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省级教学论文评审每两年举办一次,与教学活动、教学课题评审并列省级三大评审。撰写教学论文能督促我们不断审察、反思自己的教学,帮助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是专业发展不能偏废的重要路径。

2024年下半年,浙江省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评审评出一、二、三等奖共100篇。借此机会向这些善于思考、勤于表达的老师们表示祝贺!向他们学习!

从本期开始,公众号将从获奖论文中选取13篇优秀作品进行推介。这一期,我们推荐的是劳晓波老师的论文《媒介即隐喻:统编教材中新闻类作品的时代表达》。

教师简介

劳晓波,余姚市梦麟中学语文教师,宁波市“四有”好老师,宁波市教坛新秀。曾获“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浙江省论文评比一等奖、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二等奖、宁波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论文内容

媒介即隐喻:统编教材中新闻类作品的时代表达

摘要:媒介即隐喻,不同的新闻作品以独特的视角与立场言说真相。新闻作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文体之一,是落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主要载体。统编教材中新闻类作品的选编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本文以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与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新闻作品为例,尝试解开隐喻的密码,厘清事实与观点的关系,聚焦不同新闻作品表达时代的功能,实现新闻类大单元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新闻作品;隐喻;时代表达;大单元整合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媒介即隐喻”,意指媒介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新闻作品都有其特定的表达立场,就连客观公正的“零度写作”也潜藏着写作者的情感倾向。只有拨开记述的迷雾,理清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明确作品的立场与态度,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切准方向,领会新闻类作品表达时代的功能。

但是,目前统编教材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不重视这类文体的现象。学生对于实用类文本的学习兴趣不足,阅读经验有限,实践能力欠缺。提升这一类文体的教学效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体式之共性:时代的缩影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与选择性必修上册共选入新闻类作品七篇,包含人物通讯、新闻评论、消息特写等经典体裁。其中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回应“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选入三则人物通讯与一则新闻评论。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任务群落实“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选入一则消息与两则通讯。两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分别为“劳动光荣”与“伟大复兴”。

从必修到选择性必修,单元学习的专题性与选择性越来越大,单元任务也从“学习”变为“研习”,但不变的是这七则新闻作品无一不是时代的缩影与反映。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涌现出的杰出劳动者,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和新时代抗疫阶段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见证着时代的更迭与社会的飞跃。人物是时代的精灵,事件是时代的眼睛,评论是时代的声音。每一则新闻作品都尝试以不同的视角揭开时代真相,回答社会追问,抒发家国情怀。

新闻选择用事实本身去言说,以真实性和准确性著称的新闻作品往往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与事件来隐喻价值导向。选取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养杂交稻,进一步选育超级稻的事件,是为了突出抵抗饥饿的时代命题;选取钟扬献身于种子事业、普及科学知识、悉心培养学生的故事,是为了发扬探索边界的时代精神。写焦裕禄的坚韧与无私是与苦难贫瘠的时代底色相互映衬的,写香港的告别与回归是在历史与现今的鲜明对照下所生成的。一字见褒贬,方寸见春秋。抓住新闻作品对时代的隐喻,才算牢牢握紧了新闻教学的缰绳。

二、隐喻之表达:关切的视角

抓住新闻作品对时代的隐喻,实则是探究“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的多种表达可能。即同样是对现实世界的定义与展示,不同作品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与呈现方式。消息报道以凸显事件为主,人物通讯以刻画人物见长,新闻评论以议论分析取胜。但三者背后总隐蔽着一双洞察的眼睛与一种凝望的姿态。

(一)典型事件中的立场

同写香港回归,《别了,“不列颠尼亚”》并没有平铺直叙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整个进程,而是站在中方视角见证英方历史性的撤离。课文通过四个现实场景回溯历史时刻:港督府小史、英国驻军香港、英国殖民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英国占领香港的起止小史。立体时空的展开将现实时刻与历史回忆紧密交织。随着米字旗的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呼之欲出的民族自豪感跃然纸上。由此可见,作者对香港回归这一典型事件,甚至说这一典型时刻的记载有其坚定的叙述立场与独特的叙述选择。

人物通讯中的事件叙述也是如此。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例,作品选取了袁隆平“立志战胜饥饿,发现天然杂交稻的第一代(1961年)”“挑战世界性难题,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1964年)”“捍卫农民福祉,以高产优质的事实回应贬斥(1992年)”“规划并培育超级水稻,引领杂交水稻走向世界(1986-1998年)”这四个主要事件呈现袁隆平的一生。时间轴上的袁隆平永远与水稻密不可分,他一生都在为杂交水稻事业倾情付出。可以说他的生命史就是科研史,就是他让天下人远离饥饿的全部贡献。作者写出了泥腿子专家对稻田的情意,也流露出自身对这位泥腿子专家的敬意。所以说,叙述即事件选择,选择即立场身份。

(二)生动细节中的意味

穆青指出:“细节是通讯的生命。一个好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钟扬背包里的一张又一张小纸条……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节处见精神。新闻作品中的细节不同于文学作品,它的真实感与再现性,使得冰冷的纸页有了形象的点缀与情感的温度。新闻作品中那些富有意味的细节,值得我们细细推敲、深入品味。

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例,“米字旗”的降落、“紫荆花图案”的升起,构成了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一画面细节为整个消息特写铺设了宏阔的背景,奠定了庄严的氛围。“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结尾意味深长,语意重点落在“去”字上。作者对待历史时间,纵使渲染其跨度与长度,但强调点却落在“终结”的意义上。“去”意味着离去、消失、终结、降落,意味着香港终于告别了15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从此而后,永远不会有另一面国旗在香港上空飘荡。消息内容言简意赅,其中的细节描写更是寥寥数笔,但在这简短而有力的细节中,我们体悟到作者的由衷欣喜与民族自豪。

正如袁隆平在春节第二天,挽起裤腿走下稻田,随意地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接受采访——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寻找雄性不育株的身影将永远烙印在我们的心间。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民,只是不平凡在他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喜看稻菽千重浪”就是对袁隆平最适切的评价与最真挚的祝愿,所有热爱与赞美都将在生活化的细节中展露无遗。

(三)即事评论中的态度

若说前两者是含蓄的时代表达,那么新闻评论的观点阐发则来得更为显豁。新闻评论是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与紧迫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具有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文体。有的放矢、直面现实是这类作品的最大特点,因此我们要在事实与观点的关系中去把握时代的脉搏。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发表于2016年4月30日《报日人民》,回应了总理克强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文中第三节用三个“不是”(不是雕虫小技、不是“拜手工教”、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批判了当今社会上对工匠精神的偏见误解,并以两个“而是”(而是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而是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立论,为时代纠偏。第四节中以排比、假设推理和反问的方式,强调一流的心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社会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提出了切中肯綮的意见和建议。全文评论的角度独特,匠心独运。他没有选取“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践行工匠精神的维度”等寻常的评论角度,而是针对社会现状,选取了“时代品质需要工匠精神”这一命题,这是一个关于企业活力、社会风气,乃至国家命运的重要话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果说消息与通讯重在显示与讲述时代的景象,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深入时代肌理的洞察与批判。我们需要这种有力的隐喻,也期待这种观照的力量能够力透纸背、振聋发聩。

三、单元之贯通:实践的现场

一部新闻作品就是一个时光“刻录机”,记录着时代的精彩,刻录着奋进的足音,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在大单元、任务群教学视域下,我们不妨将新闻单元进行序列化贯通,围绕其独特的时代表达,进行以“一篇”带“一类”的阅读思维建构。依据教材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两个任务群,挑选其中的典型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分别进行单篇带单元的教学尝试。

劳晓波|媒介即隐喻:统编教材中新闻类作品的时代表达

(一)用事例塑造典型,于细节彰显精神:人物通讯的时代表达

本课通过《喜看稻菽千重浪》单篇精读,立足于人物通讯“聚焦典型、刻画细节、彰显精神”的特点,以一联三,贯通“人物通讯的时代表达”这一单元目标。

首先创设情境:《功勋》是由郑晓龙担任总导演,由王雷、雷佳音、郭涛等主演的重大现实题材剧。该剧分为《无名英雄于敏》《屠呦呦的礼物》《袁隆平的梦》等八个单元,讲述八位功勋人物故事。假如你是《功勋》袁隆平单元的导演,你会如何进行拍摄呢?

随后通过“选取拍摄内容”“定格拍摄画面”“添加画外之音”“设计拍摄脚本”等四个情境活动分别落实典型事件的梳理、生动细节的品味、人物精神的评价、从单篇到单元的贯通四个层进型目标。随着拍摄的整体架构愈来愈清晰,拍摄内容与定格画面愈来愈凸显,学生对袁隆平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与专注田畴的奉献情怀愈来愈触动,添加的画外音也愈来愈贴近人物、感人心扉。详见下表:

坚持“因体而教”的理念,抓住人物通讯的特点提挈《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课文,使学生明晰该类文体“于典型事件和生动细节中彰显精神品质”的必备知识。通过情境任务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填写拍摄脚本的过程也是走进人物、贴近时代的过程。拍摄脚本这一学习任务紧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关键能力,且学习成果可显,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媒介素养。

(二)用时间讲述历史,让真实激发力量:革命文化作品的时代表达

本课通过《别了,“不列颠尼亚”》单篇精读,聚焦本单元革命文化作品的共性,贯连开幕词、回忆录、消息通讯等文体,展现其深沉的情感与理性的思考,深化其以革命理论说服人、以英雄形象打动人、以崇高精神鼓舞人的表达特质。

在任务一“初识文体,把握时效”中辨明体裁,回顾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带领学生感知消息与通讯的差别,并猜测本文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原因。在任务二“比较阅读,聚焦时刻”中引入本文与《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的比较。通过报道视角、素材选择、细节渲染、标题艺术等角度归纳两文最大的差异——二维时间与一维时间。搭建支架,顺藤摸瓜,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二维时间(历史与现实时间相交织)的魅力。比较阅读环节的具体任务展开如下表:

若无现场时间,则历史时间无从回放,无法与现实时刻相互映照,发出深沉的历史况味;若无历史时间,则现场时间只是主权交接仪式的“流程表”,既无景深也无意味。现场时间与历史时间以“闪回”的方式完成场景切换,造成电影中“叠印”的效果——也就是说,历史时间在现场。现场时间主唱“英国今离”,而历史时间主唱“英国曾来”,对比式的双重奏唤醒了读者对英国历史兴衰的直觉反应:“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只此一念,历史沧桑感与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探究二维时间魅力的具体任务展开如下表:

在任务三“发掘情感,隐喻时代”中提出“零度写作”与“媒介隐喻”的命题思辨,将二维时间的魅力探究进阶为对新闻作品“客观再现”与“发掘情感”的思辨认同。这不仅是新闻作品的二重魅力,更是本单元所有革命文化作品的艺术风格。最后通过四个仿句,打破文体的壁垒,我们才真正实现任务群的聚合与新闻类大单元的整合。仿句环节的具体任务展开如下图:

历史是有记忆的,历史的写作是有温度的。只要有对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就一定有历史与现今社会的相互映照。只要有对时代与社会的关切,就一定有无限深沉的情感抒发与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我相信,新闻作品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它以实用文体的特殊方式来“隐喻”现实,还在于让这种“隐喻”的过程,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王荣生主编.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朱钰.深度学习视域下统编版高中语文新闻类作品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23.

[5]倪文尖.新闻教什么怎么教[J].语文建设,2016,(13):9-11 21.

[6]丁芳兰.《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小细节和大精神[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36):57-58 97.

[7]苏宁峰.意味的生发 时间的隐喻——《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叙事艺术赏析[J].中学语文,2016,(07):55-57.

[8]袁耀龙.精雕细琢塑典型:分析人物通讯的材料和结构[J].语文教学通讯,2021,(Z1):22-23.

[9]喻英贤.对比阅读在新闻教学上的运用——以《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为例[J].求知导刊,2020,(14):58-59.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典范演绎了课堂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的优秀论文。

“教”主要指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学”主要指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评”主要指监控教与学的过程和效果的活动。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是课堂中细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在本文的标题中即可窥见,大标题中的“统编教材中新闻类作品的时代表达”,小标题中的“时代的缩影”和“关切的视角”就是将课程化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加以落实,因为“每一则新闻作品都尝试以不同的视角揭开时代真相,回答社会追问,抒发家国情怀”。论文第二部分“关切的视角”有三块内容,“典型事件”“记载其坚定的叙述立场与独特的叙述选择”,“生动细节”“使得冰冷的纸页有了形象的点缀与情感的温度”“即事评论”让“我们在事实与观点的关系中把握时代的脉搏”,这些都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路径支持。

课堂教学设计如何遵循“教-学-评”一致性?我们从本文的第三部分可以清楚地梳理出三点做法。

1.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应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教材资源与学情。如(1)将新闻单元进行序列化贯通,围绕其独特的时代表达,进行以“一篇”带“一类”的阅读思维建构;(2)《喜看稻菽千重浪》单篇精读,立足于人物通讯“聚焦典型、刻画细节、彰显精神”的特点,以一联三,贯通“人物通讯的时代表达”这一单元目标。

2.开发匹配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这是为教学、学习与评价建立关键载体与质量指标。这里的评价任务就是学习任务,因为这样的学习任务匹配学习目标,具有评价功能。它是附着了评价标准的学习任务,评价标准是学习目标和质量标准的具体化。评价任务的表达要明确“做什么”(学习任务)和“做到怎样”(评价标准)两个维度。如(1)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过拍摄脚本这一学习任务提高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2)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认识本单元革命文化作品的共性,辨析开幕词等各种文体。

3.安排嵌入评价任务的教学活动。评价任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是逆向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为了将评价嵌入教学活动之中。这是一种“附着评价标准的学习任务”,在教学活动中能发挥导教、导学、导评的功能。如(1)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过“选取拍摄内容”等四个情境活动,分别落实典型事件的梳理等四个层进型目标;(2)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任务一辨明体裁,回顾新闻的特点,带领学生感知消息与通讯的差别,任务二引入本文与《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的比较,通过报道视角等角度归纳两文最大的差异,任务三提出“零度写作”与“媒介隐喻”的命题思辨,将二维时间的魅力探究进阶为对新闻作品“客观再现”与“发掘情感”的思辨认同。

“教-学-评”一致性,从学生素养目标出发,不仅强调真实情境下的学会,而且鼓励学生能动地、自主地学会,围绕学生的学习历程展开,呈现了学习中心的特质。本文让“教-学-评”一致性理论生动地贯彻于课堂实践,“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是一篇难得的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可操作性的好论文。

                                                     黄宏武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