常谓雅宜山人书有道气,远在文待诏上。兹卷渊懿静穆,稀世瓌宝也”,何良俊也赞:“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兼人品高旷,改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上。”

王宠18岁时,入选“吴中三杰”,比肩文征明,可惜年仅39岁离世,实力遭到后人低估,若是存世长久一些,夺得“明朝第一”,达到古人水平,皆不在话下,董其昌、八大山人和弘一法师,同样是“以淡写书”。

他们所学的“淡丽”,就是源自王宠,此帖乃是后期所写,笔法老道,风格成熟,蕴含他的毕生精髓,时常临摹,一方面学习草书笔法,恪守规范,兼得活性,另一方面,感受艺术气质,赋予自我作品灵魂。

而今,我们对王宠《草书盘古序》,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全都一览无余,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