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说明:不包含中国远征军战斗序列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为应对日军“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及战略反攻需求,进一步调整战区划分。至1945年初,全国划分为12个战区和若干游击战区,中央嫡系与地方杂牌军的矛盾更加尖锐。以下为1945年日本投降前的战区概况:

第一战区

辖区:河南西部、陕西东部

司令长官:胡宗南(中央嫡系,黄埔一期)

主要部队:

第34集团军(李文,中央嫡系):

第1军(罗列,中央嫡系):第1师(杲春涌)、第78师(许良玉)

第16军(李正先,中央嫡系):第109师(戴慕真)、预备第3师(陈鞠旅)

地方杂牌:

豫西游击纵队(刘茂恩,豫军):暂编第55师(孔从周)

派系特点:胡宗南嫡系“黄埔系”主导,地方部队边缘化。

第二战区

辖区:山西

司令长官:阎锡山(晋绥系)

主要部队:

第6集团军(杨爱源,晋绥系):

第61军(梁培璜,晋绥系):第69师(周建祉)、第72师(郭唐贤)

第7集团军(赵承绶,晋绥系):

第33军(于镇河,晋绥系):第71师(卫玉昆)、暂编第46师(郭溶)

第18集团军(朱德,八路军):名义隶属,实际独立,还是三个师的编制

派系特点:阎锡山固守晋西南,与八路军既合作又对抗。

第三战区

辖区:福建、浙江、江苏南部

司令长官:顾祝同(中央嫡系)

主要部队:

第25集团军(李觉,湘军):

第49军(王铁汉,东北军残部):第26师(曹天戈)、第105师(刘汉玉)

中央嫡系:

第32集团军(李默庵,黄埔一期):第88军(刘嘉树,中央系)、突击总队(李默庵兼)

派系特点:顾祝同掌控中央军,东北军、湘军补充前线。

第五战区

辖区:湖北北部、河南南部

司令长官:刘峙(中央嫡系,接替李宗仁)

主要部队:

第2集团军(刘汝明,西北军):

第55军(曹福林,西北军):第29师(荣光兴)、第74师(李益智)

第22集团军(孙震,川军):

第41军(曾甦元,川军):第122师(张宣武)、第124师(刘公台)

中央嫡系:

第47军(李宗昉,中央渗透):第125师(汪匣锋)、第127师(李家英)

派系特点:中央军逐步接管原桂系地盘,川军、西北军被削弱。

第六战区

辖区:湖北西部

司令长官:孙连仲(原西北军,名义中央化)

主要部队:

第10集团军(王敬久,中央嫡系):

第66军(宋瑞珂,黄埔三期):第185师(李仲辛)、第199师(彭战存)

第26集团军(周碞,中央嫡系):

第75军(柳际明,中央系):第6师(林曦祥)、第16师(黄一华)

派系特点:孙连仲依附中央,战区实权由黄埔将领掌控。

第七战区

辖区:广东

抗战后期1944-1945年,国民政府的战区划分、部队序列及派系归属

司令长官:余汉谋(粤军)

主要部队:

第12集团军(余汉谋兼,粤军):

第63军(张瑞贵,粤军):第152师(陈见田)、第153师(欧鸿)

第65军(黄国梁,粤军):第154师(张浩东)、第160师(莫福如)

中央渗透:

– 第62军(黄涛,粤军中央化):第151师(林伟俦)、第157师(李宏达)

派系特点:粤军维持半独立,但中央通过黄埔系军官逐步控制。

第八战区

辖区:甘肃、宁夏、绥远

司令长官:朱绍良(中央嫡系)

主要部队:

第17集团军(马鸿逵,西北马家军):

第11军(马敦静,马家军):第168师(马全良)、暂编第31师(马宝琳)

中央嫡系:

第42军(杨德亮,中央系):第48师(谢义锋)、暂编第58师(叶成)

派系特点:中央军与马家军共治,朱绍良平衡双方利益。

第九战区

辖区:湖南、江西

司令长官:薛岳(中央化粤军)

主要部队:

第1集团军(孙渡,滇军):

第58军(鲁道源,滇军):新编第10师(萧本元)、新编第11师(侯镇邦)

中央嫡系:

第30集团军(王陵基,川军中央化):第72军(傅翼,川军)、第4军(欧震,中央系)

第74军(施中诚,中央王牌):第51师(周志道)、第57师(李琰)、第58师(蔡仁杰)

派系特点:薛岳依靠中央精锐(如74军)支撑战局,滇军、川军辅助。

第十战区

辖区:安徽北部、江苏北部

司令长官:李品仙(桂系)

主要部队:

第21集团军(李品仙兼,桂系):

第7军(徐启明,桂系王牌):第171师(李本一)、第172师(朱乃瑞)

第48军(苏祖馨,桂系):第138师(李英俊)、第176师(秦靖)

地方杂牌:

– 淮北游击纵队(王仲廉,中央系渗透):暂编第14师(李鸿慈)

派系特点:桂系最后根据地,中央军试图渗透未果。

冀察战区(1944年撤销,部分并入第十一战区)

原辖区:河北、察哈尔

结局:1944年因控制力丧失,残部并入傅作义部队或投降日军。

第十一战区(1945年新增)

辖区:河北、山东

司令长官:孙连仲(名义中央化西北军)

主要部队:

新编第8军(高树勋,原西北军):新编第6师(范龙章)、暂编第29师(尹瀛洲)

第40军(马法五,中央化西北军):第39师(司元恺)、第106师(李振清)

中央嫡系:

– 第32军(唐永良,中央系):第139师(孙定超)、第141师(林作桢)

派系特点:为接收华北而设,高树勋部在解放战争起义。

第十二战区(1945年新增)

辖区:绥远、察哈尔

司令长官:傅作义(晋绥系旁支)

主要部队:

第35军(鲁英麟,傅作义嫡系):第101师(郭景云)、新编第31师(安春山)

东北挺进军(马占山,原东北军):新编骑兵第5师(慕新亚)、第6师(吕纪化)

派系特点:傅作义自成体系,游离于中央与地方之间。

欢迎大家查漏补缺,在评论区指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