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战一败,中国统一推迟了70年
紫燕文集2025-05-22 20:13江苏

你知道吗?只要一次抉择不同,三国鼎立就可能不会发生。如果赤壁之战前,东吴的大佬们听了主和派的建议,历史也许就变成了曹操一统中原,三国演义里的风云人物多半没了用武之地。这一场著名的战争,其实远比我们课本和电视剧里看到的复杂得多。可问题来了,汉末这波关于“打不打”的世纪大辩论,到底错失了什么?谁才是真的时代赢家?且听我慢慢剖一剖,看历史里那些“假如”和“真实”,到底给中国开了哪几扇门、关了哪几道窗。

赤壁之战在很多国人心中,是正义战胜强权的经典逆袭。但放下英雄滤镜,从事情本身看,大家的意见其实对立得很厉害。主战派觉得再不反抗就是“被压着打工”,主和派则说“大局已定,识时务才是俊杰”。孙权朝堂上一大片头脑风暴,老一代说安安稳稳、百姓安乐最重要,年轻人拍着桌子说“狗急要跳墙、事在人为”。孙权本人也犹豫得很,他知道一旦选错,江东几十年基业可能就成泡影。最狠的是,劝和的张昭,不仅被否了,还被后世盖上“卖国求荣”的糊涂标签。但这事真的有那么简单吗?其实冲突比你想的翻了一番,有些内幕,到今天都被拿来争论。

当年东汉末年烂到什么程度?各地军阀像打麻将,谁家桌子大谁当掌柜。曹操此刻手里已经握住北方命脉,官渡干翻袁绍后一路扫平窝里反,捧着“天子”大旗过五关斩六将,走到哪都名正言顺。刘备是浪子出身,背着皇叔身份,本事有、后台没,处处保命存活。孙权本想安稳收租,但实力和野心并存,新仇旧恨全押在下一盘棋上。

曹操看见荆州主刘表一去世,立刻动手推倒多米诺骨牌,刘琮毫无悬念投降。江陵、襄阳一路顺利,益州刘璋还自觉给曹操送钱送粮。此时全中国,能倒腾出力量和曹操“掰手腕”的,就剩下南边这俩:一边是刘备“背水一战”,另一边是孙权“小马拉大车”。

大家可能觉得主和就是软蛋,其实在当时,多数东吴文臣都觉得天下已决,何必白白折腾百姓。像张昭,北方高知,典型的老好人,他看着曹操拿着汉室旗号那是合法牌照,抬头一看兵力辗压、地势难守,他真心劝孙权:“咱们投降保命,百姓就能安乐点,不香吗?”普通人听说要打仗,大多头一个反应都是怕兵祸殃民,毕竟乱世再多英雄,受苦还是老百姓。偏偏猛将周瑜、智慧鲁肃,还有孙权少年意气――都不想被人压一头。所以两派争起来,谁对谁错还真说不清。

历史没有假如,赤壁之战是祸还是福?!

张昭劝降那一套,跟给孙权泼了盆冷水似的,气氛一度压抑得像下雨天。是不是听老人言就能避开灾难?不少吴国老臣,包括苏肃、顾雍等都在主和名单里,东吴朝堂上投降派一度有优势。表面上,随着孙权握剑“拍桌子”,宣布和曹操硬刚,主和派败下阵来,可张昭、吕范这些老臣并没被丢弃,反倒还被重用。

曹操那边也不全是顺利。虽说派头做足,写封信过来就让全吴风声鹤唳,但底下小算盘一堆――兵马声势浩大,水军却是北方新手上路,水土不服、天热生病的成千上万。最要命的是,自己阵营其实也怕耗战:打赢固然好,拖长了粮草断绝,北方基地也会不稳。

这时看似战火未起,孙权、曹操两边都在打心理战。孙权一边试探朝臣底线,一边还不忘分发官职安抚人心,外松内紧。张昭没被革职,心里却始终有根刺,觉得“我说的是实话啊,为啥不听呢?”更要命的是,曹操的劝降信,每隔几天就拿出来念念,生怕大家忘了他的大军正在江边练兵。一场大战就像高压锅里的水,快要爆出来还没有响声。

正当大家以为故事会如主和派的如意算盘,世界和平地结束,意外转折突然杀到。诸葛亮蹦出来亲自拜访孙权,用一招激将法让局势瞬间变脸。诸葛亮怎么说的?他简直像个嘴炮高手,上来就是句:“您要么降,要么一块儿干,不要婆婆妈妈!”孙权被点燃了斗志,下定决心打破之前的犹豫。随后,周瑜、鲁肃等人把主和派“架空”,江东的战斗引擎彻底点火。

巧的是,曹操以为一封信还能让孙权跪地认错,却忽略了江东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就在此时,连续的天灾和瘟疫让曹操的水军病倒一片,天上又偏偏刮起东南风,可遇不可求的地利,结果变成孙刘联军的天然队友。黄盖的诈降再加火攻一出,八十万大军像一锅热油浇上一桶水,瞬间炸开,曹操惨败北撤。

这些意外转折扎堆出现,前面所有的“稳妥”和“和且”为贵,瞬间化为泡影。主和派此刻成为“千古罪人”,主战派从“鲁莽少年”直接变成民族英雄。历史每每到最激烈处,总要放几颗“炸弹”――你前一刻还以为要结束,其实刚好是新的开场。

一场赤壁打完,表面上天下暂得安宁。但实际上,暗流卧虎潜龙。曹操退守北方,但勒紧裤腰带重整旗鼓,三国混战才刚拉开大幕。孙权、刘备虽联手赢了,可矛盾一点没少,分赃不均,后面还会闹不休。至此,江东内外看似恢复平静,实际上各怀鬼胎,谁也没闲着:张昭郁郁不得志,老臣觉得怀才不遇;年轻主战派则开始拉帮结派,为将来抢地盘埋下了地雷。

紧接着,孙权称帝、刘备入蜀、曹操父子数次南征,都像超长连续剧里的转场镜头。从曹操到孙权,每个人心里的算盘各打各的。主和派哪怕输了,还没完全服气,总觉得“要是按我的方案,哪来那么多后来的骨肉相残”。主战派虽说赢了一仗,接下来几十年要面对分裂和内耗,真正的天下安定却遥遥无期。

三国聊着聊着,原本的统一变成了“各有算盘”,老百姓看天吃饭,只盼有个清净的年月。谁也没想到,看似英雄谱的背后,留着一堆统一未遂、合作流产的“历史遗憾”。

咱大伙儿都喜欢看三国演义,谁主沉浮全靠一口气。但仔细想,真要是听了那批“识大体、顾大局”的老臣建议,让曹操顺顺利利南下,百姓少流血,天下大一统,是不是大家都过上太平盛世了?多美好呀!不过别高兴太早,一旦一统,孙权、刘备这些人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了,咱们现在哪来那么多英雄故事看。用现在的话说,主和派就是“只求岁月静好”的稳定派,哪里有那些“造反起义”的激情戏码?主战派分分钟就被写成了不安分、唯恐天下不乱的闹事分子。回头想想,要是张昭们真的实现了大一统,也许历史课本一薄三分之一,演义拍不出八十集,大家也少了不少段子和段誉。

其实,谁都说不清到底和平好还是乱中取胜更好,毕竟,站在今天的立场,一边为赤壁之战齐声叫好,一边又叹息那些“本可以合家欢乐”的失之交臂。殊不知,历史永远没有如果,谁能料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张昭的遗憾,成了后人说不完的素材,主战派的得意,也未必能笑到最后。到底谁才真为百姓负责?恐怕没人能真给个准数。

说到这,各位怎么看?要是你穿越回汉末,是支持张昭主和,还是力挺孙权死磕曹操?你觉得和平统一就是百姓福气,还是英雄崛起才有后世好戏?历史是该变成一潭死水,还是让那些“捣乱”的年轻人掀起点波澜?总有人说“稳定压倒一切”,可没有波澜哪来的英雄?到底主和是软弱,还是远见?主战派真就那么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