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胃在表,脾属里,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为脏腑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通过前文,我们知道,无论是肾所主的“真气”、肺所主的“宗气”,以及和心肝两脏有密切关系的“血”,都离不开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因此,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毫不为过。

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简单了解一下现代医学对于消化系统的认识。
人体摄入的食物必须在消化道内被加工处理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进入体内,这个过程称为消化

食物经消化后,其中所含营养素所形成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与下水道相似,消化管道基本上都是单向出入的,不过它还有许多小的出入口,负责将养料送达身体各处。

对于消化系统的各部分的分工,简图如下:

上图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阿伟哥不再细谈。因为,传统中医对整个消化系统用六腑来概括,把功能重点放在“脾胃”上。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不同的。

另外,传统中医对饮食成分的理解很局限,只是简单地区分为液体成分和固体成分。虽然通过“四气五味”理论,可以对食物有一个简单分类,但是对于成分的认知是一个空白。


营养物质通常分为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七大类。营养物质和通过呼吸进入细胞的氧气一起,经过新陈代谢过程,转化为构成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

其中,蛋白质、脂类和糖类属于有机物,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这些能量蕴含在它们的化学结构中,也就是阿伟哥所说的与“阴性物质”相对应的“阳性能量”。

三大营养物质的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异常复杂,阿伟哥从网上找了一个简图表达如下:

尽管这张图已经简化到不能再简化,但是对于初学者仍然如同天书。阿伟哥想,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陷入这种层层分解的谜团当中,我们要从整体出发,紧紧把握住“阴性物质”和“阳性能量”这两个中心,结合中医的认知去理解。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虽然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但实际上上述养物质的吸收主要是在小肠完成的。

1、糖类

葡萄糖被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进入体内后,经过门静脉入肝,一部分被肝细胞摄取利用,其余大部分进入体循环,被其他组织细胞摄取利用。

2、蛋白质

蛋白质经过小肠腔内的消化,被水解为可被吸收的氨基酸和2~3个氨基酸的小肽,通过肠粘膜细胞进入肝门静脉,运输到肝脏及其他组织或器官被利用。

3、脂肪

脂肪经各种酶及胆汁酸盐的作用,水解为甘油、脂肪酸等。脂类的吸收分两种情况:中链、短链脂肪酸构成的甘油三酯乳化后即可吸收,吸收后的甘油三酯在肠粘膜细胞内水解为脂肪酸及甘油,最后经由门静脉入血;长链脂肪酸构成的甘油三酯在肠道分解为长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吸收后在肠粘膜细胞内合成甘油三酯,与载脂蛋白、胆固醇等结合成乳糜微粒,经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经由淋巴系统转运入血。

简单总结一下:三大营养物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入血:一个是小肠吸,门静脉入肝,经过肝脏转输全身;一个是淋巴系统,锁骨下静脉转运入心


学习完了现代医学的知识,我们看看传统医学是怎么描述这一过程的。

《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有意思的是,中医似乎认识到了食物(食气)经过消化之后,精微物质会分成精和浊两部分,通过两条途径吸收:
散精于肝”,经过肝脏这条通路;“浊气归心”,直接入心。
另外,古人十分注意遣词用句,一个“浊”字,用于形容乳糜微粒十分形象。
脂肪经过在小肠消化吸收后,变成细小的乳糜微粒进入血液,乳糜微粒多到一定程度时,血浆就由清澈透明的淡黄色液体变成乳白色的黏稠液体,确实可以算作“浊”了。

那么,“淫气于筋”和“淫精于脉”是什么意思呢?

“淫”是过多和过度的意思,这实是在讲营养物质转化和利用的问题。

比如经门静脉吸收入血的葡萄糖,大部分经肝脏转输到各组织器官,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少部分会在肝脏、肌肉等组织合成为肝糖原和肌糖原,作为能量储备起来,这恐怕就是“淫气于筋”的意思。

而被称为“浊气”的脂类物质入血之后,被输送到全身各处,一部分通过复杂而精密的调控,转化为脂肪组织或者分解合成为糖原贮存起来,而一部分则参与细胞代谢产生能量,这就是淫精于脉”的意思。


以上仅仅完成了营养代谢的第一阶段——消化吸收,下面还有细胞代谢、能量代谢和废物排泄三个阶段。我们仍然需要把握住“能量”这一中心,从拟象和实体的角度去观察和认知。
细胞代谢是指营养物质在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包括合成新的分子、分解分子以产生能量的过程。其中,约50%以上的能量迅速转化成为热能,主要用于维持体温(卫气的作用),剩余的能量贮存于ATP高能磷酸键中。
ATP是人体最主要的储能结构,当组织需要能量时,ATP又会分解产生能量,供应生命活动所需,这是人体能量代谢的简要过程。
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氧本身虽然并不能够为生命供能,但无论是细胞代谢还是能量代谢,“氧”的参与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肺的功能活动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在前文对“肺”已经有所介绍,算是一种铺垫。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这段文字承接上文而来,经过肝和心处理后的“食气”,流动在脉中,称为“脉气”。那么,什么叫“脉气流经”呢?为什么又说“经气归于肺”呢?
很多人对于这段文字缺乏正确理解,原因在于概念不清。比如,其中的“脉”和“经”,两者单用、连用,含义完全不同,而对此大多数人并不清楚。
关于两者的区别,阿伟哥在前文已有介绍,不再赘述,直接再把这张图拿出来说话。

所谓“脉气流经”是指通过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经气归于肺”是指组织液中的营养物质在肺气的鼓动下流动

至于“肺朝百脉”,我们看看这个图就明白了。

这张图很好地体现了“肺朝百脉”的含义——全身的血液都会在流经肺脏,就像接受肺脏的检阅一样,当然,这一过程中,氧气的进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是关键。

快乐学中医之卅八:营养物质代谢的中医解读

肺主皮毛,因此,将氧气输送至全身组织细胞,这就是所谓“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这段文字,到底在说什么,历来众说纷纭。阿伟哥看过很多解释,大多都是依文解意,毫无创见。在阿伟哥看来,这段话描述的其实是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的过程。

从细胞的角度而言,人体细胞要存活、并在发挥各种重要的功能,就要不断地与细胞外的组织液交换物质。一方面摄入氧气和营养物质,进行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释放能量;一面将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排出细胞外,这个过程简称细胞呼吸。

葡萄糖氧化反应的分子式,绝大多数细胞都通过它来获得能量。

这个过程,《内经》中则简简单单用了八个字表达——“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我们看看这个皮肤结构图,人体的真皮、皮下组织之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间隙,其间穿行着数不清的毛细动静脉网和淋巴管,这些就是心肺所推动的,血和水的微循环通道。

这些“毛”和“脉”就是中医认为的心肺之气所达到的细微和极致之处,因此,“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就是人体进行细胞呼吸的过程。 

府,本义是指古时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但在中医概念中,有一个特别的概念——玄府。《素问·水热穴论》中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因此,这里的府,是指玄府,是与汗腺类似的孔窍结构,是人体气机出入的门户。

为什么“毛脉合精”之后,紧接着“行气于府”呢?

这是因为细胞呼吸所产生的能量的作用有二:一方面维持和调节体温,一方面被储存在ATP中。换言之,能量一部分被储存起来,成为“”,一部分则“行气于府”,参与体温的维持和调节。

玄府的是人体气机出入的门户。很多人只注意到玄府的“出”——排泄汗液,忘记了玄府“入”的功能——府精神明,留于四脏

在中医的概念中,脏是指体内能够贮存精华物质的脏器,心藏神,肾藏精,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这就是所谓的五脏之精。

而五脏之精的生成,源于玄府“入”的功能,是在“府精”的基础上,经过一些了神秘莫测的变化而生成,并储藏在五脏之中。

有人说,明明写的是四脏,你怎么说是五脏呢?

这是因为后面紧接着提到了“气归于权衡”,“权衡”是居中调停的意思,其实指的就是“脾”,因此,在前面只提了四脏。

阿伟哥再次把这张图放出来,加深一下大家对“权衡”的印象。


上面短短一段文字中,多次提到了“精”,含义各有不同。但无论是散精于肝,淫精于脉,还是毛脉合精,还是五脏之精,“精”的共同特征就是:缺乏流动性的精华物质。“精”的流动性的实现要依靠“气化”
因此,所谓五脏之精,要“留于四脏”,而五脏的功能和作用,则要通过“精”的“气化”,得以体现。生命活动有赖于五脏之气的正常运转,五脏之气的补充和滋养则有赖于正常的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这就是“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
至于为什么“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按照《素问·五脏别论》的解释:“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也就是说:脾为足太阴,肺为手太阴,两者相近,经过“权衡”调节的五脏之气的状况,会在肺经循行的气口(桡动脉搏动处)处,通过“脉象”表现出来。因此,通过诊寸口脉,就可以判断病情。
当然,关于脉诊,如果详细说,又需要一大篇文字。这个阿伟哥先按下不表。

综上所述,这就是侧重于“能量”的角度,对于三大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的中医解读。有不当之处,欢迎探讨和争鸣。

喜欢,就到我的公众号看看

阿伟哥只把真正的干货给你

 也可以加阿伟哥的微信号
私下里和我聊一聊

阿伟哥既往文章合集

(点击蓝字可直接跳转)

医易系列合集

西游奇谈系列合集

品味医道系列合集(上)

品味医道系列合集(下)

易学杂谈系列合集(上)

易学杂谈系列合集(下

先天易解合集

随想录合集(上)

随想录合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