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的田野边、沟渠旁,常常生长着一种看似普通却十分神奇的植物 —— 辣蓼花。它身形纤细,在风中轻轻摇曳,开着一串串粉白色的小花,散发着独特的气息。

对于许多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来说,辣蓼花是非常熟悉的,农村人看到就会采摘回家,用来制作酒曲。一起来认识这种辣蓼草。

辣蓼花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茎直立或倾斜,表面有明显的节,就像竹子的节一样。叶子呈披针形,边缘有细小的锯齿,叶片上还有一些褐色的斑点,摸起来有微微的粗糙感。

凑近闻一闻,会嗅到一股辛辣刺鼻的气味,这也是它名字中 “辣” 字的由来。辣蓼花通常在夏季开花,花朵小巧玲珑,密集地生长在细长的花穗上,远远望去,一片粉白,为乡村的自然景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辣蓼花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无论是南方湿润的水乡,还是北方广袤的平原,都能发现它的身影。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不需要肥沃的土壤,也不需要精心的照料,在路边、荒地、河边等地方都能茁壮生长。也许正是因为它的平凡和常见,才常常被人们忽略了它的价值。

然而,在村里有经验的老人眼中,辣蓼花可是宝贝。它是制作酒曲的重要原料,而酒曲又是酿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发酵剂。

酿酒,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门传统技艺,其中用辣蓼花制作酒曲更是承载了数代人的智慧和传承。

每当辣蓼花盛开的季节,老人们就会带着竹篮,到野外采收辣蓼花。他们熟练地挑选那些生长旺盛、花朵繁茂的植株,小心翼翼地割下,装进篮子里。

辣蓼花,农村制作酒曲的重要原料,村里人看见都会采回家,认识吗

采回家的辣蓼花,首先要进行清洗。老人们将辣蓼花放在清水中,仔细地冲洗掉上面的灰尘和杂质,然后把它们摊开在干净的地方晾干。这个过程需要耐心,不能让辣蓼花沾上油污或其他不干净的东西,否则会影响酒曲的质量。

晾干后的辣蓼花变得干脆,接下来就是捣碎的步骤。老人们会用石臼或其他工具,将辣蓼花一点点地捣碎。

随着捣杵的起落,辣蓼花逐渐变成细碎的粉末,那股辛辣的气味也更加浓郁地散发出来。

捣好的辣蓼花粉末,要与糯米粉混合。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两者倒入大盆中,接着缓缓加入清水,同时用手不停地搅拌。

这个过程需要掌握好水的用量,水多了,混合物会过于黏稠;水少了,又难以成型。经过充分搅拌,原本松散的粉末逐渐变成了有粘性的面团状。

老人们会揪下一小团面团,用双手搓成一个个圆润的小丸子。这些小丸子大小均匀,就像精心制作的艺术品。

搓好的小丸子,要在老曲粉中滚一滚,让每一个小丸子都均匀地裹上一层老曲粉。老曲粉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含有丰富的微生物,能够帮助新制作的酒曲更好地发酵。

裹好老曲粉的小丸子,被整齐地摆放在铺有松针或稻草的容器里。松针和稻草不仅能为酒曲提供一个柔软、透气的环境,还带有独特的清香,这种清香会融入到酒曲中,为最终酿造出来的酒增添一份别样的风味。

摆放好后,容器会被放置在温暖、通风的地方,让酒曲自然发酵。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们会时不时地查看酒曲的发酵情况,根据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酒曲就制作完成了。

这些小小的酒曲,凝聚着辣蓼花的精华和老人们的心血,它们被投入到酿酒的过程中,将粮食转化为香醇的美酒。每一口酒中,都蕴含着辣蓼花的独特风味和乡村生活的质朴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