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头村进士张家和兵部张家本是一家人
理事张文林撰文
会长张泽武审核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进士张家和兵部张家本是同宗同祖,祖籍在陕西省同州府大荔县雁羗村(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埝桥村),雁羗村张氏始祖张载,其嫡裔仁美公配魏氏生三子,长仲文,次仲武、三仲昆。元末避兵仁美公迁居河南。长子仲文公迁居永宁县(今洛宁县)邑南金门川德里村,为永宁张氏南门;次子仲武公随父仁美公迁居永宁县东北刀环川大门楼村(今河底镇大明村),是为永宁张氏北门;三子仲昆公迁洛阳北邙山岭,其后裔失考。(详见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德里张氏二十一世孙张泽武《洛宁县金门川、大门楼张氏概况》一文)
北门大门楼村张氏十一世孙洛西公,于明未清初,自大门楼村迁永宁县西南底后里古村(今底张乡古村),后又迁至磨头村。至清道光二年,十六世孙张际庚考中壬午科进士,候选知县。因为这支张氏家族出过进士,人们便称从大门楼迁来的这支张氏家族为”进士张家”。
南门德里村张氏家族十世孙张鼎延,于明天启二年登进士,清顺治九年官居兵部右侍郎,人们称南门德里张氏为“兵部张家”。兵部张鼎延叔父张讲明末历任唐山县知县,逝后,初葬陶峪柴沟,因其地凶险,坟墓多次被豹子扒开,后迁葬于底后里磨头村东立茔(今底张乡磨头村东坟)。清康熙中期,其后裔十二世孙象武、象文等到磨头村守墓,迁居磨头村下地。后裔世居磨头村,聚族而居,繁衍成族。人们便称从德里村迁至磨头村的这支张氏家族为“兵部张家”。
由此可知,磨头村“进士张家”和“兵部张家”原本同根同源,本是一家人。只是南门德里张氏立仲文公为始祖,而北门大门楼张氏立仁美公为始祖。这样南北两门张氏世代相差一辈,北门二世与南门一世同辈,依此类推。
张氏家族的历史犹如一条绵延不断的河流,穿越时光隧道,生生不息,延续至今。自张氏始祖迁居洛宁以来,分为南北两门,已历六百余年矣!
数百年来,代代相传,老家陕西,根在同州,同宗同祖,本是一家。特别是磨头村进士张家和兵部张家迁居一村,张氏两门后裔又同居一村,是一家人骨肉重逢,是兄弟久别重相聚。
张氏后裔,缅怀先祖,传承家风,家族观念极强,亲情意识浓厚,共同铸就了张氏家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张氏后裔生活在旗山脚下磨头村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几百年来,他们聪明睿智,勤劳勇敢,和睦共处,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协手共进,为张氏家族的兴旺发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成功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职,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2024年8月再次当选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