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堪为书法界的一朵“奇葩”,相比常见雅士的儒和、温润,他略显狂傲不羁,不拘泥礼法,也不墨守成规,面对皇帝,也敢随时发疯,十分个性,而对比“张怀”的纵横肆意,他却稍显规矩,深谙古法,把“二王”笔法学到极致,以假乱真,专业的学者、收藏家,也无法分辨。
正是这一多样化的性格,赋予米芾灵动多彩,独特而传统的书法作品,他继承“尚意”理念,用笔不过分的追崇法度,但是根基扎实,字字源于古法,又遵循奔逸,极具妙趣,譬如我们欣赏,米芾新婚夜写的39字——《研山铭》,此帖之精妙,文物局也出面,委托观复博物馆,斥2999万巨资赎回。
众所周知,米芾除了沉醉书法,还酷爱奇石,甚至一度“拜师为兄”,可见痴狂程度,这么一位资深玩家,在得知“灵璧研山”消息后,自然无法按捺,此块奇石,最早是李煜珍藏,因其造型独特,形似山峰,故命名“灵璧研山”,米芾早就听闻,几经打探,没有得到消息。

谁曾想到,就在大婚之际,他妻子准备一份礼物,米芾见到的一刻,整个人都惊呆了,只见盒子里面,赫然放着“灵璧研山”,原来妻子李氏,乃是李煜后裔,此石代代相传,奉为“传家宝”,得知米芾寻其下落,极度痴迷,遂赠送给他,就这样,米芾得到日思夜想的珍宝。
他心中大悦,细细观赏,新婚夜抱着它睡觉,兴奋之情,持续三天三夜,也无法消散,遂提笔撰写《研山铭》,表达喜爱,全卷共计39字,采用大字行书,内容曰“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
全篇分为3段,第一段是书法正文,第二段是绘制的《研山图》,第三段则是米芾之子米友仁、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以及清代书画家陈浩的题跋,字体放达纵逸,体势开阔,点画凝厚骏健,使用“刷字”笔法,时而墨色飞白,具有苍劲、古雅的气息,同时也展现出,米芾用笔的愉快心情,和潇洒之态。
此帖古代一直递藏有序,近代流落日本,为了找回国宝,文物局亲自运作,将其购回,在书法拍卖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现藏北京故宫,真迹回归之后,一直搜寻它的启功,看后泪流不止,直呼“能看一眼都是福气”,徐邦达也评价:“米芾大行书《研山铭》卷,后附其子米友仁跋二行,确为绝世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