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美啊
大家好,我是小美。昨天正想出门找点野菜,碰巧看见张奶奶蹲在废弃的砖窑边挖东西。我凑近一瞧,她竹筐里堆满了疙疙瘩瘩的根块,像老树根:“奶奶,您挖这’树根’喂猪呢?”张奶奶冲我小小:“这是’鬼子姜’!腌一坛子吃半年,血糖稳当当,胃病都不犯!”
老奶奶口中说的“鬼子姜”到底是啥?后来才得知,原来这种“老树根”并非我国特产,它原产北美,17世纪传入中国。这个“数根”其实是它的块茎,富含淀粉,可食用,口感类似山药。据说,老辈人还叫它“控糖卫士”!
“鬼子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应性强,耐寒耐旱。在历史上,它曾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饥荒时期帮助人们度过难关。它的根块凹凸不平,裹着层黄褐色外皮,和普通的老姜差不多。“块根越老越值钱!”张奶奶张罗着。
它的高度可达2米左右。茎直立粗壮,有分枝。叶片较大,呈羽状复叶,小叶边缘有锯齿,质地粗糙。花朵金黄色,类似向日葵的小型版,常在秋季盛开,花期较长。它对土壤要求不高,很好栽培,常生长在田边、荒地等处。
如今,这种“鬼子姜”植物不仅用于食用,还被用于酿酒、提取菊粉等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过去村里人嫌它霸占菜园,抢占养分,如今药贩子开着三轮车来收,各地价格不同,晒干的块根葱几块到十几块不等,比种玉米还划算。
而“鬼子姜”的民间的用处也不少。《救荒本草》里记载:“疗饥荒,止消渴。”听老辈人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村里人靠它熬过寒冬,也有“救命粮”的说法。现代研究发现,它富含的菊糖能调节血糖,“控糖卫士”的叫法因此而来。
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草药三分毒,适量才最好!”这姜性子凉,胃寒的人吃多了可能窜稀。食用过量可能会导致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肠胃不适,影响营养吸收。“吃多了肚子胀的可难受了!”隔壁二婶捂着肚子告诉我。

早些年,“鬼子姜”在农村可以说是“无敌的存在”!它的根块四处乱窜,玉米地里冒一棵,第二年能长出一大片,锄头都挖不干净。可自从养生专家一宣传,城里“糖友”组团来村里收购,腌制的鬼子姜罐头一年比一年贵!
此姜和我们本地产的生姜十分相似,很多人傻傻分不清。“鬼子姜”块茎形状不规则,表皮褐色,口感脆甜,富含淀粉。而生姜根茎扁平,呈淡黄色,辛辣味浓,主要用于调味。“鬼子姜”适合炖煮或凉拌,生姜多用于炒菜或煲汤。
村里王婶每年都能找到一些野生“鬼子姜”。将鲜根切薄片撒粗盐,压坛子腌半个月,脆生生赛过酱黄瓜;老根切片晒干,熬成琥珀色的糖浆,冲水喝甜滋滋的。但是,“鬼子姜”霜降后的根块最甜,春天升温之后又涩又柴,嚼着像树皮!
现在想起来,以前小时候放牛踩得东倒西歪的植物原来正是“鬼子姜”,可过几天它又挺直腰杆,花开重艳。老人常说:“这草命硬,旱不死、涝不烂,老鼠啃了根,断茬还能发新芽!”如今除草剂都杀不绝,它反倒越长越旺了。
农村的废砖窑、荒河滩,看着脏乱差,其实里头可能藏着“鬼子姜”这样的宝贝。“荒地藏宝,取之有道”这是农村口口相传的大道理,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其中的用意。尝尝鲜无可厚非,刨根问底万万则使不得了。
这“鬼子姜”是漂洋过海来到我们国家的一种植物,因此又有洋姜的叫法,而它真正的大名其实叫做菊芋,可以理解为“开着菊花的芋头”,这样就不会找错了。你们家乡可有这种姜?还有什么吃饭吗?
温 馨 提 示
1.本文为知识科普文章,不构成医药建议,注意区别!
2.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
版 权 声 明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乡村小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