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类药的作用机理

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 – analgesic and anti – inflammatory drugs)是一类具备解热、镇痛功效,且多数还兼具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鉴于阿司匹林(aspirin)是此类药物的典型代表,故而也被称作阿司匹林类药物。为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加以区分,这类药又被命名为非甾体抗炎药(non – steroidal anti – 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共同作用机制

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体内环氧化酶(cycloxygenase,COX)的活性,进而减少局部组织炎性介质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生物合成,产生抗炎、镇痛、解热的作用。环氧合酶又称环氧化酶(COX)主要有两种同功异构体,即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另外还有一种COX-3。 由于对乙酰氨基酚抗炎作用微弱且作用机制独特,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不将其列于NSAIDs,单独列出,与NSAIDs并列归于解热镇痛药。

COX-1抑制剂:在胃肠道方面起到保护作用;能够调节血小板聚集(通过血栓素A2,即 TXA2);可调节外周血管阻力(借助前列环素 I2,即 PGI2);对肾血流量分布(PGI、PGE 参与其中)进行调节。

COX-2抑制剂:在妊娠期间,会促使PG 生成增加;生成蛋白酶、PG 以及其他致炎介质,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基于上述特性,解热镇痛消炎药可作如下分类

1、非选择性COX 抑制剂:对COX-1 和 COX-2 均产生抑制作用,特点是不良反应较多。 如:吲哚美辛、阿西美辛、阿司匹林、布洛芬、洛索洛芬、酮咯酸、酮洛芬、芬布芬、双氯芬酸、萘普生、氯诺昔康、美洛昔康(抑制COX-2为主)等。

2、选择性COX-2抑制剂:能够选择性地抑制COX-2,而对 COX-1 的抑制作用较为微弱,特点是胃肠道不良反应减轻。 如:塞来昔布、帕瑞昔布、艾瑞昔布、罗非昔布、尼美舒利、依托考昔、托美丁钠等。 

3、COX-3抑制剂(对乙酰氨基酚): 如:对乙酰氨基酚(COX-3主要表达于大脑皮层和心脏,与对乙酰氨基酚中枢的镇痛、解热作用相关)、丙帕他莫(对乙酰氨基酚的前体药物)。这两个药物主要用于解热镇痛,其抗炎作用非常弱。

尽管该类药物化学结构各异,但药理作用大致相仿

1、解热作用

【科普】非甾体抗炎类药的作用机理(解热镇痛抗炎)

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中枢COX,使得 PG 合成减少。

作用特点:NSAIDs 仅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不会将其降至正常体温以下,并且对正常人的体温无影响。

2、镇痛作用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外周病变部位的COX,抑制 PG 合成,由此降低局部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

作用特点:对炎症和组织损伤引发的疼痛效果显著,对慢性钝痛有效,然而对急性锐痛、严重创伤的剧痛以及平滑肌绞痛无效,且无成瘾性。

3、抗炎作用

作用机制:抑制炎症局部的COX 生物合成。在炎症反应进程中,PG 可致使血管扩张和组织水肿,并与缓激肽等协同发挥致炎作用。

作用特点:能够对抗炎症早期的红肿热痛症状,但无法防止炎症的发展以及后遗症的产生。

其他作用:具备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肿瘤作用,可预防和延缓阿尔兹海默病发病,还能延缓角膜老化等。

常见不良反应(多与PG 的生理作用相关)

胃肠道反应:COX – 1 生成的 PG 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使用此类药物可能引发肠胃不适、呕吐、出血、溃疡等症状。

皮肤反应:可能出现皮疹、荨麻疹、瘙痒、剥脱性皮炎、光敏等症状。

肾损害:药物抑制对维持肾脏血流量至关重要的PGE2 和 PGI2,可能导致慢性肾炎和肾乳头坏死。

肝损伤:可引起转氨酶升高,严重时会出现肝细胞变性坏死,不过发生率较低。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诸如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等情况。

血液系统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风险相对较大。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