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阅览方致远

润泽心灵气自华

Themed campus reading activities

The school holds events

Enrich extracurricular life

cultiv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enhance the quality of reading

鲍靓( liàng)记井

鲍靓五岁时,他对父母说:我本来是曲阳李家的儿子,九岁时坠入井中死了。于是,他的父母到曲阳寻访李家,找到后询问情况,发现和鲍靓说的完全一样。

——《晋书·艺术传·鲍靓传》

鲍靓(生卒年不详)。西晋人。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兼学道教和儒典。

羊祜(hù)识环

羊祜五岁时,向乳母索要金环玩,乳母说,我们家没有金环啊。于是羊祜领着乳母到邻居李家东墙下一棵桑树洞中找到了一个金环。邻居李家知道后,非常惊讶地说:“这个金环是多年前我死去的儿子丢失的,你怎么能拿走呢?”乳母就把寻找金环的过程述说了一遍,当时的人都觉得奇怪,认为羊祜是李家儿子转世。

——《晋书·羊祜传》

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平邑)人。西晋初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博学能文、清廉正直。

仲容青云

西晋名士阮咸精通音律,善弹琵琶,为人不拘小节。刘宋诗人颜延之在《五

君咏·阮始平》中称赞他:“仲容青云器,实禀生民秀。”

青云,寓意高远,指阮咸是出色的人才。

——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

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西晋陈留(今属河南)人。与(见“嵇吕命驾”)、阮籍(见“阮籍青眼”)、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竹林七贤”。阮咸是阮籍之侄,与籍并称为“大小阮”。阮咸生平放浪不羁,精通音律,有一种古代琵琶即以“阮咸”为名。

叔夜玉山

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姿出众。他的朋友山涛说:“嵇叔夜的风采,平日像一棵孤松,挺立在群山之上;当他喝醉的时候,将倾未倾,又像是玉山将倒未倒一样。”

《蒙求译读》连载(十三)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见“嵇吕命驾”。

毛义捧檄(xí)

东汉有个叫毛义的人,家里贫困。毛义年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他以孝敬母亲而闻名。南阳有个叫张奉的人听说后,就去拜访毛义,两人谈的很投机。这时,官府带着任命毛义为县令的檄文来到毛义家里。毛义高兴的拿着檄文跑回屋告诉母亲。张奉看到后,认为毛义是重视名利的小人,觉得后悔来拜访毛义,于是离开了。毛义的母亲去世后,毛义立即辞去了县令的职位,守着母亲的墓。守孝期间,官府多次来征召毛义,毛义都推辞了。等到守孝期满了,他被举荐为贤良,朝廷来征召,毛义仍然不肯去当官。张奉听到毛义多次拒绝应召的事情后,

才感叹道毛义的为人,是因为赡养母亲,而屈就任何官职。

——南朝·宋晔《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序》

毛义(生卒年不详),字少节。东汉末庐江(今安徽潜山县)人。以孝行称著乡里,举为贤良。

子路负米

春秋时,有个叫仲由的鲁国人,很孝敬父母。家里很贫困,经常吃野菜,为了让父母吃到米,子路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一年四季,不论严寒酷暑,他都跑到百里之外买米,背到家给父母吃。后来父母双亡后,他到了楚国,被国君赏识并封官,虽然给的待遇很优厚,但子路时常叹息,多么希望父母跟自己能一起生活,可是现在父母不在了,即使子路再想百里之外背米,也是不可能的事了。

——《孔子家语》

子路,仲由(前542年一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折臂三公 

有相墓的人看了羊祜父亲的墓,说其有帝王之气,贵不可言,不可轻动。看惯了王朝兴替的羊祜对此说法并不信服,在他看来,有帝王之气并不是一件好事,于是,羊祜便动手破坏了墓地的地气。羊祜破坏完地气后,那个相墓的人又来了,四周看了一下,说:还能出折臂三公。后来羊祜在一次堕马事故中折断手臂,在他死后,他被追赠为太傅,位列三公。后将“折臂三公”作为大臣坠马之典。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

阮咸曝裈(kūn )

阮家是个大家族,也有贫富差距,富的住在路北,穷的住在路南。阮咸、阮籍居住在路南。七月七日,大家都会出来晾晒衣服。路北的阮姓人晒的都是绫罗绸缎,一时间花团锦簇。路南的阮姓人太穷,不敢把自己的破衣服拿出来晒。而阮咸却不管,他拿了个竹竿在庭院中挂了一条粗布做的犊鼻形状的裤子(古代称这种裤子为“裈”),晒在路边。人们看了,都不理解,他答道:“我没能免除世俗的习惯,姑且再这样应付一回罢了!”这也是成语“南阮北阮”的典故出处。

——《晋书·阮咸传》

事与愿违 

吕巽(生卒年不详,字长悌。三国时魏国兖州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与吕安(见“吕安题凤”)两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吕巽见弟媳徐氏貌美,一次趁着吕安不在,把徐氏灌醉后将其奸污了。不久,东窗事发,吕安非常生气,就想到官府告发兄长吕巽。吕巽很害怕,急忙请嵇康从中调解。嵇康觉得两个人都是自己的朋友,就安抚吕安,让他为家族的名誉考虑,家丑最好不要外扬,把此事压了下来。哪知道吕巽小人之心,担心把柄落在弟弟手中,于是恶人先告状,反而诬陷吕安不孝。有口难辩的吕安被抓进了监狱,嵇康愤而不平,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却终因涉及调解之事,也被投入监狱。在监狱中,嵇康写下了《悲愤》诗,其中有一句“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后来,用成语“事与愿违”表示事情的发展与愿望相违背,事情没有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

——三国·魏·嵇康《幽愤诗》

子路受教

子路和孔子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孔子问子路的喜好是什么,子路回答说喜爱长剑。孔子说:“我问的不是那方面的喜好。凭借你的天赋,外加学习,还有谁能够比得上你呢?”子路问:“学习有什么好处么?”孔子回答说:“君王身边没有敢向他劝告建议的人就会容易犯错和迷失自己的方向,而有才识和能力的人身边没有能够教导他的人就会得不到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就比如驱赶疯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使用弓箭的人不能丢掉用于正弓的工具;木材通过打直线的墨线加工就能够笔直的木材,人接受到别人的劝告就会明白道理;跟随老师学习,重视向老师问问题,又怎么会有不成功的?”子路听后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用经过任何加工,就很直,把它砍下来做成的箭能够射穿犀牛的皮,那为什么要学习呢?”对此孔子说道:“在箭的尾部装上羽毛,再把箭的头部磨得更为锋利,这样的箭不是能够刺得更深吗?”子路听后向孔子施了一礼,表示感谢孔子的教导。

——《孔子家语》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