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故乡吴家井(二)

□ 梁玉楼 / 文

当街是村子里的中心地带,也是吴家井全村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如果把当街称她为村庄的“十字路”或是“心脏”,一点也不为过。在当街靠北边,一座别具一格、气势恢宏的大戏楼。

戏楼坐北面南,在林州境内属于少见。通常来说戏楼多为坐南面北。戏楼约200平方米,高约9米,其中台基1.5米,全部使用青石筑成,台上基本为木质结构,四樑八柱,起山脊,房上为灰瓦挂顶。每年春节,为活跃村民文娱生活,村里总是提前组织娱乐班,编排群众喜闻乐见、寓教寓乐的各种节目,节日期间的精彩演出,往往吸引周边村子男女老少前来观赏。

故乡吴家井的元宵节,不但要唱大戏,而且在戏台前广场燃放烟花爆竹。烟花完全是现时手工制作,随制随燃。它的制作,唯有经验者方可,其安全系数要确保万无一失,因现场围观者数以千计。无论怎样说,戏楼是人们不可忘却的古建筑和娱乐的地方,虽然在文革时被拆除,当初知晓的人,至今仍倍感惋惜、念念不忘。

在当街的东北角,人们挖土时曾发掘出王冠玉带,古代陶瓷碗盆,还有古币和陪葬品,足以证明此处葬埋过达官显贵之人,可为风水宝地。其时,由于村民缺乏考古意识,挖出的古物古董并未上报上交,结果都损毁或散落于民间。

在当街的西侧约80米处,长着一棵六人合围的大皂角树,因年代久远,树干早已形成空洞,儿童们常到洞内戏耍玩闹,此地取名皂角树沟,只到古树完全腐朽消失,才更名为后来的西街。然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村委会扩建时,将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十几户人家统一拆迁,仅仅剩下了路北的两户家院,老西街由此不复存在了。

吴家井村南部不足200米的地方,路旁有一券洞(叫雨厦子),洞内面积约五平方米,其作用不过是避风雨罢了。它依山而建,青石砌成,是什么年代建成的无可考证。相传有一李姓人家,每天早上要到此洞的墙缝里取若干钱,久而久之已成惯例,外来之财渐渐充实和改变了李家的生活,可也让其萌生了懒惰厌烦思想,于是委托他人前往代办,结果从此中断了这笔财源,后悔为时已晚。

又传,很久很久以前,某曰,二郎神途经吴家井,坐在轿顶山上休息,无意间看到杨家庄村北的池寨脑在迅猛增长,远远超过他端坐的山巅,盛怒之下,向它猛然砍了一刀,呜呼,池寨脑从此吓“瘫痪”了,后来又增加了个新名号叫“一半山”。然而轿顶山被二郎神这么一坐却封顶了,从此再没长高,并且顶部平坦数百平方米,由此可以想像二郎神的身体是多么的庞大。

【美文荐读】梁玉楼丨故乡吴家井(二)

吴家井还有更神奇的事件,说是轿顶山下深藏着一头金牛拉碾,则被南蛮子使用法术盗走了,乡亲们十分痛惜。

1958年,大跃进期间,全国上下掀起大办钢铁之风,吴家井村也因此兴盛起来。安阳钢铁厂是河南省属钢铁企业,为满足原材料供应,将横水镇东四村列为铁矿石原料供应基地之一,大本营就设在吴家井村。经过几个月艰苦紧张的奋战,通往安林公路的大道修通了,自发电代替了输变电,利用当地水源解决了生产和生活用水。与此同时,宽阔的机械加工车间建起来了,职工食堂、宿舍和办公场所相继竣工;炸药库、浴池、商店和银行储蓄所等配套设施也陆续建成完善(村庄的北坡上,大面积土地被铁矿征用),从而逐步形成了功能齐全的重工业矿区格局。各项基础条件具备后,大规模的开山采矿在东四村全面展开,每天轰隆隆的爆破声响彻云霄、撼天动地,开采出的铁矿,源源不断地运往安钢,一支浩浩荡荡的运输车队往返奔驰在安林公路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繁忙喜人的景象。矿里经常放映电影,安阳地区豫剧团多次光临慰问演出,由此小山村一度热闹非凡、日夜沸腾起来。

1966年,大批的地质队和物探队先后进驻村里,谁家只要有闲置的房屋,几乎家家户户都被租用。在这两支队伍中,尤其是地质队的机械规模庞大,高高的钻井塔多达八座,三班轮流作业,可想而知会有多少工人上班。这支钻井塔群曾在“皮条岭”和“跑马地”摆阵布局,阵势十分了得,昼夜轰鸣,震耳欲聋,回荡在空旷的田野和寂静的山村之间。而物探队则仅有数十人,比起地质队少得可怜。他们上班穿短裤,用红绳代替腰带,脚穿牛皮鞋,每天活跃穿行在山坡之上,漫山遍野插满了小红旗,不知用途何在?让人诧异。有人揣摸是勘探矿藏,也有人怀疑是“盗取宝藏”,一度飞飞扬扬。究竟是怎么回事、盗走了什么东西,众说不一,只是乱猜一通。有些村民出于好奇,询问了解,工人们总是以保守秘密为由,不宜解释。

1969年,一场声势浩大的采矿热潮扑面而来,原林县境内的横水、姚村、石板岩和茶店、小店、东姚等公杜采矿队相继进入东四村,当时茶店和小店两个营部都设在吴家井村,小店营部后来搬到杨家庄。本次大规模采矿,实行的是遍地开花,凡是能够因陋就简、露天开采的地方都属采矿范围,在大环境的影响推动下,吴家井的村民也纷纷投入到了采矿大军之中,小山村再次闪亮登场。

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社会上到处出现乱挖滥采矿石资源的不正之风。在那个时期,东四村同样没有幸免,犹如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其迅猛之势前所未有,除了当时安钢杨家庄铁矿第一采区正常作业外,其它矿体,当地人和外来者同流合污、一轰而上,加之“有水快流”大气候的推波助澜,或独立、或联合,运用各种采矿方法和经营手段,在东四村全方位拉开了序幕。随着采矿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升级,让那些头脑灵活的人也看到了商机,于是不失时机地在后岭后至海沿地之间修房建屋,什么商店、饭馆、歌厅和洗浴中心等应用而生,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彻夜通明,一度被誉为“小香港”,如此这般的繁华景象持续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

安全重于泰山,波澜壮阔的哄抢资源局面终于落下了帷幕,仍有更多沉睡在群山之下的铁矿石等待后人开采。

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吴家井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支村两委一茬接力一茬干,不断推进和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今的吴家井,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近二十多年来,大学生升学率和八十岁以上长寿老人,如雨后春笋般逐年递增和攀升,是尊师重教、生活幸福的重要标志所在。

愿故乡吴家井越来越好!

——  The  End   ——
梁玉楼  林州市横水镇人,爱好文学,喜欢用文字抒怀感悟,记述生活。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