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湖北行政区划变迁之前,先介绍一下清末湖北区划。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改夷陵县为彝陵县。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省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此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由此而立。

此一时期,湖北省领武昌、汉阳、黄州、襄阳、安陆、郧阳、德安、荆州8府。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置施南府和宜昌府2府。升荆州府彝陵州升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东湖县为宜昌府府治,宜昌府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5县及归州、鹤峰2州,隶属荆宜施道。今宜荆荆城市群大致是原荆宜道属地,历史似乎总是惊人的相似。

此一时期,湖北省领武昌、汉阳、黄州、襄阳、安陆、郧阳、德安、荆州、宜昌、施南10府。

清末,湖北省领武昌、汉阳、黄州、襄阳、安陆、郧阳、德安、荆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荆门直隶州、鹤峰直隶厅以及兴国州、沔阳州、蕲州、随州、均州、归州6散州。大致相当于有11个地级建制。府、直隶州大致相当于地级市,散州大致相当于县级市。

民国时期的恩施

1912年:废府、州、厅设道、县。

1912年1月,裁撤武昌、汉阳、黄州、襄阳、安陆、郧阳、荆州、宜昌、施南等9府。废兴国州、沔阳州、蕲州、随州、均州、归州以及荆州直隶州(直隶州是省直辖)。

废武昌府留江夏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废黄州府留黄冈县,废襄阳府留襄阳县,废安陆府留安陆县,废郧阳府留郧县,废宜昌府留东湖县,废江陵府留江陵县,废施南府留恩施县。

改东湖县为宜昌县,改兴国州为兴国县,改沔阳州为沔阳县,改蕲州为蕲春县,改随州为随县,改均州为均县,改归州为秭归县,改夏口直隶厅为夏口县,改荆门直隶州为荆门县,改鹤峰直隶厅为鹤峰县。

民国初期的武汉

1913年1月,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新)。

1913年3月,湖北划为鄂东、鄂北、鄂西3道。

1913年5月,改(原)武昌县为寿昌县。

1914年1月,改寿昌县为鄂城县(自此鄂城彻底告别武昌之名),改兴国县为阳新县,改长乐县为五峰县。

民国初期的湖北荆南道

1914年6月,改鄂东道为江汉道,改鄂北道为襄阳道,改鄂西道为荆南道。江汉道,襄阳道,荆南道由鄂东、鄂北、鄂西三道改名而来。

荆南道辖宜昌、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宜都、长阳、兴山、巴东、五峰、秭归、恩施、宣恩、建始、利川、来凤、咸丰、鹤峰20县,道治宜昌县。

民国初期的湖北

1920年12月,设汉口特别区市政局。

1921年时的湖北4道

1921年8月,调整道,将原江汉道、襄阳道、荆南道调整为江汉道、襄阳道、荆宜道、施鹤道4道。即是废荆南道,分置荆宜道和施鹤道。

荆宜道,由原荆南道的宜昌、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宜都、长阳、兴山、巴东、五峰、秭归等13县和襄阳道的荆门、当阳、远安等3县合置荆宜道,道治宜昌县;施鹤道,由原荆南道的恩施、宣恩、建始、利川、来凤、咸丰、鹤峰等7县置施鹤道,道治恩施县。(1921年起原属清朝宜昌府的鹤峰州划归施鹤道)

民国初期的黄冈

1922年,光化县驻地由光化城迁至老河口,光化县即是现在的老河口市。

民国初期的襄阳

1926年:湖北省废道,各县直属湖北省政府。

1926年10月,析夏口县置汉口市。

1926年12月,设武昌市。

1926年7月1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8月底国民革命军进入湖北,与吴佩孚部激战于粤汉铁路汀泗桥一带;9月国民革命军分三路向武汉进发,先攻下汉阳和汉口,10月10日攻下武昌。至此吴佩孚部主力大部被歼,北伐计划基本实现。

1927年:废道设省、县两级。

1927年1月,武昌、汉口、汉阳3镇合并为“京兆区”,定名武汉。

1927年4月,汉口、武昌2市合并改置为武汉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湖北省政府正式成立,是年黄安县成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1927年8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宣布迁都南京,是为宁汉合流。

1929年1月,降武汉特别市为武汉市(省辖市)。

1929年4月,复置武汉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武汉特别市辖汉口、汉阳两镇,武昌由湖北省辖。

1929年6月,武昌城区设为武昌市(普通市),划武昌城区为湖北省省会区,设市政会议管理武昌市市政。

1929年6月(又说7月1日),改武汉特别市为汉口特别市,汉口特别市辖汉口、汉阳两镇。

1929年8月,黄冈县驻地由黄州城区(今黄冈市黄州区)迁至团风镇(今黄冈市团风县城区);裁撤夏口县入汉阳县、汉口特别市

1930年5月,汉阳县由湖北省辖;红军在红安县十里坪设立列宁市。

1931年2月,红军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

民国时湖北历史沿革

1931年7月,降汉口特别市为汉口市(省辖市);改英山县改名为红山县。

1931年12月,建立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

1932年:调整省辖区,省、县之间增设行政督查区,由行政督察区/县代替原道/县。是年英山县由安徽省划归湖北省代管(1936年英山县正式划归湖北省管辖

1932年5月,松滋县驻地迁至磨市(磨盘洲)。

1932年11月,红山县复称英山县。

1932年划湖北省为11个督察区,第1区驻蒲圻县,辖7县;第2区驻大冶县,辖4县;第3区驻蕲春县,辖6县;第4区驻黄安县,辖4县;第5区驻随县,辖6县;第6区驻天门县,辖6县;第7区驻江陵县,辖7县;第8区驻襄阳县,辖7县;第9区驻宜昌县,辖8县;第10区驻恩施县,辖8县;第11区郧县,辖6县。

1932年12月,黄冈县驻地由团风镇迁回黄州城。

1933年5月,蕲水县改名浠水县。

1933年5月,设礼山县(今孝感市大悟县),由湖北省孝感、黄安、黄陂及河南省罗山等县析置,县治为毛家集。

1934年4月,设大畈特别区(县级),由阳新县大部及大冶、鄂城、咸宁、通山等县部分析置,区治大畈(今咸宁市通山县东北)。

1934年,松滋县驻地由磨市迁回松滋城。

1935年,废大畈特别区(县级)入阳新、通山、鄂城、咸宁等四县;析武昌县置武昌市。

1935年按县域大小等因素分三等,湖北省一等县有武昌、沔阳、黄冈、随县、襄阳、钟祥、荆门、枣阳、宜昌、江陵10县,二等县有鄂城、蒲圻、大冶、阳新、汉阳、汉川、黄陂、孝感、黄安、蕲春、麻城、广济、京山、天门、南漳、谷城、均县、郧县、房县、竹溪、监利、松滋、巴东、恩施24县,三等县有嘉鱼、咸宁、崇阳、通山、通城、礼山、黄梅、浠水、罗田、安陆、云梦、应山、应城、潜江、当阳、远安、宜城、光化、竹山、保康、郧西、公安、石首、枝江、宜都、长阳、兴山、五峰、秭归、宣恩、建始、利川、来凤、咸丰、鹤峰35县。

1936年2月,英山县由安徽省划归湖北省。

1936年3月,湖北省将11个督察区改置为8个督察区,第1区驻蒲圻县,辖11县;第2区驻黄冈县,辖11县;第3区驻随县,辖10县;第4区驻江陵县,辖9县;第5区驻襄阳县,辖7县;第6区驻宜昌县,辖8县;第7区驻恩施县,辖8县;第8区驻郧县,辖6县。

1936年5月,降汉口特别市为省辖汉口市。

1937年,改武昌市政处为武昌市政府,隶属湖北省政府;礼山县驻地由毛家集迁至河背咀。

1938年:湖北省政府暂迁恩施县。

1939年11月,汪伪湖北省政府成立,“汪伪省会”为武昌县;汪伪置“武汉特别市”,市治汉口。

1939年12月,裁撤湖北省第2区。

1940年1月,湖北第二行政督察区在黄冈县改组为湖北鄂东行署。

1940年,汪伪改“武汉特别市”为“汉口市”。

1941年:1941年黄冈中心县委成立,驻地今团风县杜皮乡杜皮咀村。

1941年4月,置鄂豫边区行政公署,署治今京山县。

1941年6月,荆门县由鄂4区改隶鄂5区,旋即归复。

1941年7月,复置湖北省第2区,孝感县由第3区改隶第2区。

1942年12月,汪伪改“汉口市”为“汉口特别市”。

1943年3月,汪伪将沔阳县分置为“沔北县”、“沔南县”2县,其中沔北县驻仙桃镇,沔南县驻新堤镇。(仙桃和洪湖正式分治)。

1943年10月,汪伪降“汉口特别市”为“省辖汉口市”。

1944年:荆门县由鄂4区改隶属鄂5区。

1944年8月,改宜城县为自忠县。

1945年:红安县复名黄安县。

1945年9月,设武昌市,湖北省政府由恩施县迁回武昌市。

1946年5月,宜昌市政筹备委员会成立(民国在湖北只批准过汉口、武昌、宜昌、光化4个设市城市)。

1946年10月,武昌市政府成立,汉阳城区划回汉阳县。

1947年:湖北省第1区驻地由蒲圻县(今赤壁市)迁至咸宁县(历史上咸宁地区大都属武昌府管辖,1947年咸宁取代赤壁成为鄂南地级行署驻地);孝感县由鄂2区改隶鄂3区,荆门县由鄂5区改隶鄂4区;红军设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2个行政公署。

1947年3月1日,设立宜昌市政筹备处,撤销宜昌市政筹备委员会。

1947年5月,松滋县驻地由松滋城迁至新江口镇;

1947年6月6日,升汉口市为院辖市。

1948年,设老河口市。

1949年:1949年湖北区划调整,这部分调整与民国关系不大。

1月,撤销老河口市,并入光化县。

2月,自忠县复名宜城县。

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在孝昌县花园成立。裁撤荆当县,恢复荆门县、当阳县。

6月12日,设大冶特区(县级),区治石灰窑。

6月24日,撤汉口市、武昌市,合并设立武汉市。

6月,设中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汉口。

7月,设宜昌市、沙市市(地级)。

9月,大冶特区划归湖北省大冶专署。

10月,大冶特区改名为石黄特区,升为地级。汉阳县驻地由武汉城区迁至蔡甸镇。

设新堤市(县级,今洪湖市),由沔阳县新堤镇析置;将均、郧、房、竹溪、竹山、郧西6县由湖北省划归陕西省;设洪山县,由随、枣阳、宜城、钟祥4县析置,县治茅茨畈(今随州市洪山镇,1955年洪山县再次撤消)。

1950年5月,襄阳县襄阳、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