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这些文字定义为一篇科普性的文章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此前关于体重管理的知识贫乏,存在很多盲区和误区。经过文献阅读和亲身实践,对减肥有了相对系统的认识。无论是科技的“四个面向”还是《科普法》,都提到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为一个与科技、科普工作沾边的工作者,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特别是最近,与很多朋友聊天时,明显感觉大家对此也有不少困惑。我还是写点吧,至少供参考和讨论。前后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反复修改,一直不太满意,还是偏学术了些,不过科学的事严谨些也好,聊胜于无吧。如果觉得太长,可以直接跳到第五部分看小结。

一、基本概念

1.什么是肥胖

肥胖并不是“肉多”,而是脂肪储存过多导致体重太大。产生肥胖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饮食结构、作息、运动等生活习惯不合理。不考虑遗传和其他病理因素,主要就是吃得多消耗少,剩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堆积造成肥胖。

胖瘦是由脂肪细胞的大小决定的。每个成人白色脂肪细胞大约有300亿个,这个数量在青春期达到峰值,此后基本不再变化。每个脂肪细胞中都储存有以甘油三酯为主的脂肪,脂肪细胞体积大,人就肥胖,反之脂肪细胞萎缩就瘦下来了。依据我国国家标准,身体质量指数BMI(用公斤体重除以用米表示身高的平方)正常范围为18.5-23.9,低于为消瘦,超出为超重,28以上为肥胖。1.7米的成年男性理想体重是107-139斤,161斤以上为肥胖。用腰围表示的话,成年男性不超过90cm,女性不超过85cm202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超过了 50%6-17岁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到19%,部分城市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甚至达到40%5年后的今天,这个数据可能更大了。

2.肥胖的危害

肥胖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慢性疾病,同时也是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某些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重要因素:

相比正常体质者,肥胖者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为倍、脂肪肝 5.5 、高血压 4.5 倍、不孕症及胆石症 4倍、痛风3.5 倍、心脏病 3倍、卒中3.3 倍、骨关节炎3倍、某些恶性肿瘤2.8 倍、抑郁症2.3倍(65岁以上老年人飙升至5倍);肥胖者至少得一种慢性病的比例高达80%50岁以上肥胖者平均患23种慢性病。2019 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比高达 88.5%

体重太大使得负担过重,心肺、肝脏、机体的功能下降,从而导致身体素质总体下降。身体庞大不灵活,容易发生事故损伤,尤其是骨折、腰椎扭伤及关节脱位;由于体力活动少、出汗多、皮肤卫生状况不良等原因,更容易患有皮肤真菌病、皮疹、汗疱疹等。同时肥胖导致体态臃肿而伤害自信心,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系不了鞋带、爬不了楼梯、稍微一动呼哧带喘、吃个饭都满头大汗,形象不好而自卑,社交减少而孤独,都是有可能的。

3.为什么要减肥

健康,这一条理由就足够了。一胖毁所有,身体不行,其他都是空的。次要的理由可以列举出一堆。

二、减肥的基本原则

我的理解是“目标、路径、坚持、习惯”。简化一点的关键词是“管住嘴、迈开腿”,再简单就是“少吃多动”,极简版就一个字“磨”。

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的号召,想要减肥,一定要自己想明白,下定决心去执行。当然前提是为了健康,如果已经很瘦了,就没必要嚷嚷着跟风减肥了。首先是要明确目标,即准备减掉多少斤,BMI指数、腰围、体脂率、血液指标等等都可以作为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行为只能说是一时兴起的心血来潮,很难实现。

目标有了,就需要明确路径,即如何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要坚持下去,最终是要养成一种新的生活习惯。

减肥最基本的原则是身体消耗的能量比吃的多,也就是产生“能量缺口”,才可能分解身体已有的脂肪,从而实现减重。简单的数学表达就是不能有能量增量,要持续减少存量。一个比较搞笑的说法是:减肥其实就是吃自己。

一口吃不成胖子,那些增加的体重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所以减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言,需要慢慢消耗,也就是“磨”。

这其实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因为生命、人类都是在储存能量,以备不时之需,而消耗自己已有的储备,不是本能驱使,所以存在一定的困难,要有方法。就如同逆流而上,若只是顺其自然、任由本能驱使,那就只能随波逐流;逆流而上是要实现更高的目标,所以方式方法很重要,这也就是我要谈的重点。

三、减肥的原理和方法

人吃的食物经消化吸收,以3种主要的能量形式存在于身体里:糖,脂肪,蛋白质。其中糖包括血液里的(血糖),肌肉里的(肌糖原)、肝脏里的(肝糖原);脂肪包括皮下脂肪(腰部、胳膊、大腿、臀部等等),内脏脂肪(大肚子的主要原因);蛋白质是构成肌肉、内脏的主要成分。

要减的既然是脂肪,就需要清楚代谢的基本原理。人体的能量消耗主要包括两部分:基础代谢和活动代谢。为代谢提供能量的来源主体是:糖、脂肪和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激素等也参与其中。

1.糖的代谢

糖在体内存在形式有两种:一是以糖原的形式储存于组织细胞,其中肝糖原大致50-75克,肌糖原大致200-400克;二是以葡萄糖形式储存于血液中,即血糖(是中枢神经的主要功能物质、红细胞唯一能量来源,也作为运动肌的肌外燃料),总量只有5克左右。人体内总糖量也就是300-500克。如果不吃不喝也不运动,2天差不多就消耗殆尽了。糖的外部来源包括谷物(淀粉)、水果(果糖、葡萄糖、蔗糖)、蔬菜、奶(乳糖)等。

糖的无氧分解过程很复杂,分为多个环节:

葡萄糖→磷酸葡萄糖→磷酸丙糖→丙酮酸

在这个过程中,血糖1个单位分解产生2个单位的ATP(三磷酸腺苷,中学生物课的基本概念);肌糖原分解出来的1个单位葡萄糖产生3个单位的ATP

丙酮酸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还原成为乳酸。乳酸的消除途径主要有:在骨骼肌、心肌中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在肝脏和骨骼肌内经糖异反应转化成葡萄糖和糖原;在肝脏内被合成为脂肪、丙氨酸等。

糖的有氧反应,基本类似于燃烧。反应过程为:

葡萄糖→丙酮酸→乙酰辅酶A→二氧化碳和水

有氧反应能释放出大量能量,1个单位的血糖可获得38个单位的ATP,肌糖原分解出来的1单位葡萄糖可产生39个单位的ATP

糖是唯一能无氧代谢合成ATP的细胞燃料,这一点非常重要。脂肪是无法无氧代谢的,必须要进行有氧反应,这就决定了第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运动减肥的路径是有氧运动。

2.脂肪的代谢

脂类包括单纯脂、复合脂和类脂,其中单纯脂是脂肪酸和醇类所形成的脂,通常说的脂肪就是甘油三酯,由3个脂肪酸和1个甘油分子缩合而成。单位重量脂肪氧化释放的能量为糖和蛋白质的2倍。

皮下脂肪和内脏周围的脂肪还起到防止体温散失和缓冲保护的作用。通过进食获得的脂溶性维生素必须依赖脂肪而得以吸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心肌所需能量的大部分来自脂肪供给,少部分来自葡萄糖和乳酸等。脂肪的食物来源有动植物油、坚果和种子、深海鱼类、肉类和乳制品等等。

脂肪酸是人和哺乳动物的主要能源物质之一。在氧气供给充足的条件下,脂肪酸在体内经过β氧化产生乙酰辅酶A,后者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大量能量。反应过程为:

脂肪→脂肪酸→乙酰辅酶A→二氧化碳和水

这里面有关键的第一步,即贮存在脂肪细胞内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释放进入血液以供氧化利用。这个过程被称作脂肪的动员,动员时间一般要超过20分钟。由此,第二个最重要的知识点是:有氧运动20-30分钟以上才能有效分解脂肪,低于此时长的运动对减轻体重的作用微乎其微。与此同时,还有一点要明确:运动消耗的脂肪,是从脂肪细胞中水解出来并释放到血液里的游离脂肪酸,而不是就地取材、动哪儿消耗哪儿的脂肪。因此试图“以仰卧起做消耗腹部脂肪”没有道理,有些专门瘦哪里哪里的营销噱头也缺乏科学依据。

第三个最重要的知识点是:在低于60%-65%最大摄氧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中,脂肪成为运动肌的重要供能物质。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耐力训练导致脂肪代谢产生适应性变化,能够提高脂肪发挥功能的能力,有利于降低血脂和减少体脂,从而达到减肥和控体重的目的。

3.蛋白质的代谢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为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和自身组织的蛋白质分解的氨基酸一道,参与全身组织的代谢,并为机体提供大致10-14%的能量。

氨基酸的代谢:氨基酸脱氨基生成酮酸,可以进入三羧循环进一步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或者经过转氨基作用重新合成氨基酸,或者转变为糖或脂肪;脱下的氨主要在肝脏合成尿素,再经肾脏排出体外。蛋白质的补充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运动训练、生命维持是非常重要的,成人每天最低的蛋白质生理需要不应低于30-45克。

4.糖、脂肪、蛋白质的转换

根据以上,糖和脂肪的有氧代谢最终都是生成乙酰辅酶A,加入三羧酸循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大量ATP;蛋白质的氨基酸经脱氨后生成酮酸,也是最终加入三羧酸循环,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合成ATP

同时,三者是可能转换的,但难易程度不同:体内的糖极易转化为脂肪,脂肪中仅有甘油可以转换为糖;糖和脂肪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中,必须有氨基酸的供应。所以糖和脂肪不能替代蛋白质,蛋白质也不能完全替代糖和脂肪作为氧化供能的原料。由此,饮食均衡非常必要,纯素食主义、纯肉食主义、弃碳水主义等都是不可取的。

用一个类似的例子来形容糖、脂肪、蛋白质的供能:比如说要取暖,糖就像汽油,很容易点着并供热迅速,但储量有限;脂肪就像煤炭,需要慢慢引燃,供能比较强劲;蛋白质就如同房子的柱子、大梁,要是能烧的汽油、煤都烧光了,最后只能拆房子取其中的木头来烧,到了这一步(消耗自己的肌肉蛋白质),基本就要饿死了——饿死的人最终都是瘦得皮包骨。

骨骼肌中储存的糖是有限的,大概只能提供2000千卡的能量,相当于跑步32公里的消耗(也就是马拉松比赛中的“撞墙”时刻)。人体脂肪储存的能量一般超过7万千卡,但其分解速度比较慢,所以减肥需要耐心和时间,一点点地磨掉。人在安静时,以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的有氧代谢供能;短时间的剧烈运动时,以糖的无氧代谢供能;长时间中、低强度的运动,ATP逐渐消耗,脂肪酸氧化供能的比例提升。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走步,慢跑,游泳,自行车,跳绳,登山,跳舞等等;无氧运动如撸铁、平板、俯卧撑、短跑、拳击、攀岩等等。实际上很多运动都是有氧和无氧的组合,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基础代谢是人体能量代谢的主体,占到65%左右,随性别、年龄而变化。总体而言男性高于女性,儿童高于成年,成年高于老年。长期的体育运动能够增加基础代谢率,再加上运动代谢的消耗,合理的体育运动对于控制体重非常重要。运动除了对能量消耗产生影响外,也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酶的活性、激素水平、改善心肺功能等产生正向促进与提升作用,综合提升人体健康水平。

综合国内外研究与实践,减肥的方法主要包括:运动、节食、针灸和药物、手术。通过运动和调整饮食结构进行减肥,是公认的最佳方式。服用药物和手术需要慎重,在医生的诊断下进行。但如果没有生活习惯的重塑,即便是通过手术缩胃、切除皮下和内脏间脂肪,其作用都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养成健康的习惯。

四、我的实践和体会

去年夏天有一次称体重,吓了我一跳,接近历史最大值,这太可怕了。此前两年,因为受伤和腰椎有问题,不敢运动,加上不够自律等其他因素,竟然到了这个程度。

经过认真考虑,我还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体重降下来,为自己,为家人,为工作,为生活,为当下,为未来。制定了一个分两步走的目标,先减重20斤,提升体能;体重下来以后,尝试跑步并结合其他运动再减20斤。给自己定下的时限是一年。从去年9月开始,两个月顺利减重25斤,冬天天冷就没怎么运动,到今年3月末的5个月时间里基本维持,反弹了一点点(5斤左右)。从4月开始继续运动,一个半月减了15斤。再下5斤的任务很快就能完成,体重就恢复到刚参加工作时的水平了。

作为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去年年底体检时,我原本很多超标的血液指标全面向好,大多回落到正常区间;二十几年的脂肪肝也完全逆转消失。此前估计是血脂高的原因,经常犯困,现在每天感觉精力充沛,基本没有犯困打瞌睡的时候了。因为肌肉力量增强,腰椎的问题基本也迎刃而解了。我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1.重要的必备品

科学减重40斤的理论与实践

体重秤、合适的鞋子、耳机、运动手表和软件。

体重秤:这个太重要了,所以排在第一位。每天早晨起床上厕所、洗漱后,测量体重并拍照记录。这样就能实时监测效果并产生积极的激励,很有成就感。体重变化是很复杂的,涉及很多因素。也有到了平台期不下降甚至不降反升的时候,这时也会沮丧,要调整心态,看长期曲线的变化趋势,增强信心。

什么样的运动最适合自己,这个因人而异。我确定的运动是走路(本文也都以走和跑为例),所以鞋子很重要。我们不是专业运动员,碳板鞋未必适合,软底减震的走路鞋就挺好。

最开始走路的时候也很辛苦,又累又乏味。耳机能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我一般是前半个小时刚好听完前一天的《新闻联播》,后面可以听音乐和有声读物,听和走两不误。入耳式耳机不能戴时间太长,骨传导耳机挺好但降噪效果还是差点意思。

运动手表(或手环)主要用来监测心率、调整配速和计程。运动型手表的代表品牌是佳明和高驰,我用华为的也够用。我体重秤也是华为的,这样都可以联动。运动软件很重要,记录运动的点点滴滴,而且持续性地获得激励和奖赏(哪怕只是虚拟的奖章),更重要的是能辅助分析运动效果,进行调整和优化。有很多专业的运动软件可以选择,比如keep、凯格尔等等。我用的是高德运动和华为运动APP,对我们这种非职业的普通运动者足够了。华为运动APP比高德要好一些,有较为详细的监测数据。

2.关于速度和心率

前面已经谈到,有氧运动燃脂区间是最大摄氧量的60%-65%,但这个指标不太好衡量,也不方便操作,另一个相对简便的办法是心率(与摄氧量线性正相关),即按最大心率的60%-70%来控制。最大心率因人而异,简单算法是220减年龄。如40岁的人,最大心率为180左右,合适的有氧运动心率区间为110-130左右。再简单一点,运动时能正常说话,甚至还能唱几句,差不多是有氧运动;难以正常说话,上气不接下气,这偏向于无氧运动了。

所以,对于走路来说,速度要快,心率才能上来,至少也要100以上。晃晃悠悠的散步,对燃脂减重效果不明显。而跑步一定要慢,控制心率在100-130(因人而异),但不应超过150。慢,一定要慢,慢跑才会进入有氧燃脂区间,呼哧带喘的狂奔无氧占比高,同样燃脂减肥效果不好。大汗淋漓才有效果是误区,我一个半马下来,基本都没怎么出汗——有氧运动代谢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随呼吸就排出去了。

运动减肥一定要不忘初心,看到比自己跑的快的,就由他去吧,咱低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看到前面有风一样的女子,也不要去追,那不是能追得上的。不要相信网上、视频里那些逆天的数据,人家要么是专业运动员,要么是流量摆拍,我们唯一的对手就是自己。极限运动全程马拉松的关门时间一般为66个半小时,折算下来每公里配速要求是8分半到915秒。我走路的最快配速是1公里920秒,心率也可以上到一百。

控制心率对于跑步来说是如此重要,所以步幅要小、步频要快、重心起伏的幅度要小,比较理想的步频在180/分钟以上。当然这个也是因人而异,不必过分追求,保持好自己较为舒适的心率就好。那些步频高得离谱的人,就当他们不是个矮就是腿短好了。

3.关于疼痛和“伤膝盖”

运动要科学、适量。久未运动的人,刚开始运动时免不了会有疼痛发生,大部分疼痛的原因是乳酸积累、肌肉微损伤、炎症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在开始走路时,会有脚掌、脚踝、小腿肌肉、膝盖、大腿肌肉的不适,也许还有疼痛,只要这些能够缓解、恢复,不至于持续加重或影响到生活(那就需要去医院了),就没什么担心的。我在刚开始走路时,经历过脚踝疼痛的过程,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挺过去之后,肌肉、结缔组织、韧带的力量都增强,也就逐渐适应了。自主运动受伤的大多原因是力量不足或过量,导致动作变形引起损伤。

“走路(跑步)伤膝盖”,这是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实际这句话和学游泳会呛水”“学骑自行车会摔没什么两样。举个例子,你认为久坐不动、卧床养病和运动,哪个对膝关节的损伤大?这是显而易见的,运动可以使骨关节受到持续的挤压和放松,对应地软骨交替受到加压和减压作用,关节液由关节腔渗入软骨,引起关节软骨增厚变强,使关节头和关节窝变得更加吻合,有利于关节的健康。关节软骨内没有血管,血液无法到达,没有压力作用就难以完成能量、营养交换,长期缺少压力会导致关节萎缩和功能下降。老年人怕摔就是这个道理,摔了卧床后身体迅速衰弱。即便是人类中身体最出色的宇航员,在太空中长时间缺少重力的情况下,骨骼、关节功能也会逐渐衰弱。

但凡把走路伤膝盖挂在嘴边,大多是不运动的人。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其实是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偷懒变得心安理得。在日常的活动、运动量之下,要达到磨损的程度,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正常人的运动远达不到那种强度。

中国的一对老夫妻,88岁的胡应福和79岁的王章敏已经跑了上百场马拉松;73岁的励建安院士跑马拉松也超过了100场;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从典型的跑渣到卓越,2020年广州首马成绩3小时34分;意大利的安东尼奥˙拉奥已经92岁了还在跑马拉松。有人这样评价:别看他现在跑得欢,等老了就知道膝盖疼了。

除了循序渐进、量力而为,运动前的热身和之后的放松也是非常重要的,能有效避免受伤。运动前的热身,是要让全身的肌肉、关节、韧带活动开,进入运动状态,心率提升,跑前热身要以动态为主,如后踢腿、前踢腿、胯下击掌、开合跳、马克操等;跑后放松要以静态拉伸为主,不能搞反了。热身、放松必不可少,要养成良好习惯,有一个不雅但形象的比喻:上厕所得先脱裤子,之后也得提裤子,不能省略。

      4.关于饮食

通过运动消耗形成能量缺口,燃烧体内脂肪这是减重的基本途径。但这只是一个出口的问题,管住进口同等重要。运动完了,好不容易消耗了,胃口大开暴饮暴食,那还不如不运动呢。

讲清饮食和消化是一个庞大的协同系统,涉及因素很多,如胰岛素、瘦素、皮质醇、消化酶、神经系统等等,就不展开了。有几条简单的原则:人的胃是有极大弹性的,吃饭减量胃(饭量)也会逐渐变小;多喝水有利于代谢;节食绝不是干饿,纯靠饿瘦不可取,会导致营养不良和恶性反弹;营养要均衡,增加蛋白质摄入量(运动也会导致肌肉流失),特别是蛋、奶、鱼、虾、鸡胸、豆制品等优质蛋白,减少高糖高油摄入,要吃充足的蔬菜水果。建议进食顺序为汤、菜、肉、饭。

还需要关注的是:因为运动实际同时消耗糖、脂肪和蛋白质,长时间的有氧会导致肌肉流失。有氧运动减肥,到一定程度也要增加无氧运动,即肌肉抗阻训练,如深蹲、平板、俯卧撑、哑铃等等,增加骨骼肌的含量和力量。肌肉增加的同时也会提高基础代谢,效果更好。但这是更进一步的事情了,本文的重点是先动起来。

运动增加消耗,节食减少摄入,要双管齐下。二师兄西天取经走了那么远还瘦不下来,就是因为管不住嘴。

5.关于时间

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运动,补觉还来不及,这是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时间,很多表述都提到了,挤一挤总是有的,打开自己的手机,看看每天在手机上用了多少时间,躺在沙发或床上刷视频用了多长时间(当然,充足的睡眠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是超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际上,这也是一个磨刀与砍柴的逻辑关系,道理很简单。我听说有领导即便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也一样要去游泳一段时间,虽然没有亲见,但可信度很高。

我采取的时间策略是:早晨走路上班,中午出去走路,晚上走路+跑步回家。时间就完全有保障了,而且路上还可以听有声读物。节假日可以跑步,洗澡方便。

每天的目标都要达到,主要目的还是要养成习惯。在工会组织的春秋季健步走活动中,我都会给自己定一个高于其标准的目标,借力这个活动的辅助约束。在此期间,我从未有过一天偷懒,从来没有一次不达标(其实也没这个必要,只要坚持就好,无需这么苛刻,我是刻意为之),即便是遇到下雨天或出差奔波或工作繁忙。有一次早晨很早开始连续开几个会,中午也没时间,晚上飞长春,我在候机厅暴走了6公里,到酒店后换装出去跑到快12点终于完成任务。有一次到西宁,晚上10点入住,第二天一早我也绕着北川河湿地公园,做好心率监测确保安全的情况下,2200米的高原上跑了11公里,感觉也很好。

遇到出差,早晨不用做早饭,时间比较充裕,早点起床,在新鲜的环境下跑一跑,是非常惬意的。这些年很多城市的滨水步道修得都很好,生动展示了人水和谐,沿着风景秀丽的河湖慢跑,巡河打卡呼吸新鲜空气,看灿烂朝阳蓬勃升起,一天都有好心情。如果不运动,躺在床上的时间,也就飞驰而去了。

刚开始运动的时候,体力、能力各方面都不够强,就慢慢来,不能着急。走得多了,自然而然就具备跑步的想法和能力了。最开始的启动可能比较难,养成习惯后就变成一种很快乐的行为,运动会分泌多巴胺,长期的坚持会产生内啡肽。

五、小结

如果只凝练为几句话,那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肥胖危害大,健康为第一;

2.有氧运动才消耗脂肪从而减重;

3.最大心率的60-70%之间燃脂效果好;

4.运动30分钟以上减重作用显现;

5.少吃多动,循序渐进,没有捷径;

6.确定目标、路径,坚持并养成习惯。

运动很重要,能够让我们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为个人、为家庭、为事业、为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真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距离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只有25年,我们都要有个好身体,一路向前,中华儿女奋发图强, “勤恳建设锦绣河山誓把祖国变成天堂

道理说了很多,其实也都很浅显,关键在于自己,关键在于行动。站着不动,永远是观众;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有人就问了,道理我都明白,可我就是喜欢坐着不动,那咋办?其实这也好办,有办法的,我告诉你,买机票坐飞机到成都,最好是到双流机场的,从机场坐高铁G2277或者G2243都行,到乐山高铁站,出站再坐601路或者K2路,坐11站到嘉定坊下,再步行个几百米,能看见一个大佛,你让他起开,你坐那儿。

六、几句题外话

随着16部委“体重管理年”活动的启动,强调加强科学普及,提升公众体重管理意识,并动员社会和群众广泛参与和积极行动。超重问题、肥胖问题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亟需加强干预,予以改善。相关力量都在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重管理科普宣传活动,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健康体重、主动参与并重视体重的管理。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科技、教育等工作者都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开展科普,应当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一起行动吧。

(图片均来自运动途中拍摄)

——————————————————————————

参考文献:

[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J].营养学报,2020,42(06):521.

[2]张日辉-.简明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21ISBN 978-7-5009-5918-2.

[3]吕新颖 -.简明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ISBN 978-7-5009-4277-1.

[4]Wang Y, Zhao L, Gao L, et al. Health policy 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of obesity in China.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21,9(7):446-461.

[5]余海凤.健康中国视域下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的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2024:146-151.DOI:10.26914/c.cnkihy.2024.010034.

[6]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43(04):619-631.

[7]刘皓晖.浅谈肥胖的成因与危害及运动干预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 2020, 10(16):2.

[8]崔超,通讯,郜卫峰.以运动为核心的多路径干预对肥胖大学生减肥效果的研究[C]//第一届湖北省体育科学大会.武汉体育学院, 2023.

[9]胡民信,谢小平.论运动减肥的生化机理与减肥基本原则[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03, 018(006):83-86.DOI:10.3969/j.issn.1008-4657.2003.06.029.

[10]华立君.肥胖及运动减肥机理探析[J].科技信息, 2008(29):2.DOI:10.3969/j.issn.1001-9960.2008.29.022. [11]陈晓光.运动在减肥治疗中的作用机理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37(1):3.DOI:10.3969/j.issn.1673-6060-B.2009.01.022.

[12]刘凯民.降脂减肥的能量生物学机理及对策[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5(1):4.DOI:10.3969/j.issn.1672-3724.2007.01.034.

[13]龚风华.关于肥胖机理及运动减肥处方的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DOI:CNKI:SUN:HGDB.0.2007-07-075.

[14]肖夕君,刘玉江.肥胖研究进展及减肥运动处方的实践应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6, 000(003):112-114.DOI:10.3969/j.issn.1673-0712.2006.03.038. 

[15]马静,杨维杰,罗蕾.肥胖发病机制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25 21(3):246-250.DOI:10.11954/ytctyy.202503050.

[16]刘琼,闫亚南.科学跑步健身跑如何远离运动损伤,生活休闲[M].中国书籍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