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群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址群,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瓶窑镇、良渚街道境内。它范围广阔,内涵丰富,分布着包括良渚遗址、良渚古城、反山墓葬群、瑶山祭坛和莫角山等重要遗址在内的大大小小100余处良渚文化古遗址;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包括陶器、石器、玉器、漆器、建筑木器等大量文物,其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分布图
良渚遗址群中最早发现的是,位于良渚街道境内的良渚遗址,在1936年由地质学家施昕更先生发现并主持发掘。随着该地区众多遗址的不断发现和考古发掘,所获得的考古材料亦不断地增加,考古工作者对这一地区史前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考古工作者不再囿于单一遗址的局限性,1986年正式提出“良渚遗址群”这个整体性的概念,对整个地区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进行通盘研究,进而促进了“良渚文化”的提出和研究,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地质学家施昕更先生
良渚遗址群中代表性的遗址主要有:
1.良渚遗址
这是最早被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1936年由地质学家施昕更先生经过对良渚镇棋盘坟的三次发掘,发现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从科学发掘的角度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着远古文化遗存。施昕更先生还编写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这份报告不仅第一次向学术界展示了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遗址的文化面貌,而且记录了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情况。
良渚遗址发掘现场
2.反山墓葬群遗址
该遗址是良渚文化时期的“王陵”,位于余杭区的瓶窑镇雉山村南,于1986年被发现。反山是一座东西长120米、南北宽40米、高约6米的人工台地(熟土墩)。良渚先民首先在地下铺上1.5米高的草裹泥层,草裹泥是用芦笛梗、茅草包裹的淤泥块,能有效防止地下水的渗透。然后在草裹泥上覆盖一层薄薄的沙层,最后在沙层上堆筑3米厚的黄土形成一片高台墓地。
反山墓葬群遗址
反山王陵中的墓葬都为竖穴土坑墓,均有葬具和大量的随葬品,随葬品中绝大部分为玉器,种类丰富,制作精良,体现了墓主人显赫的身份。九座早期墓葬分列两排,等级最高的12号墓在南排居中,高等级的20号墓在北排居中,而等级较低的15号墓和18号墓位于墓地西部,显示出墓葬位置布局上的等级规范。
反山遗址高级墓葬出土的玉器
反山王陵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新的玉器品种、丰富的礼器组合、完整的神徽图案以及精湛的加工工艺,极大拓展了良渚文化的研究事业、提升了良渚文化的文明高度,堪称良渚文化考古史上的里程碑。
反山15号墓出土的冠形玉器
反山遗址出土的玉鱼
3.莫角山遗址

该遗址是良渚文化遗址中最大的遗址,中心土墩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约45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西北为小莫角山,东西10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5米;东北大莫角山,东西180米,南北110米,相对高度约6米;西南的乌龟山形若龟背,东西8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8米。
莫角山遗址平面图
考古遗址发掘证明,该遗址的人工堆积厚度可达10余米。1992年9月至1993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发掘。从发掘的1400平方米中发现大片的夯筑基址,以及3排东西向排列、每排间距1.5米的大型柱洞遗迹,在其东南部发现大面积坡状红烧土堆积。考古学家推测这里可能是一个中心城址,是良渚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莫角山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良渚文化的聚落形态、社会性质,以及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莫角山遗址发掘平面图
瑶山祭坛遗址
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安溪村瑶山西北。1987年首次发掘,1997年和1998年又进一步进行揭露,发现一座良渚文化高级祭坛。该祭坛依托自然山体人工堆筑而成,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祭坛遗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0米,分为里外三层:内层为红土台,大致呈方形;第二层是在红土台四周挖掘围沟,并填入灰色土;第三层则是在灰土围沟的西、北、南三面,用黄褐色斑土分别构筑土台,土台上还铺有砾石。在台西、北边缘各设有一道由砾石叠砌而成的石墈。
瑶山祭坛遗址
在祭坛顶面,共清理出12座良渚文化显贵墓,这些墓葬集中分布于祭坛的南半部,且分两行排列。其墓葬规模、随葬品种类及精致程度与反山墓地相近,是良渚时期又一处极为重要的显贵墓地。墓葬墓坑均为长方形土坑式,共出土随葬器物1000余件,其中以玉器为主,也有少量陶器、石器和嵌玉漆器。玉器种类丰富,包括琮、钺、冠状饰、三叉形饰、璜等。
瑶山祭坛遗址出土的玉琮
瑶山祭坛遗址出土的玉三叉形器
汇观山遗址
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东距良渚古城核心区约2公里,南临东苕溪,是良渚文化规模最大的祭祀遗址,为一覆斗状方形祭坛,与瑶山祭坛并列为良渚宗教活动中心。祭坛平面呈“回”字形三重结构,面积约1600平方米,可复原为东西两端呈两级阶式的结构。在祭坛西南部清理出高等级墓葬4座,随葬品丰富。墓葬出土遗物达1700余件(套),其中有玉器100余件(套),石钺48件,陶器15件,陶器以鼎、豆、罐为基本组合。
汇观山遗址
4.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选址独具匠心,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认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良渚古城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堪称“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处于一个大约1000平方公里的C形盆地中,三面环山。整个古城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1910米、东西宽1770米,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比四个故宫面积之和还要大一些,是同时期中国规模最大的古城。这个城的规划巧妙利用了西南角和东北角的凤山、雉山两个自然山体,城墙总长约6公里,除南城外无城河外,其他三面均是内外有河,形成夹河筑城的形式。目前一共发现了8处水门,四边各有两处,另外在南城墙中部还设计了一座由三个夯土台基构成的陆城门。
良渚古城平面图
良渚古城建城的位置显然是经过精心勘察与规划的。从地理位置和堆筑情况分析,良诸古城不仅具有政治功能、军事防御功能,同时也应该具备防洪等其他功能。良渚古城的建造,充分显示了良渚先民的过人智慧。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结构图
良渚遗址群,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是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聚居地,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制农具,表明当时已进入犁耕阶段。良渚遗址有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是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遗址群中集分布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的大量文物,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文为资料收集编辑整理而成,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