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 来源 | 医馆界


导读  

本文主角杨梦霞医生,是万千医学生中走出的一位普普通通的青年中医。从体制内迈向体制外,从小医馆辗转到大医馆,从遭受质疑到收获认可,从青涩稚嫩变得成熟稳重,她的经历既体现了青年中医成长过程中的共性,又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特点。

她的成长经历,既向我们述说着青年中医成长路上的艰辛与迷茫,也向大众展示青年中医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信念与执着追求。

近期,通过访谈与整理,医馆君为大家呈现这位90后青年中医在中医道路上不断探索、坚守初心的奋斗历程。



 犹豫再三,离开体制内  

2008年高考结束后,文科出身的杨梦霞做出了学医的决定。当时,文科读医只能在针推、中医、中西医结合三个专业中选择。由于她比较喜欢阅读文言文,便选择了中医专业。2013年,从海南医学院本科毕业后,她深知自己尚未具备独立坐诊的能力,于是决定继续深造,考取了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

杨梦霞研究生毕业时

研究生毕业时,杨梦霞目标清晰而纯粹,进入公立医院中医科坐诊,对医院规模和等级并无苛求。然而,身为医生的舅舅却建议她优先选择大医院,从病房工作起步,将坐诊中医门诊的规划推迟到更成熟的阶段。舅舅认为青年中医普遍需要经历漫长的积累期,但杨梦霞并不认可这一观点,“我只想做我感兴趣的事,越早开始越好。”

“毕业之后,我在杭州安了家,”然而,现实选择十分有限,研究生毕业在杭州可选择的岗位并不多。“我面试了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是杭州余杭区的有编制岗位,另一个是滨江的无编制岗位。”考虑到通勤便利,她最终选择了离家较近的后者,并按照规定进行了3年的规培。“我的物欲很低,只要工资不要太低,能安心工作和成长就行,”杨梦霞回忆道。

但现实和理想往往存在差异,在社区医院,除了中医门诊,其他繁杂琐碎的工作也不少,人际关系复杂。虽然这些工作尚能承受,但是难以积累的门诊量容易让人有挫败感,看不到希望。期间,她也曾尝试争取院内机会,主任提议她下站点发展中医针灸,她向院长提交了计划书,但由于各种因素最终仍未能获批。

“树挪死,人挪活。”面对职业瓶颈,杨梦霞陷入沉思。“从2019年规培结束到2021年,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两年,平时除了中医门诊,其他的工作也不少,”她渐渐地意识到,这与自己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驰。工作中的不开心、复杂的人际关系、节假日需排队轮流休息的制度,让她感到既缺少自由,也难以获得荣誉感和成就感,物质待遇也并不尽人意。

她开始幻想,医院外的中医世界是什么样的?离开医院后,患者对她的信任度会下降吗?外面的医馆有发展前途吗?自己的实力和运气又是否足够?“人在强烈渴望辞职的时候,其实往往会犹豫不决。毕竟社区医院再小,也是公立医院,患者群体相对稳定。”杨梦霞坦言。

2021年,在反复权衡中,带着对中医行业的探索渴望,杨梦霞与在中医馆工作的同学进行交流。她发现同学们成长迅速,这更加坚定了她辞职的信心。家人的支持也成为关键助力,父亲务实的建议、丈夫的理解鼓励,最终促使她做出了辞职决定。

临走前,同事还对她说:“要是在外面混不下去,就回来。”但她心意已决,决心出去闯一闯,绝不走回头路。

 纯粹的中医目标与现实产生冲突 

2021年,在准备从社区医院辞职前,为了维护原来的患者,杨梦霞在医院附近找了一家中医馆做了多点备案。因为下家还没确定,她需要有个地方能让患者继续找到她,这些患者虽数量不多,但也是她两年来积累的“成果”。毕竟对于年轻的中医来说,更换执业地点可能会让之前的积累瞬间化为乌有,一切又得重新开始,频繁更换执业地点更不利于自身成长。

“我找下家的第一步是在boss上发布简历,当时主动跟我打招呼的人很多,而且开出的薪资都颇为丰厚,”这让她不禁感叹外面的医生待遇似乎很不错。

经过一番筛选,她相中一家门面大、诊室多,还开展亲子活动,引流渠道丰富的医馆。“我记得那是第一天门诊,有个患者进诊室说开个针灸单子,我问她哪里不舒服。她犹豫了一下说,胳膊痛。我准备给她施针时,她站起来说,下次再扎针吧,就离开了。”这个奇怪的患者,让她决定立马终止在这个医馆的工作。

不过,杨梦霞坚信好事多磨,从这一次经历中她还总结出经验,“去医馆工作之前一定要了解医馆的实际工作内容”,接着,她开始继续寻找新的工作岗位。后面她找到一家位于体检中心里的中医馆,在这里体检的人可以咨询中医,便于挖掘合适的病人群体。她在这家医馆坐诊了一个多月,秉持“医不叩门”的原则,以咨询为主,不强行给患者开药。但结果并不理想,一个多月里只开了一张处方,接诊了一个针灸患者。这家医馆的老板也是医生,主打针灸推拿,实行会员制,患者充会员可享受免费推拿针灸治疗,高级会员还能参与店里分红。“当时,老板还询问我是否考虑参股,但我工资都还没有,就可以当股东了吗?”她婉拒了参股邀请,第二次求职也以失败告终。

之后,杨梦霞又辗转了两个小医馆,但结果都并不理想。

后来,她来到了杭州一家有名的大医馆,这里门庭若市,墙上挂满了名医的照片。让她意外的是,在这里遇到了同门师妹,“师妹看到我时没有惊喜,只有愁苦,这让我隐隐觉得医馆的工作环境或许有着别样的挑战。”

进入医馆后,她发现医馆内部布局蜿蜒曲折,有些诊室位置不注意的话,会误以为是工具间,这样的布局使得自然流量的患者很难找到医生,医生的患者来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挂号室。而且方便门诊直接在大厅支了个桌子,连个单独的诊室都没有。在她表明自己有独立坐诊的经验和能力后,医馆还是建议她先当医助和坐方便门诊。

给她分配的专家是一位老中医,第一天当医助时,她需要在专家快到门口时去大门口候着,帮专家拎包,到诊室后拿出白大褂、口罩并给专家倒茶,然后坐在专家对面快速敲病历、录处方。跟诊的老师门诊量不多,半天大概三五个患者。她记得第二次跟诊,老师夸她病历写得好。她心想,我规培在病房写了三年病历呢。

方便门诊的工作内容就是给持方购药的患者开处方,没有技术含量。工作一段时间后,杨梦霞发现医馆招了太多医助,除了方便门诊排班、跟诊和义诊外,她经常出现上班却没有工作安排的情况,只能去医馆找个空房间看书。后来她向馆长要求独立出诊,除了跟诊和方便门诊外,馆长给她在针灸诊室安排了两个班次,并在大厅支起了她的简介海报。馆长还表示为了支持新来的医生,给新医生挂一个号,就奖励挂号人员50块,这种激励方式让她感到困惑。

门诊开始后,杨梦霞开始考虑病人来源。一方面继续负责方便门诊,大厅人来人往时会有人咨询,这部分人可能成为患者;另一方面,原来医院的老患者大部分是本地老年人,跨区找她可能有难度,先安排去她多点备案的医馆,年轻人则引导来这家医馆;此外,尽管馆长对挂号室有奖励措施,但效果尚未可知。

“在方便门诊和独立门诊开展的2到3周里,我只接诊了3个患者,其中方便门诊发展的针灸患者1个,原医院老患者1个,现医馆挂号来的1个。”并且,该患者表示不是挂号处推荐的,是看到她的简介自己来挂号的。她意识到,虽说年轻医生坐冷板凳是常事,但医馆给年轻医生的流量基本为零,于是她开始考虑换个地方,最好能在原来医院周边,这样还能留住原来的患者。



 几经辗转,终于找到理想医馆 

据她了解,该片区有两家相对不错的医馆,一家开业多年,有全国名中医坐镇,患者群体稳定;另一家开业稍晚,是杭州知名连锁中医馆的分馆。杨梦霞决定实地考察这两家医馆。

离开体制内,我在大医馆做小医生

“我有位毕业后就在第一家医馆当医生的同学,我立即联系他后,却得知他已离职并前往了另一家医馆”。不过同学告知她,这家医馆正考虑招聘全职医生,培养自己的医疗团队,还主动为她做了推荐。杨梦霞添加负责人微信后,约定到医馆参观。现场,排队患者众多,负责人建议她先从针灸业务做起,不必全职,以多点医生身份工作,时间相对自由。杨梦霞想着多做比较,便决定再去看看另一家医馆。

巧合的是,第二天她就在网上看到了另一家医馆的招聘信息,投递简历后,很快获得面试机会。面试她的是馆长,馆长先是进行自我介绍,原来他与杨梦霞毕业于同一所大学,目前管理着两家分馆。馆长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以及转行做医馆的缘由,言谈间尽显对中医的理想与情怀,同为中医专业出身,让她暗自期待这家医馆能否给她带来惊喜和成长。

在给同学们上中医选修课

杨梦霞也向馆长分享了自己半年来的求职经历,倾诉着自己面临的困境。当时,她对馆长说:“我想找一家规范稳健经营并且有发展前景的医馆,找到合适的,我会安心下来慢慢积累,频繁跳槽对我的发展无益。”交谈中,因提及共同认识的医生,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中医专业,二人还围绕病案等内容展开了讨论。馆长坚定地表示,尽管很多人唱衰中医,但随着他对行业了解的深入,确信中医不会消亡,还列举了一些高手医生的故事。

“谈到薪资时,我提出想要固定薪资,以保障我过渡阶段的稳定。馆长询问我上家工资情况,我如实相告,我还说,从医院离职后的前五年,我更看重经验积累,而非赚钱。哪怕每天只新增一个患者,我也愿意从零开始打拼。要是五年后还没做出成绩,那就说明我不适合干这行。”馆长在她所说的薪资基础上适当提高,她对此颇为满意,双方就此达成一致。最后,杨梦霞再次确认医馆的规范性,馆长笑着回应:“保证正规!”还调侃怕她不够规范。

成功回到原医院附近的中医馆工作后,杨梦霞在朋友圈发布消息,“终于找到合适的医馆了!”

 回到“根据地”,开启新的工作 

重回熟悉区域工作,她惊喜地发现新医馆离家极近,通勤仅需十分钟。医馆布局简洁明了,大厅宽敞,左侧为国药馆,右侧是方便门诊与中药房,一、二楼诊室排列整齐,医生简介一目了然,相比上一家复杂的布局,这里让人倍感舒心。

“我的工作内容丰富多样,包括3天门诊、2天方便门诊,还有不固定时间的义诊、馆内亲子活动及外出讲课,实行双休制,每天工作八小时,义诊结束早就能提前下班。”有了之前的经历,她对大厅设方便门诊的模式已习以为常。刚入职时,方便门诊就设在医馆大门口,背后就是中药房,患者买药询问极为便捷。

回到“根据地”,杨梦霞积极唤醒老患者资源,在朋友圈发布工作视频、地点及门诊时间。一周后,老患者因身体不适找到了她,“当时,这位老患者微信联系我,说她小肚子痛尿频,不想吃中药,想做针灸,于是,我给她扎了关元、中极、三阴交、阴陵泉,持续捻针,患者说针感传到腹部,留针半小时,再起针,翻过来扎膀胱俞。”经针灸治疗后,第二天杨梦霞回访,患者表示,症状已经消除。出乎意料的是,几天之后她还带来她的母亲就诊,还让杨梦霞意识到朋友圈宣传的重要性,此后发布频率也显著增加,以达到激活朋友圈患者群体的效果。

杨梦霞在老年大学讲课

新医馆中药房中药品种齐全,可现场取药,吸引不少自备处方或零散买药的患者。这里各部门全力配合医生工作,人际关系简单,医生无需处理复杂事务,节假日也能自由安排休息。

入职不久,杨梦霞就迎来三伏贴高峰期,最多时一下午为50人贴敷,“那两个月真是非常忙。主要是贴三伏贴,专门找我看诊的人还是很少的。”经历了在公立医馆的生活,在其他医馆的无所事事,来到这里,她突然有点不太习惯,但她头一次感觉到这里的环境对新医生很友好。

忙碌的两个月过后,又回归了往常的平淡,她的冷板凳又开始了。但此时,每周2天的方便门诊也给她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方便门诊设在人来人往的大厅里,我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众人目光下。看着其他医生在独立诊室里看诊,心里难免有落差。”并且,来配药的人常常把她当成开单员,“美女”“护士”“喂”各种称呼层出不穷。有人把她当导医,发票怎么打、缴费怎么走、卫生间在哪,甚至异地就医备案都来问;有人直接把袋子往我脚边一放,让她帮忙看东西;还有人站在她身后紧盯操作,一边催“买个药怎么这么麻烦”,一边反复叮嘱“仔细点,别打错药”。偶尔遇到认出她是医生的,也是大大咧咧一屁股坐下,伸手就说:“会把脉吧?来给我把个脉!”

“一开始,我还心高气傲,觉得很多患者并不那么尊重医生,”但通过调整心态,耐心与患者沟通,她逐渐从配药患者中挖掘需求,也陆续将多位患者发展成了长期客源。

交流中,杨梦霞向医馆君分享了一个她在方便门诊的故事,“当时我遇到一个老太太来买栀子,我问她用途,她说孙子眼睑长疙瘩半年多,用了很多西药都没好。我告诉她,栀子在急性期可能有效,这都过了半年,效果恐怕不好。老太太当即说下次带孩子来找我。放学后,她就把孩子带来了。我一看,孩子左右眼睑各有一个小红豆样的疙瘩,应该是睑板腺囊肿。他一伸手,我心里一紧,三岁的小男孩,双手掌满是水泡、皲裂,指甲还因真菌感染变形了。我赶忙让老人带孩子去皮肤科看看。针对眼睑的疙瘩,我给他耳尖放血三次,后来他们因急事回老家就没再来。

过了几个月,孩子妈妈来打病历,我认出名字就询问情况。她说孩子眼睑的疙瘩回去后逐渐消了,没再用其他方法。我又问孩子的手,得知也好多了,还在涂药膏。

三年多后的一天,有个老人来买药,喊着’奇奇,过来喊杨医生’。奇奇是那孩子小名,我一看,孩子都长这么高了。我跟他打了招呼,那天门诊忙,开了药单,他们就离开了。”

此外,她认为方便门诊还是绝佳的学习场所。比如可以在工作间隙看书学习,研究其他医生的处方,借鉴用药经验,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长时间的方便门诊工作,也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和心态,让我在正式门诊中能更从容地应对患者。”



 突破义诊困境 

在中医馆工作,义诊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与公立医院自带患者流量不同,中医馆需主动拓展服务,走进社区开展免费诊疗,为居民开方或提供健康指导。在杭州,社区便民活动丰富多样,剪发、磨刀、反诈宣传、商品售卖等摊位林立,医生的义诊摊位就置身其中。不少居民将义诊视为医馆“拉生意”的手段,甚至有人带着考验心态,一坐下就伸手要求:“你不是中医吗,把脉看看我有哪里不舒服?”杨梦霞有同事曾因拒绝为无症状居民看诊,还在现场引发过争执。

刚到医馆时,杨梦霞的义诊经历充满挑战。前两年,每周2-5次的义诊频率中,多数时候摊位无人问津,市场部同事不得不去路边拉人。义诊场地五花八门:集市里叫卖声嘈杂,老年活动室飘着烟味、牌桌声不断,小区门口的临时摊位,甚至有一年由于医馆和春晚合作,在春晚彩排舞台旁她都还搭了个桌子,在那义诊。

“当时,我就想,我还差个铃铛,不然就可以当街卖艺了,”杨梦霞分享道。

在社区讲课

有一次,在小区门口,保安大叔因咳嗽求助,经她开方治愈后,也成为了长期患者;还有次义诊时,她摆摊摆到了在旁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的师兄地盘上,于是还去找师兄聊聊天,师兄还送了她一袋水果。

起初,义诊的冷清让杨梦霞倍感尴尬。其他摊位靠赠品吸引人流,中医义诊却常被误认为“送礼品”,得知无赠品后居民便匆匆离开。“当时,别的摊位前热热闹闹,我这边冷冷清清,时不时有居民凑过来问:你这里是送什么东西的?我们说:这里不送,我们中医义诊。他们就走了。”因为反诈宣传、银泰扫会员、消防宣传、口腔医院很多摊位都会送居民东西,比如脸盆,纸巾,养生锤子,牙线,牙膏……

为吸引人气,团队只能通过免费量血压引流,但多数人仅闲聊几句,很少现场开方。多数情况是面对语言不通,听不懂中医术语,甚至来“考”医生的居民。

这样的状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后,她开始反思如何让义诊更有价值,“有时我也在想,沟通障碍,不信任,外加可能是来消遣你的人,坐在我对面我就非得给他义诊吗?可是我又有点不服输,这个时候退缩就承认了我是一个小年轻没水平的中医。”于是,她思虑再三后,决定从提升脉诊能力和调整心态入手。

她系统学习谢相智老师的应象脉法,结合望诊、舌诊和目诊,逐渐能从脉象、舌象中捕捉病症线索。一次在长河老街,她通过把脉说出了居民睡眠问题,随后,分享了几个穴位给患者,“教穴位的时候很多人围过来看,然后他们就自动在后面排队了。那是第一次义诊突然有了人气,排队到我们义诊结束说不看了来不及看了。”

义诊时

尽管现场开了处方,居民多因报销便利选择去社区医院配药,承诺复诊的人也寥寥无几,但她调整期待,专注当下帮助有需求的居民。遇到患者犹豫用药,她及时推荐中成药或穴位按压法;当然,也收获过暖心反馈,“有个人长期手脚冰凉,我告诉她用麦冬加黄芪泡水。一年后义诊我又遇到她,她说她每天坚持这样泡水当茶喝近一年,现在手脚都暖了,身体也更好了;还有一个便秘的人,我叫她每天晨起揉腹,按压商阳穴,2个月后她反馈排便已经正常了。”

杨梦霞意识到,义诊的核心在于宣传医馆与医生个人。不必苛求现场转化患者,只要凭借专业和耐心,让居民认可医生、记住医馆位置,便是成功。

 穿越迷雾,找到自己的定位 

如今,距离2021年杨梦霞入职这家医馆,再过两个月就将迎来第四个年头。目前,她的工作状态轻松纯粹,只需专注于看病诊疗,无需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没有其他后顾之忧。每周工作五天,除门诊坐诊、外出义诊、开展健康讲座外,还能在门诊空闲时段静下心来学习。“现在门诊量虽不算特别多,但一直在稳步增长,周日是最忙的时候,一天能接诊三四十位患者。”杨梦霞谈及工作近况时分享道。

在日复一日的诊疗过程中,杨梦霞收获了大量正向反馈,这些认可与信任让她成就感满满。摆脱了曾经的压力与焦虑,她终于找到了一条契合自身的中医职业发展之路。如今的她心态从容淡定,坚信中医之路虽漫长,但凭借不懈努力定能越走越顺。她感慨道:“医术是立身之本,唯有持续学习、精进医术,才能从容应对临床中的各种复杂病症;同时,在与患者的相处中,更要多些耐心与理解,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用同理心架起医患之间的信任桥梁。”

回忆当初,她表示,“谁的青春不迷茫,但迷茫不是终点,而是成长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