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晚期紫砂壶的造型特点:崇古仿古;偏重于圆、方及筋纹造型;呈现出线条锐利、砂粗质古、 朴雅坚致的特点。
神奇的明末清初应该是紫砂发展史上的的第一高峰,文人、士大夫开始全面介入紫砂领域,随着文人与紫砂艺人的关系日益密切,开始注入新的审美理念与艺术风格,进而推动紫砂壶的形制和工艺的不断革新。
镇江博物馆藏的明代宜兴窑紫砂圆壶,镇江丹徒县辛丰区山北镇前桃村古井出土。造型古朴,线条流畅,粗犷敦厚,壶口小,无颈,球腹,口沿下刻划细弦纹。平底内凹成圈足,肩设宽大曲流,扁条形柄,壶嘴与壶把钻孔塞泥而成,且在壶里有手捏痕迹。高13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11厘米,此壶器型较大。胎肝红色,表面经过打磨,器里粗糙涩手,外底有烟熏痕迹。
泰州市博物馆藏六边形紫砂壶。壶通高13.9、口径6.2、腹径10.9、底径6.2厘米。壶六棱圆顶纽,六边形盖,纽座周围有稍高于盖面的六瓣柿蒂纹,六边形短直颈微外侈,颈肩相接处有一周六边形肩阶,六边形深腹上敛下收,六边形圈足,弯流内椭圆形外六边形,把手外侧中间有一条突棱。壶薄胎,呈紫红色,腹壁厚仅0.2厘米左右,手感较轻,器表打磨得很平整。
这件紫砂壶底和肩的边沿抹出圆角,显出柔和之美,从纽到足的六条边线上下对齐制作精致,外观和谐统一,整个壶以转折起伏的六角形状吸引人的眼球,刚中带柔,古朴自然。经馆内有关人员回忆,该壶是1980年左右在泰州市郊区出土的,据分析,其制作年代当为明代晚期。
明御马监太监周臣墓,卒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下面两件壶大概率是酒器,但是壶型可以参考。
金壶:有盖,盖与壶身以子母口相合。盖呈覆盆状,口沿外卷,平顶,宝珠纽。器身敛口,外卷沿,短颈,上腹扁圆,下腹呈圆筒状,平底内凹。上腹一侧置短曲流,截面呈椭圆形;另一侧置耳形执手,下端饰如意云纹,上端附一环形系。盖与执手之间以金链相连。上腹、下腹、流、执手、底分别制作,而后焊接在一起。盖口径4.6、顶径2.7、纽径1.2厘米,器身口径4.3、上腹径8、下腹径5.2、底径5.4厘米,通高14.5厘米,重180.6克。
银壶:有盖,盖与壶身以子母口相合。盖直口,圜顶,宝珠纽。器身直口,卷沿,短颈,直肩,筒形腹,平底,圈足。上腹部一侧焊接曲流,截面呈椭圆形,上端与壶口近平。高提梁,下端焊接于壶肩。盖与提梁之间以银链相连。外底阴刻楷书铭文“银壶一把重二十二两五钱”1行11字。盖径7、纽径1.6厘米,器身口径6.9、腹径10.3、足径10.3厘米,连盖高21.2厘米,提梁高11.6厘米,通高28.8厘米,重834.2克。
高11.2,口径6,底径5厘米。赤褐色,器形规矩,胎质坚实含砂质。盖面鼓起,中饰一球状钮。壶身丰圆,朴素无华。壶嘴弯曲,置于上腹,与其相对应的一侧安圆带曲柄。底足内凹并阴刻“陈用卿制”楷书款。壶内有茶渍,显然是墓主人生前使用之物。陈用卿系明万历时江苏宜兴制作紫砂器的名工,所以此壶当为明万历时之物。
出土于河北省正定县梁维本墓,梁维本字立甫,梁维本传中未记其出生年月,但据传中所记“弱冠于万历中叶”分析,其出生时间应为1576年左右,顺治七年(1650年)四月卒。
陈用卿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著名的紫砂壶大师,祖籍江西。此提梁壶体型硕大,材质精炼,凸显出精湛的工艺水平。壶身呈宫灯形状,壶钮别致,为六方形,壶盖面贴饰如意云纹,三弯流昂扬挺立,方形提梁中间有一竹节接合,显得疏朗韵致,清逸简朴。壶腹刻草书“二月□山中,丁丑年用卿”,说明该壶为陈用卿作于崇祯十年(1637年)。紫砂提梁大器由于烧造难度甚大,成品不易,且传世过程极易受损,品相如此完整,实属难得。

史载“陈用卿,与时同工,而年技俱后,负力尚气。……式尚工致,如莲子、汤婆盂、圆珠诸制,不规而圆,已极妍饬。款仿钟太傅帖意落墨,拙落刀工。” 明代名士张岱《陶庵梦忆》中称“宜兴罐,以供春为上,时大彬次之,陈用卿又次之”。
香港茶具文物馆藏金钱如意壶
山西永济墓中出土,墓主人姓黄名在中,字子正,号文所,明吏部冠带贡士。黄文所,祖籍中州,元末避战乱迁至河中道(今永济市中条山北),墓主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卒于顺治五年。该件紫砂壶,造型精美,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该壶整体为椭圆形,通高8厘米,腹径9厘米,重160克。壶身紫褐色,胎中掺有黄色沙砾,盖面鼓起,球状纽,子口,盖与壶严丝合缝,造工极精。壶腹造型丰圆,短直流,环形手把。去盖,将壶倒置,流口、柄把的顶点与壶口在一个平面上。壶底向内收敛成圈足,底部无款。壶身一侧刻草书:’一片白云生用卿古’,字体工整,刀法遒劲有力,棱角分明。从题款可知,该壶出自明代后期制壶名家陈用卿之手,壶身题铭和落款为草书,风格独特,为陈用卿之鲜明特点。
Artwork type:teapot
Object number:AK-NM-13267
Dimensions:diameter 12 cm, height 3.3 cm x diameter 8.5 cm, height 7.2 cm x length 17.8 cm, height 6.5 cm, diameter 6.3 cm
anoniem, anoniem, anonymous, anonymous, 1637
On the bottom of this teapot is an inscription composed of eight Chinese characters: Dingchou dongri Yongqing fanggu, which translates as ‘made by Yongqing in the style of old masters on a winter day in the year of Ding Chou.’ Once the teapot was in Europe, it was fitted with a gold chain to keep the pot and its cover together.在这个茶壶的底部有一个由八个汉字组成的铭文:丁丑冬日用卿仿古,一旦茶壶在欧洲,它被装上一条金链子来保持壶和它的盖子在一起。
北京发掘出土了紫砂壶、紫砂杯、玉带板等大量文物。其中出土紫砂壶的是葬于明万历壬午年(万历十年,1582年)的太监赵西漳墓,墓主人生前为御用太监赵芬,字兰谷,别号西漳,生于1508年,7岁入宫,侍奉过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四朝皇帝。这对出自赵西漳墓西侧壁龛的紫砂壶形制基本一致,均为直口,斜折肩,直腹,平底,矮圈足。带钮子母口盖,顶面略鼓。曲状短流,流口高于壶口。耳形柄,截面呈圆形。制法为壶底、腹、流、柄分别单制后再接在·起,其中壶腹是用一长方形泥片围成的。整个器物均可观察到细小云母颗粒,显示烧成温度可能稍低一些。与两件紫砂壶伴出的尚有4只紫砂杯,均为红褐色,壁厚仅0.11~0.15厘米。杯子底面各印有一字,依杯子从大到小排列分别印的是“礼”“乐”“射”“御”,呈方形印章状,阳文。4只杯子的大小依次递减,套在一起后杯口齐平,形成套杯。
河南开封新街口明周王府官署遗址出土,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明晚期,同出的还有荷叶紫砂杯。
有盖。盖子口,上有圆形捉手,捉手中心有一内外相通的小圆孔。器身直口,方唇,立领,鼓腹,圈足。腹部一侧置流,与流相对的一侧置把手,流与把手上部几乎同高。口径6.6、足径6.7、通高15.8 厘米。
明代紫砂工艺有着独有的造型与艺术魅力,我们通过对明代紫砂工艺发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紫砂壶的发展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紫砂壶这门传统工艺。熟知紫砂历史,掌握紫砂历史,才能在紫砂创作中继承传统、创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