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申城骤雨倾盆,狂风大作。湿漉漉的街道、飞舞的伞骨,连夜色都被搅得凌乱。但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内,一场属于90后音乐家的演出,却流畅与稳健,与窗外风雨形成了鲜明对照。1994年出生的孙一凡和1995年出生的柳鸣,这次共挑大梁,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以极高的完成度、稳健而富有张力的艺术表达,演绎了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完成了“时代交响”系列的又一篇章。
音乐会以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拉开帷幕,轻盈、细腻,又暗藏一股不容忽视的张力。孙一凡仿佛为观众编织了一场光影布就的梦,不是那种典型的浪漫甜美,而是更有故事感的梦,甚至在某些地方微微带着一丝阴翳。熟悉的序曲被赋予了久违的新鲜感,指挥对整体结构的掌控非常有分寸,旋律织就得紧凑又自然,仿佛夜幕下微微泛光的湖面。尤其是弦乐那种轻声低语般的质感,和木管跳跃的音符交织在一起,像极了午夜森林里偶尔传来的笑声,而当铜管突然亮起时,像一道舞台幕布被猛地拉开的光,令人惊艳。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炫技与抒情并重的经典,尤其考验独奏小提琴的控制力与叙事感。第一乐章伊始,柳鸣以松弛而有方向感的起句自然切入,气息平稳,旋律线温润流畅,带着内敛的穿透力。副部主题一出,她与乐队之间的交互尤其细腻,展现出一种如书信往来般的默契对话。作为上交最年轻的小提琴首席之一,柳鸣这几年的快速成长有目共睹,从早年的灵巧与敏锐,到如今在作品整体结构感上的把握与掌控,她的演奏已经展现出更为稳定和成熟的气质。在这首协奏曲中,她的演奏十分出色,始终以审慎而充满内在张力的方式,精准诠释将门德尔松音符中理性与幻想交织的特质。炫技部分展现出了极高的控制力和纯熟的演奏技巧,飞快音群与跳跃音符清晰利落,颗粒感饱满,速度与爆发力兼具。不过,或许因为整体诠释更偏向谨慎,乐队在一些地方显得稍微“太懂事”了些,若能在与独奏对话时更大胆地释放旋律,能够让浪漫的情绪更汹涌。
下半场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是本场音乐会的终章大轴。“贝七”被瓦格纳赞誉为“舞蹈的神化”,节奏与能量的层层递进构成作品主调,但也正因如此,它常常令指挥家“激情失控”。迪图瓦上个月的精彩演绎仍历历在目,孙一凡此前与南昌交响乐团合作的“贝七”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三重考验叠加,无疑为孙一凡带来了更高的压力与挑战。但他以沉着与清醒稳稳接下,以恰到好处的控制,在理智的边界中持续释放张力。

孙一凡显然不认同将这部作品简单理解为“酒神的狂欢”,而是通过清晰的节奏感和冷静的结构搭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年轻却老练”的冷静掌控力。第一乐章以庄严的慢板引子开始,指挥宽广铺陈,处理得不急不躁,长气息贯穿其中,旋律层层铺展而来,在推进节奏动能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声音质地的统一,以此建构贝多芬音乐内部的逻辑。当然,作品也有细节留白,例如低音区的处理在一开始略显松散,但随着推进很快收束,完成了自我调整。第二乐章沉稳简洁,犹如一场无言的葬礼,但依旧隐约透出不灭的温度,随后旋律转向朴实的德国民歌风格,质朴中带着气韵,呈现出一种“逝者犹生”的精神张力。而随着内声部织体的逐渐展开,半音阶性的对比音型悄然渗入,使整个乐章在温暖与忧郁之间反复游走。
经过第三乐章谐谑曲的跃动铺垫,第四乐章快板迅速点燃了全曲的能量,孙一凡显示出了超绝的冷静与稳健,他并没有任由节奏失控,而是将每一个动机牢牢扣紧在内在脉搏上,层层积蓄,最终释放出全曲的积压的能量,仿佛将雨夜中的沉闷与压抑一举击破。
风雨如晦,声气自持,孙一凡与柳鸣的合作,不仅展现了对经典作品的高水准诠释,也映照出90后一代音乐家的独特气质。在这场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们以沉着与锐气,为“时代交响”系列注入了年轻而稳健的新活力。
本文源自音乐周报 2025年5月14日 A3版
作者:杨婷婷
摄影:董天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