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倡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知晓者很多,而提到归庄则知者甚少;其实,归庄与顾炎武齐名,世人并称“顾归”。明末清初,归庄曾经前后八次赴光福邓尉探梅,情不自禁地赞叹道:“邓尉山梅花,吴中之盛观也”

▲归庄像

▲《昆山县志》“归庄传”

       归庄(1613—1673),字尔礼,又字玄恭,号恒轩,昆山人。出身名门,曾祖父归有光是明朝著名散文家;父亲归昌世是明末诗人、书画家、篆刻家,保存在光福司徒庙里的石经——《楞严经》第五卷(八方)就是由他书写。

       归庄17岁与顾炎武参加“复社”。顺治二年(1645)七月,清兵破昆山城时,归庄的两个嫂子先后遇难,全家人离散。国仇家恨让归庄对清王朝充满了仇恨,曾参加昆山人民反对剃发的义举,并鼓动群众杀死降清县丞阎茂才。遭通缉追捕后,僧装亡命,与顾炎武联络志士进行反清。清朝统治日趋稳固,顾炎武避仇浪迹北方,归庄则隐居乡野,佯狂玩世,穷困以终。归庄行为很“另类”,时有“归奇顾怪”之说。

       梅花冰心玉骨,傲霜斗雪,归庄对此情于独钟。从崇祯十二年(1639)至康熙五年(1666)先后八次到光福邓尉山中探梅,其中顺治三年至十八年(1646—1661)就有五次,他借探梅之名看望在邓尉山的抗清志士。曾写有《冬日感怀和渊公韵,兼贻山中诸同志》10首,

“良友飘零何处边,近闻结伴已逃禅。空山寂历尘难到,布衲蒙茸血不溅。垄上倘能兴大楚,岛中莫便殉诸田!野人未暇伤家祸,但说天朝涕潸然!”

鼓励在光福山中抗清的同志要发扬田横精神,像陈胜、吴广那样“兴大楚”。自己一说到大明王朝就会涕泪潸然,悲痛不已;并以南宋郑思肖《心史》激励义士:

“抗节西山义士徒,国亡犹志剪强胡。托身草莽经纶偃,举目山河血泪枯。岂望单于立汉帝,终期突厥作隋奴。汗青故挟风霜气,黄土深埋墨未渝。”

顺治十八年(1661)春天,归庄来到光福,先是拜访故友李秋孙。李氏嘉定人,名王烨,是明末文学家、书画家李流芳的孙子。归家与李家是亲戚。李秋孙父亲李杭之死于兵乱后,客居昆山玉峰,后隐居光福山中。李氏特地叫来隐居在光福山里的葛芝(字瑞五)、徐枋(字昭法),归庄《访李秋孙于山斋,葛瑞五、徐昭法同集》诗记述这次光福之旅,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悲痛与辛酸:“把酒论文皆磊落,剪灯话旧自悲辛!世间只有花如昔,万树千丛树树春。”世事沧桑,惟有邓尉梅花依旧,千树万树迎春绽放。

▲归庄《入邓尉山》诗

漫话光福:归庄八次光福探梅

归庄最后一次光福探梅是康熙五年(1666)。是年正月,归庄就作重游光福计划。因前几次同游者急归而未能尽兴,“今年发兴重游,与友人约皆不果”,于是决定自己独游,为此他特地把冬天的衣服送去典当,换取经费。二月十二日,从昆山乘船出发,途经木渎时特地拜访了从光福移居灵岩山后上沙村的徐枋。

十四日,至光福境内,船入东崦湖,“遥望山麓梅花林,斜阳照之,皑皑如积雪”。次日早上,归庄先去拜访隐居在卧龙山的老乡葛芝,正式开始了他的探梅寻花之旅,陪同他看梅的有镜庵、筇在两位和尚。当天晚上,归庄住宿在李秋孙家。他在《观梅日记》中写道:“寻花至(青芝山)朝元阁、董(份)墓,皆胜地也。以体倦先归卧。夜(葛)瑞五归相邀,(沈)筇在过之。”

十六日早饭后,葛芝向导,归庄由筇在以及茶山僧以灵陪同,先是登马驾山(即吾家山)。这里是观梅的最佳处,“山有平石,踞坐眺瞩,梅花万树,环绕山麓。左望下崦,波涛浩渺,虎山桥横亘浦口,光福塔远矗云际,青芝、邓尉、铜井诸山环列如障,其东南最高峰则玄墓也。”归庄深为香雪海梅花胜景吸引,“览胜久之而下”。当天晚上,葛芝家里来了好几位客人,有从木渎上沙来的吴开奇,有自穹窿山来的杨起文,有自光福镇上来的王公寀,还有隐居在光福山里的吴江人俞无殊,“游屐麋集于葛氏之门”,好是热闹。

十七日晨起,烟雾蔽空,归庄因怕下雨,午前没有出门,为俞无殊、杨起文等作草书及匾额。午后,由葛芝向导游石嵝。石嵝环境幽僻清静,前临潭山,“潭山之东西村坞皆梅花,千层万叠,如霰雪纷集,白云不飞。”天将下雨,其他人有事急于回去,归庄因年衰多病,怯于疾步,独自留下。那天,他兴趣很高,请寺里无声和尚带路前去茶山,途中遇雨,只得到山村塾师吴先生家避雨,吴先生特地买菜招待,数杯下肚,口占一绝:“寻梅策杖茶山去,细雨沾衣屐暂驻,便将村酒二三杯,为赏山花千万树。”傍晚,冒雨归石嵝。无声和尚从竹林中掘来新鲜的冬笋,让他感到味道特别鲜美。

十八日,归庄一早起床将枕上诗书于石嵝壁,接着策杖登山纵眺,极目百里,但见左望太湖,波涛万顷,渔舟数点,如在空际;前而潭山,迤西为蟠螭,而西碛在右;七十二峰浸没湖中,若螺若黛若髻若笠者,不可胜数,作一绝句。早饭后,同无声和尚游茶山。“茶山之景,梅花则胜马驾山”。接着游铜井山,“铜井绝高,振衣山巅,四面湖山皆在目,而村坞梅花,参差逗露于青松翠竹之间,亦胜观也”。

十九日,早饭后即出游,上朱华岭,“回望山麓梅花,其胜不减马驾山”。过岭,至惊鱼涧,涧水潺潺有声,道旁有一株古梅树,“苔藓斑驳,殆百余年物,而花甚繁,婆娑其下者久之。路出花林中,早梅之将残者,以杖微叩之,落英缤纷,惹人襟袖。”接着,顺道游览湖滨熨斗柄。

二十日,归庄与筇在、杨起文同游玄墓山圣恩寺,“途中所见无非梅花林也”。他对圣恩寺怀有特殊的感情,曾祖归有光曾读书于此。崇祯间游览时,他曾题诗于寺壁,欣然作《山中看梅》诗云:“玄墓山头梅似雪,来游日日醉山家。湖滨已送先归客,坞里还寻晚放花。一任穿云芒屐湿,不妨看雨角巾斜。翠微古寺林端见,追忆前游一叹嗟!”圣恩寺梵宇顿改旧观,规模宏敞,金碧烂然。不巧的是寺中主持剖石禅师有事进城,归庄一行在四宜堂喝茶后便离开。归庄与杨起文等步行至柴庄岭,“遥望五云洞一带,梅花亦可观”。然后,沿邓尉前山,走梓里村回到光福镇。由黄人安、黄有三兄弟陪同,游览光福寺,观看初放的玉兰。夜宿黄有三斋中,作《山斋对雨》诗。

廿一日,归庄与黄有三到仕墟村,拉上俞无殊、葛芝、筇在同游,再次登临茶山,然后“上蟠螭,至石壁,经七十二峰阁,至潭东。蟠螭者,在诸山之极西,梅杏千株,白云紫霞,一时蒸蔚。石壁数仞,前俯太湖,长松万株,风至涛作,声与水波相乱。倚绝壁,坐长林,瞰大泽,亦山游之快致也!”路过潭东时,但见“梅杏杂糅,山头遥望,则如云霞;至近观之,玉骨冰肌”,不禁赞叹道:“固是仙姝神女,灼灼红妆,一时之国色也!”

▲归庄题咏梅花诗

廿二日早饭后,归庄告别葛芝、李秋孙之子,与筇在出仕墟村至光福镇区,“一路皆花,大抵梅稍残而杏方盛,间有玉兰几株初放”。并寻访凤鸣冈麓“小虎丘”(即晚香林),登临石浪亭。次日,归庄结束了10天的探梅之旅,依依不舍地离开光福。回家途中,在虎丘梅花楼洋洋洒洒写下了一篇上万字的《观梅日记》,记述了自己赴光福邓尉探梅的详细经过,日记开头便写道“邓尉山梅花,吴中之盛观也”,由衷地表达了心中的赞美之情。

文字来源:李嘉球

光福发布公众号 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