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45岁的案主,命运似乎对他格外残酷。未婚未育的他,独自居住在乡村一隅,被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陈旧性肺结核等多种慢性病纠缠,身体每况愈下。
父母的早逝让他失去了家庭的坚实依靠,姐姐远嫁F市,虽在经济上给予一些支持,但因距离和自身家庭事务,难以常伴其左右。长期反复住院治疗,如流水般的医疗费用,让案主仅靠低保金和亲朋偶尔救济的生活捉襟见肘,陷入了生活与经济的双重泥沼。
在困境中挣扎的案主,主动拨通了社工的电话,寻求政策帮助,这也成为了改变他生活的契机。
二、需求评估
接到案主的求助电话后,社工第一时间上门拜访。
通过与案主深入交谈,查看病历资料,观察其生活环境,对他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
经济上,案主每月医疗费用支出远远超出低保金和亲朋救济总和,经济缺口巨大,急需资金支持以维持治疗和基本生活。
医疗方面,他因缺乏专业疾病管理知识,对多种慢性病的日常护理和康复训练无从下手,且频繁住院导致身心俱疲,急需系统的医疗指导和帮助。
生活照料层面,独居的案主饮食无人照料、家务无力打理,居住环境杂乱,不利于身体恢复。
心理上,长期病痛折磨、经济困境以及亲情的相对缺失,使案主产生了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对生活充满绝望,急需心理疏导与支持。
三、服务目标
1.经济援助:协助案主申请到符合条件的全部社会救助政策,链接额外慈善资源,缓解经济压力,保障医疗费用支付和基本生活开销。
2.医疗支持:为案主制定个性化疾病管理方案,协助其掌握基本疾病护理和康复技能,减少住院次数。
3.生活改善:为案主安排生活照料服务,改善居住环境,使他的生活步入规律有序状态。
4.心理重建:1周内与案主建立稳定信任关系,2个月内有效缓解其负面情绪,半年内帮助他重新树立积极生活态度。
四、理论支持
(一)社会支持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和压力。
在案例中,案主案主由于疾病、家庭等原因处于困境,社工通过链接各种资源,如联系民政部门申请救助、发动慈善组织和爱心人士募捐、组织志愿者提供生活照料等,为案主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
这些来自不同方面的支持,帮助案主缓解了经济压力、改善了生活状况,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疾病和生活中的困难,体现了社会支持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理论强调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潜能,而非仅仅聚焦于问题和缺陷。
在案例中,社工在服务过程中注重发现案主的优势和资源,例如案主他主动打电话向社工求助,这表明他有改变现状的意愿和行动能力,社工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导案主参与到各项服务中,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社工还挖掘了案主所在社区的资源,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志愿者等,利用这些优势和资源来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

(三)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不是由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所决定的。
在案例中,案主因长期患病、经济困难等原因产生了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和“生活没有希望” 等负面认知。社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案主识别这些负面认知,并通过与他交流、引导他参加互助小组等方式,让他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态度,从而逐渐改变他的认知,进而改善他的情绪和行为,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生活。
五、介入过程
第一阶段:紧急经济援助,缓解经济压力
社工详细收集案主的医疗费用清单、低保证明、病历等资料,当天便向民政部门提交临时救助金申请,并每日跟进进度,7个工作日后成功为案主申请到一笔临时救助金,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第二阶段:提供医疗支持,提升自我护理能力
1.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为案主制定详细的疾病管理方案,包括饮食、运动、用药指导等。医生定期上门为案主进行身体检查和康复指导,提高案主的自我护理能力。
2.组织案主参加慢性疾病康复知识讲座和培训活动,邀请专家为他讲解疾病的防治和康复知识,增强他对疾病的认识和管理能力。
3.为案主建立健康档案,记录他的身体状况和治疗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三阶段:解决生活照料问题,改善生活质量
1.招募社区志愿者组成帮扶小组,定期上门为案主打扫卫生、买菜做饭、陪他就医等,解决他的生活照料问题。
2.为案主申请居家养老服务,为他提供定期的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提高他的生活质量。
3.与案主的姐姐保持密切沟通,鼓励她增加与案主的联系和见面次数,给予案主更多的情感支持。
第四阶段:开展心理辅导,增强心理韧性
1.社工每周3次上门与案主聊天,倾听他的烦恼和心声,给予情感支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案主识别并改变“自己是个没用的人”“生活没有希望” 等负面认知。通过心理疏导,案主逐渐打开心扉,情绪有所好转。
2.组织案主参加社区心理健康活动,如小组分享会、放松训练等,让他在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中,释放压力,调整心态。
第五阶段及以后:长期支持巩固
1.社工持续关注案主各项救助政策的续期情况,提前提醒他准备相关材料,确保救助不断档。每3个月邀请医生为案主进行全面身体检查,根据病情调整疾病管理方案。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看望案主,巩固生活照料服务成果。持续关注案主的心理状态,每2个月进行一次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辅导策略。
六、服务成效
1.经济状况:在社工帮助下,案主成功申请到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多项政策补贴,新增救助资金3720元左右。经济压力得到极大缓解,能够按时支付医疗费用,生活基本开销也有了保障。
2.医疗健康:在医生的指导和自我护理能力的提升下,案主的身体状况有所改善,住院次数明显减少,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3.生活质量:志愿者和居家养老服务的介入,解决了案主的生活照料问题,他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饮食更加规律。他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生活重新充满了热情。
4.心理状态:经过心理辅导和社交活动,案主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明显缓解。他积极参与互助小组活动,主动与他人交流,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重新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七、总结反思
在面对像案主这样身患多种慢性疾病、经济与生活陷入绝境的案主时,需求评估的精准性决定了后续服务的方向。
通过细致入微地了解他的身体状况、经济收支、家庭关系及心理状态,我们得以制定出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计划。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优势视角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等,如同导航仪,指引着我们在资源链接、激发案主潜能、调整案主认知等方面持续发力。当看到案主从最初的绝望无助,在我们运用专业方法介入后,逐渐燃起对生活的希望,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生活,我深切感受到专业价值在助人过程中绽放的光芒,它让我们的帮助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案主的慢性病需要长期管理和支持,虽然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后续仍需持续关注。社工应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定期回访,根据案主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服务方案,确保他能持续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