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菡冰,这是我的第313篇原创文章。
辽塔是对辽代佛塔类建筑的统称,又称作辽朝古塔、辽代佛塔等。辽朝皇帝崇信佛教,在五京地区以及重要府州皆造塔建寺。造塔之风波及全国上下,各地官吏乃至普通僧徒也在州县等地自行筹资建造,留下了丰富的古塔遗存。
我国现存辽塔约有90座,其中辽宁境内就有约40座,而辽宁的辽塔有近三分之一分布在朝阳市。
朝阳市,古称龙城、兴中,是辽宁省辖地级市,中国东北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是多民族的东北历史名城和历代塞外战略要地。有“三燕古都”、“东方佛都”的美誉。
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始建龙城(朝阳城前身)为三燕都城,北魏至隋唐时期设营州,辽金时期置兴中府,元代设兴中州,明洪武年间置营州卫,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朝阳县,属承德府管辖。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朝阳县为朝阳府。1984年6月30日,朝阳升为省辖市。
这里拥有灿烂的红山文化,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
作为辽西的文化名城,辽代佛教的中心,朝阳现存13处(14座)辽塔,其中有8处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朝阳的寻塔之旅,要从“东北第一塔”朝阳北塔开始。这座中国现存唯一历经三燕、北魏、隋、唐、辽五代兴建、修缮的“五世同体”的宝塔、拥有1600多年历史,跟朝阳这座城市的命脉休戚相关。
1988年1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北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慕容街北端,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85年),是北魏文成明皇后冯氏在三燕龙城宫殿旧址上,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寿冥福和弘扬佛法而修建的“思燕佛图”,后毁于火灾。
隋文帝仁寿二年(602)营州官民僧俗得到隋文帝颁赐的一颗佛舍利,因而奉诏在烧毁的思燕佛图基础上,重新建塔安葬,此塔为方形空筒式十五级叠涩密檐式砖筑佛塔,称为梵幢寺塔。
唐玄宗天宝年间,营州军民僧众又对梵幢寺塔进行了修缮,并在塔檐间施以彩绘。
辽初及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对梵幢寺塔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维修,并将其更名为延昌寺塔,也就是今天仍保存完好的朝阳北塔。
朝阳北塔为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高42.6米,由夯土台基、砖台座、须弥座、塔檐和刹顶等部分组成,其主体结构塔身上四面砖雕四方佛、八胁侍菩萨、二十四飞天、八大灵塔及塔铭等精美图案。
1988年11月14日对北塔进行修缮过程中,发现了天宫、地宫,出土了上千件奇珍异宝。
两颗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再现于世,是继1987年陕西法门寺后佛教考古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轰动了海内外。同时出土的鎏金银塔、金银经塔和波斯玻璃瓶为国宝级文物。
其他诸如精美绝伦的金银器、华丽多彩的玛瑙器、绚丽夺目的玻璃器、晶莹剔透的水晶器和巧夺天工的玉石器等佛教文物同样是全国罕见。
2019年10月7日,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辽代大康二年(1067年),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标高56米。
方形砖基座,座上为须弥座,下部两层束腰,内设壶门,砖雕云龙和莲花;上部有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南面中央辟券门,上雕华盖,内通塔心室,其他三面中部设假门,门棚饰卷云纹,上垂华盖。塔身上部每侧各嵌石质塔铭两块。
2004年10月13日,当朝阳老城区改造工程进行到距南塔北侧50米处时,施工人员发现一处地宫式墓穴。在墓穴中发掘出彩绘舍利石函、琉璃瓶、鎏金银棺、鎏金银菩提树、鎏金众僧像等稀世珍宝和《佛舍利铭记》一块。
经过认真清理,又在墓穴中发现锭光佛舍利14粒。这是继1988年在北塔天宫发现释迦牟尼佛舍利以来,朝阳又一次出土佛舍利。两佛舍利同现一城,消息传出,佛界轰动。
“佛舍利铭记碑”上明确记载:“大契丹国霸州居第东南,在兴塔庙,下置石宫,藏释迦佛舍利一尊,锭光佛舍利十八粒。”
这是世界仅存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锭光舍利,极其珍贵。
朝阳还有一个“三座塔城”的别称,与南北二塔呈等腰三角形分布的,原先还有一座东塔,可惜因年久失修而倾倒,如今只剩下残存塔基。
在朝阳东南部的凤凰山中,也有三座辽塔:云接寺塔、大宝塔和凌霄塔,峰顶的凌霄塔因为战备需要被炸毁,修建成了一座气象雷达站。
2006年5月25日,云接寺塔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接寺塔,早年称摩云塔,中寺塔,始建于辽代,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僧人海沧、海明募建华云寺守塔,后因塔寺上空岚气蒸腾,常有云雾缭绕,遂改名云接寺,塔也随之改为云接寺塔。
塔为方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37米。分为塔座、塔身、塔檐、塔顶四个部分。塔座为须弥式,四面各有一假门,两侧各雕有三个壶门,壶门内雕有佛和菩萨,两侧配有伎乐人,四角有力士。其上有仰覆莲承托塔身。
塔身四角为圆形倚柱,塔身四面正中各雕一尊坐佛,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坐佛两侧各有一尊胁侍,头戴冠,身披络,神态恭敬。胁侍两侧各有一座小灵塔,似是大塔的缩影。
塔身上为十三塔檐,由下至上逐层收敛。每层塔檐之间均镶嵌铜镜,四角挂风铃。塔顶仰莲覆钵,串四颗宝珠为塔刹。
云接寺旁有一条通向凤凰山景区北门的小道,沿着石板路走即可到达大宝塔。
大宝塔建于辽代,属辽代兴中府境内佛塔,是现存的五座辽代方塔中的最秀气的一座,与其他四座辽代方塔(北塔、南塔、青峰塔、云接寺塔)相比,体量较小。
该塔在继承了唐代方塔风格的基础上,又极具辽代特色。方形空心,十三级砖筑。一层塔檐宽度适中,二层塔檐急收,二至十三层檐部宽度基本相同,直上直下,无明显收分的特点,在其余四座辽代方塔中所不见。
塔身每面雕坐佛一尊,下有莲台,束腰处四面分别雕有五马、五象、五鹰、五鹏。佛像两侧有小塔。各层塔檐均叠涩砌筑。刹顶为莲座上直立尖圆柱形刹杆。此塔规模不大,但小巧精美,塔身细高,收分较小,显得十分峻俏。
更有特色的是,须弥座上层雕有一周梵文,其上下边缘以连珠状纹带作装饰,这是辽代塔建中所少见的。
第五座方塔–青峰塔,位于朝阳县西营子乡五十家子村西塔山顶上,建于辽代,属辽代兴中府安德州境内佛塔。
2013年3月5日,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身平面呈方形砖筑,南面有抱厦,为空心十三级密檐式塔,由塔台、基座、塔身、塔檐、塔顶几部分组成。 青峰塔具有前出廊厦的独特建筑形式,体现了朝阳地区辽代古塔建筑的独特风格,
塔高约3米,四面砖雕以密宗金刚界五方如来为主尊的砖雕坐佛和胁侍雕像,东为阿閦佛(象座)、南为宝生佛(马座)、西是阿弥陀佛(孔雀座)、北为不空成就佛(金翅鸟座)。
佛像上有华盖蔽尘,佛光普照,祥云缭绕,下有金莲捧足,生灵宝座,两侧则有胁侍侍奉,塔身每面胁侍外侧立有两个砖制方形十三级密檐小塔,合为八大灵塔。
塔身四角作砖雕圆柱,上承一斗三升转角铺作,与三朵补间铺作承托第一层塔檐,二层以上均为砖叠涩出檐。
除了方形辽塔,离朝阳市区不远的大平房镇境内,还分布着一座六角形辽塔和两座八角形辽塔,被称为大平房三塔,又名建州三塔、龙城三塔。
今大平房镇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建州的战乱平定后,有大臣上奏皇帝,说大凌河边的山形地势犹如一条土龙,所以久久不能安定,需要修建三塔,分别镇住龙头、龙腰和龙尾,方能保万世太平。皇帝听闻奏报,遂命令建州官吏依堪舆之法择处造塔。
八棱观塔镇龙头。它位于龙城区大平房镇八棱观村的塔山顶上,建于辽代。
2013年3月5日,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为八角形实心十三级密檐式砖塔,十三层密檐的每一层都有砖仿的斗拱,而且形制各一,有转角铺作,有补间铺作,塔身整体线条突出。莲台坐佛两侧刻有灵塔,在基座束腰位置,饰有大小不一的灵塔。全塔上下有48座小塔。
黄花滩塔镇龙腰。位于龙城区大平房镇黄花滩村北山顶上,是辽代晚期佛塔代表性建筑之一。
2013年3月5日,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为八角实心十三级密檐式辽塔,塔高约32米,是为了供奉佛舍利而修建的。塔由塔基、塔身、密檐、塔刹组成,原塔刹已不存,2009年维修时后加。
黄花滩塔很白,塔身七面各浮雕一尊立佛,佛像两侧均无胁侍与飞天,仅雕有供养人的铭牌。塔心室后墙有彩绘,在塔下能远远看到彩绘一角。
东平房塔镇龙尾。位于龙城区大平房镇东平房村东北约1公里,小塔沟的山坡上,属辽代兴中府(今朝阳)建州境内佛塔。
2013年3月5日,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辽代中期,塔平面呈正六边形,砖筑实心九级密檐塔。是辽西古塔中仅有的两座辽代六边形古塔之一,形制较为特别。
东平房塔的砖雕塔饰最重要的部分集中于塔身之上较为平整宽大的部分,集中雕饰了主要佛像和胁侍菩萨以及伞盖飞天,是东平房塔砖雕塔饰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其次是塔基须弥座束腰部分的壸门里雕刻的乐伎,或坐或立、姿态各异。
双塔,位于朝阳县木头城子镇郑杖子村沟北侧半山腰悬岩下的危岩上,东西相距约23米,塔东边山下一块平地上,原有清代建筑双塔寺,故名。依其方位,称西塔、东塔。
2013年3月5日,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塔为砖筑空心八角形三层檐塔,高约13米。由基座、须弥座、塔身、塔檐、塔刹五部分构成。
八角形砖基座上砌须弥座,中部束腰每面设一壶门,雕饰龙、狮、莲花图像,转角处雕力士像。
须弥座上部以三层仰莲承托塔身。塔身亦作八角形,南面开券门,门额饰缠枝花纹,另七面均于中央砌一小塔,塔顶两侧有佛龛,原供佛像,已不存。
三层塔檐,均以仿木砖雕斗棋承挑瓦檐,翼角升起,角梁安装套兽,梁下风铃已无。塔刹用砖磨制,自下而上有:莲花座、覆钵、伞盖、相轮、仰月、圆光、宝珠。
东塔为空心八角形单檐式砖塔,高约11米。基座和须弥座与西塔基本相同。
塔身南面砌券门;北面设假门,门上有后代施彩绘佛像、火焰、香炉及三行梵文;东、西两面下部刻直棂假窗,上部砌二龛,内供佛像;另四隅面各浮雕坐佛一尊,头戴宝冠,上安宝盖,双手合十,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
塔檐以转角仿木斗承挑,撩檐椽和筒瓦、板瓦皆用青砖磨制。各面檐下眼壁上均有一尊石雕小坐佛,塔刹保存完整,于仰莲座上立置象征十三天的相轮,上安伞盖、圆光、宝珠。
双塔寺双塔每个塔上都存在着辽代和清代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佛教的兴衰与更替,是藏传佛教传播的历史见证。塔身造型、砖雕工艺,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