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院 | 玉器藏品(图文)
良渚文化双孔玉钺
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 玉钺为军事指挥权的象征,最早始于崧泽文化的石钺;至良渚文化时期,玉钺与玉琮、玉璧一起构成了用玉制度的核心,是显贵者阶层特定身份地位的玉质指示物。良渚文化玉钺一般有长方梯形玉钺和扁方梯形玉钺两种类型,其最高形式一般由钺身、冠饰、端饰三部分组成。
良渚文化玉琮
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中空矮柱状体,内孔壁略弧凸,外表呈弧边方形,四个角各有一个顶视为角尺状的凸块,其上以转角为中轴,琢刻神兽图纹。
良渚文化简化神人纹玉琮
1975年余杭区临平镇小林茅山采集,青灰色,方柱形一节玉琮,内圆外方,转角处刻有简化神人纹,面刻两条突棱,宽鼻,圆眼,对钻一孔。
良渚文化玉璧
玉璧是良渚文化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为良渚文化玉器乃至中国玉器的典型代表之一,由扁圆形玉瑗或玉环沿着边宽变大、孔径变小的趋势演变而来。一般呈扁圆形,孔径绝大多数不到直径的一半。多素面,少数有鸟立柱、鸟形刻符等纹饰,是最为盛行的良渚重器,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胸腹以下直至脚端的部位。玉璧一般被认为是祭天用的礼器,也有学者认为是财富的象征。
良渚文化镂空兽面纹玉牌饰
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平面略呈三角形,整器采用透雕和阴线刻技法,雕琢为兽面纹。两角各对钻一个圆孔为眼,眼两侧以线切割技法锼扩成弧边三角形的镂孔,组成眼眶和眼睑,周围再用阴刻线勾勒。两眼之间的额头有不规则的长条形镂孔,鼻孔为阴刻的卷云纹。鼻下端有弧边十字镂孔,可能为嘴。眼眶以下的两侧各有一个锯齿状突起,很像青蛙的爪子,十字镂孔及其两侧的形态更像青蛙的后腿,整件器物像一只蹲伏的青蛙。
良渚文化玉龟
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偏黄褐色,沁蚀。头颈前伸,中部有一道折脊线,四爪短小,作爬行状,背上有纵向脊线。腹部平整,有一对横向的隧孔。
良渚文化龙首纹玉长管
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 长圆柱形,中间钻孔但不规整。器表浅浮雕并阴线刻琢出图纹,图纹以2周凸棱分成上、中、下三组,每组一周上下各四个圆凸,上圆凸中阴刻圆圈,周围以圆弧阴线相连。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三叉形器
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三叉形器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头部,应属冠帽上的饰物。其外缘轮廓一般为圆弧形,上有三个分叉,三叉上一般都有钻孔,中叉的孔均为上下贯通的竖孔,两边叉上或为竖孔,或为牛鼻状隧孔。出土时中叉相对处往往有玉管相接,使用时应是贯穿于一起的。根据纹饰一般有素面、一面纹饰、双面纹饰之分;依据背面特征有平面和有凸块两类;依据钻孔可分为中叉贯孔、三叉均有直孔、两叉有系孔、两侧有穿缀孔及底部有铆孔等。
良渚文化玉鸟
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鸟形平展,尖喙短尾,两翼外张,作振翅奋飞状。鸟眼重圈,双眼之间因为两侧眼部的切磨而显得起脊。背部各向两翼作斜向切磨,另外鸟头与背部之间尚还有几道横向的切割线,背面钻有一对横向的隧孔。
良渚文化龙首纹玉镯
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外壁用减地浮雕方式雕琢四组顺向环镯外壁的龙首纹,龙首重圈凸眼,眼睛上方阴线刻划一对短角状纹样,短角的后方以示意性的浮雕显现近方形的两耳,阔鼻,鼻梁部位阴线刻划双线菱形图案,内填刻椭圆形纹样,阔鼻下竖刻短线表示嘴巴。出土时高出墓底约20厘米,原先应放置在葬具盖上。
良渚文化玉鼓形大珠
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鸡骨白,器呈鼓形,中间对钻一圆孔,光泽感好,两端面上均留有线切割痕迹,其中一面单向,另一面相向。
良渚文化兽面纹玉坠
垂囊形圆柱体,一端有圆凸榫,并对钻小孔,另一端圆尖。中部一道阴刻弦纹将器表分成两部分,上部光素无纹,下部用浅浮雕琢出两只眼睛和两个鼻,并以阴线刻饰。
良渚文化玉管串
玉管、玉珠为良渚文化玉器中数量最多的,是组成组玉佩挂饰的基本元素。它们或单独组装成串,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头前到脚端的多个位置;或与玉璜复合成串,出土时一般位于头部或胸腹部,应为头饰或胸饰;或与玉坠组成佩挂饰,出土时一般位于胸腹部或手腕部。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冠状器
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 玉冠状器,又称玉梳背,为良渚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类,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头侧,不仅出土数量较多,且器形的变化规律也相当清楚。早期顶端平直或有圆弧形凹缺,榫部与背体间没有明确分界;后期冠状器底部出现扁榫并逐渐变薄变小。  此件器物整器平微凹,凸面光素无纹,凹面阴线刻纹,上部刻神兽图纹,上端两角各刻一简化飞鸟纹图案,兽面下有一椭圆形镂孔,器的底边装饰一道卷云纹带。
素材来源|良渚博物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