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永通桥(即俗称的八里桥)、朝宗桥、马驹桥并称北京四大古桥;因为分别位于东西南北进出北京的要道上,不但承担运输任务,还有很强的军事防御功能,所以又叫到拱卫京城四大古桥。其中的马驹桥位于南部,其实对于老北京城来说并不算正南,应属东南地区,与八里桥一样、也属通州。只是这里已经来到了通州的西南边界,与大兴区接壤,南连大兴区长子营和青云店。

马驹您各位都明白,就是马的幼崽,虽然在北京方言里习惯加儿化音,但是马驹桥却不能带:“马驹儿桥”听着多别扭啊?这座桥的位置还挺重要的。北京有“京南七十二连营”之说,所谓的连营集中在大兴区,与明初的大移民有关;因为多是从山西迁徙而来,所以人们就以家乡命名,因此又有“山西多少县,大兴多少营”的说法。虽然迁至大兴的多为民屯,主要是为了充实北京地区的人口,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但是这一带也有驻军,以保护京师的安全。

马驹桥的历史变迁

紧挨马驹桥的长子营便是七十二连营之一。而与马驹桥东邻的,除了通州于家务之外,还有古代相当繁华和重要的张家湾。张家湾的历史在此就不必多说了,总之是京杭大运河的漕运码头。夹在中间的马驹桥怎么可能不重要呢?这是首都的东南防线,更何况凉水河流经这里?凉水河其实也是人工开凿的运河,属于北运河、即京杭大运河北段的支流,同样开凿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马驹桥便是横跨于凉水河上的桥,早在隋朝就有。至于为什么叫马驹桥?还真跟小马驹儿有关。隋唐时期北京还叫幽州,那时属于边塞军事重镇,主要是为了防御塞外及东北关外地区的敌人入侵中原。要知道,当时那些地区差不多都是游牧民族,擅长骑马,因此要想与之抗衡,便要培养骑兵。当年的幽州地广人稀,可惜地理和气候条件都相对恶劣,没有大面积的草原,并不太适合养马。但马驹桥一带由于水草丰沛,还是比较合适的,于是从隋末唐初,这里便成了马场,为驻守幽州的部队培育战马。

养马当然也需要人,除了管理马匹的后勤部队之外,还要有正规军队负责防卫。随着时间的推移,驻军及家属、外加招募来的人员越来越多,军民聚焦,渐成村落。由于放养了大量马宝宝,人们索性将村名取成马驹里。当年的马驹里村紧挨凉水河南岸,为方便通行,在河上搭设了一座简易木桥,取名马驹桥。时间再拉到明初大移民的时候,北京东南地区因为连年战乱和天灾导致地广人稀、甚至荒无人烟重要得到了改善。到了天顺、成化年间,这一带的开荒种田、农业生产工作已经比较完善了。

同时为了加强都城南部的防御,驻军也是少不了的。除了明朝设立卫所制、要在京师周边驻军以拱卫都城之外,还有一个因为是:在明朝中期,连续多年发生多起流民起义。这事儿也挺复杂,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总之南部的军事防御很重要。天顺五年(1465),为了更加方便的通行,凉水河上的马驹桥被改建成了一座九孔石拱桥,英宗朱祁镇亲赐宏仁桥,可百姓仍习惯称为马驹桥,而一些官员乡绅们既不敢违背圣命,又不好强迫百姓改口,只好模棱两可地称之为宏仁马驹桥,马驹里也随之改叫马驹桥村。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马驹桥重修,并将九孔改为七孔,南侧还修了两座桥亭,内有乾隆亲书御碑修桥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马驹桥地区始设马驹桥乡;解放后又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83年公社改乡、90年乡改镇,但名字一直没变。而那座古桥呢?在1964年被拆、建成了水泥大桥,桥南的碑亭则在“文革”中被砸毁,仅剩残碑,后来残碑被移至通州西海子公园内。

相比之下,马驹桥的地位和重要性虽不如八里桥和卢沟桥,也没发生过那么著名的战役,所以知名度差些,不过从皇帝赐名和题碑方面看还是很重视的。如今该地区通了六环,位于六环路上的公路桥也叫马驹桥(2号桥),但是与原有古桥更是两回事了,真正的马驹桥古桥早就没了,它也是拱卫京城四大古桥中唯一不在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