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王大夫,上周我了解了炎症性肠病治疗中应用最早的药物——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今天您再谈谈糖皮质激素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作用及地位吧。

王大夫:临床医生对糖皮质激素是即爱又惧。糖皮质激素价格低廉、起效迅速,只要用的恰当,可以力挽狂澜,危急时刻帮助患者渡过难关,挽救患者的生命;而不恰当的使用可以出现很多副作用,甚至导致患者残疾或不可收拾的治疗局面发生。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种非特异性抗炎药物,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和炎症的各个阶段都有很明显的非特异性抑制作用,其实质就是通过关闭整个免疫系统,来达到控制炎症反应的目的。在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的初始有效率很高,达到了近90%,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同时不恰当的使用也会带来巨大的副作用,甚至导致激素依赖炎症性肠病的发生。所以,对炎症性肠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要慎之又慎,同时制定好明确的“撤药策略”,保证患者的安全。炎症性肠病患者加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尽可能选择最低的剂量和最短的疗程,以减少相关副作用的发生,并牢记糖皮质激素不是炎症性肠病的长期治疗手段。糖皮质激素在炎症性肠病中多用于中至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急性重度暴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和中至重度克罗恩病的诱导缓解治疗,不用于维持缓解治疗。糖皮质激素有短效、中效、长效的不同,治疗炎症性肠病多选用中效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等,给药方式有静脉给药、口服给药和经肛灌肠给药三种方式。由于糖皮质激素多用于中至重度的炎症性肠病,而这类患者往往需要住院诱导缓解治疗,所以一开始多采用静脉给药,在疾病得到控制后在过渡到口服给药,后逐步小心缓慢的减量,直至停药,谨慎避免患者发生“激素撤药综合征”(糖皮质激素减量过快的患者会出现撤药综合征,表现为头昏、头痛、虚弱、关节痛,有时甚至出现昏厥、意识丧失),具体的减量方案取决于医师对患者病情的整体判断。激素灌肠的副作用比静脉及口服给药的副作用要小,临床用于重度溃疡性结肠炎,但局部糖皮质激素的全身吸收率仍可高达45%~75%,因此,局部糖皮质激素也不适宜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应用的相对禁忌症有骨质疏松症、感染、控制不佳的糖尿病及激素导致的显著精神异常(如精神错乱或自杀想法)等。糖皮质激素相关副作用几乎可以影响到所有的器官和系统,大多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个体敏感性也有很大的差异。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可分为短期副作用和长期副作用。短期副作用一般在使用6周内出现,包括食欲旺盛、体重增加、痤疮、脱发、感染风险增加、血糖升高、股骨头坏死、放大的情绪波动、焦虑、失眠等;使用超过6周会出现皮肤菲薄易损伤、骨质疏松症、糖尿病、高血压、青光眼、白内障等长期副作用,但由于每个人对激素的敏感性不同,“长期”的定义也并不完全确定,但如果使用超过4个月,这个时长已足够观察到相应的长期副作用。所以,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骨密度及眼科检查,筛查青光眼、白内障。糖皮质激素的这些副作用有些是可逆的,停药后会逐渐消失,如食欲旺盛、体重增加、痤疮、脱发、感染风险增加、放大的情绪波动、焦虑、失眠等;有些可通过适当的补剂来预防,如骨质疏松症可通过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进行预防;而有些则是不可逆的,甚至导致残疾发生,如股骨头坏死,往往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来恢复关节功能。随着生物制剂及小分子化合物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推广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需求及副作用均大为降低,但生物制剂及小分子化合物临床疗效仍存在天花板效应,当下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还未达到脱离糖皮质激素的地步。目前糖皮质激素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治疗现状是:虽然不能依赖糖皮质激素,但也不能脱离糖皮质激素,脱离糖皮质激素的炎症性肠病治疗目前是不现实的。所以,目前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态度是既不脱离、也不依赖,作用地位是诱导缓解治疗,不用于维持缓解治疗。总之,糖皮质激素价格低廉、起效迅速,是中至重度炎症性肠病诱导缓解的有效治疗药物之一,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虽然不能依赖糖皮质激素,但没有糖皮质激素的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也是不现实的,在排除糖皮质激素禁忌症,严格把控适应症,制定明确的“撤药方案”后,糖皮质激素可用于中至重度炎症性肠病的诱导缓解治疗,疾病诱导缓解后不能将糖皮质激素用于维持缓解治疗,应逐渐减量至停药,同时防治“撤药综合症”,警惕各种感染发生可能,定期随访监测药物相关副作用并及时处理,合理恰当的辅助某些补充剂,炎症性肠病患者还是会受益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
医学人文、健康箴言
信步漫游,四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