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一群坐在功德林的国民党将领们,原本是被战火磨砺出来的铁骨铮铮,结果却沦为战俘,天天除了吃就是等,等着那些政治教育课上的灌输和每天那份《人民日报》给他们带来的新鲜事。这不,某天《人民日报》上的“美军仁川登陆”四个字,像是掷进了静水的石子,搅动了他们心中那份久违的激动。
要说这帮人,当时可都是一副美军无敌、解放军必败的模样。文强这位哥们儿更是紧张兮兮,心说小米加步枪怎么可能挡得住坦克和大炮,这不是开玩笑吗?在他们看来,美军的技术装备,那绝对是天上星星,高不可攀。解放军呢?恐怕就是地上泥巴,任人踩踏。
但话说回来,真正了解美军的那些国民党高级将领,他们的看法却又大相径庭。他们知道,解放军虽然装备简陋,但那战斗力、那纪律性、那牺牲精神,可不是美军能比的。他们心里明白,这场战斗,解放军未必吃亏。
01
在功德林这座“改造工厂”里,那些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和高官,就像是被摔进了同一只大杂烩锅里的各种食材。他们之间,有的是油盐不进的硬骨头,有的则是能软能硬的面团。战争一爆发,这锅杂烩立马就热闹了起来。
你看,有的人一听到战争爆发,激动得像是赌桌上看到自己手牌的赢家,跳起来喊“共产党万岁!”“美国必败!”;而有的人,则像是赌场上的老千,面无表情,心里打的算盘可多了,他们不说话,但总是最快抢到报纸,急切地想知道下一步的棋怎么走。
文强这位哥们,可就是那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战争刚一开始,他就激动得不行,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美朝战争的预测》,最后还得出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结论。可见,在他心中,美国就是那个不可逾越的巨人,高高在上,无人能敌。
大多数功德林里的国民党人士也是这么想的。他们在上交的报告里,把美军吹得跟天神似的,认为抗美援朝的未来充满了阴霾。不过,在这群对未来持悲观态度的人群中,也有些人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些人,曾经也是国民党的骨干,但他们在长期的学习改造和实际体会中,开始逐渐认识到人民解放军的不同寻常。他们不再将美军视为不可战胜的存在,反而是把自己对美军的了解,以及与之作战的经验,提交了上去,为志愿军的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杨伯涛这位湖南芷江出身的侗族将军,从苦根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踩上了国民党将领的位置,可谓是个硬汉子。但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硬汉,在淮海战役后被俘的路上,竟然因为看到解放军和老百姓的和谐相处,心里那根弦动摇了。这不仅仅是因为解放军的军纪严明,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什么是人心所向。
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杨伯涛,这个曾经的国民党十八军军长,决定站出来说话了。他知道的不少,特别是关于美军的那一套,由于曾经担任美械装备干部训练部主任,这使他对美军的装备和武器性能了如指掌。这时候,他觉得自己得拿出点真材实料来,帮帮共产党。
于是乎,他找来了宋瑞珂、吴绍周、侯吉晖、林伟宏这几位前国民党的老兄弟,大家坐在一起,杨伯涛执笔,写出了那份重量级的《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这不是小儿科,六万余字的分析报告,足以说明他们的认真和这份报告的分量。
这份报告里,杨伯涛他们先是客观地分析了美军的优点:火力强大,装备先进,制空权牢固。这三点,简直就是现代战争的三座大山。他们明白,如果想要在战场上与美军一较高下,用硬碰硬的方式显然是不明智的。这不是小觑自己,而是战略上的谋略,是对实际情况的清醒认识。
02
那么,杨伯涛和他的团队在那份厚重的《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报告里,除了点赞美军的火力、机械化和空军作用之外,也没客气地指出了美军的那些短板。
首先,他们提到美军打仗太依赖火力了,就像对火力有种特别的情结似的。这火力虽然强大,但一旦失去了这个优势,美军就像掉了牙的老虎,虽然还能咬人,但威胁大大减少。

然后,这帮美军虽然是勇士,但在关键时刻容易心慌。这点从他们对突击行动的依赖火力支援就能看出来,缺乏那种冲锋陷阵的勇气。换句话说,他们更愿意远远地用火力“软化”敌人,而不是近距离的肉搏,这让他们在快速攻坚上显得有些迟疑。
最后,美军对空中侦查有种盲目的信任。这一点,如果咱们能够有效防范,美军的很多计划都能被提前破解,失去了空中的“眼睛”,他们的很多行动就不那么隐蔽了。
杨伯涛和团队的这份报告,不是简单地把美军的优点缺点罗列出来,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战场上的实际情况。通过指出美军的依赖和弱点,他们实际上是在提供一个反击的思路:在美军的火力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士气可能动摇,且过度依赖技术侦查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打破他们的计划,制造战场上的惊喜。
03
吴绍周这位原国民党的将领,在策略上的头脑可不一般。他提出的两点建议,简直就是在告诉大家怎样在夜色中跳舞,以及如何在密集火力下拉近和对手的“亲密接触”。第一招,利用夜间作战来削弱美军的视线和火力优势。因为在黑夜里,美军那些高大上的炮火和空中支援就像是被蒙上了眼,不知道往哪儿放。而且,美军不太习惯夜战,士气容易受到影响,这正是咱们可以利用的。
第二招,就是近战。这个主意精妙在它直接把美军的火力优势给抵消了。想想看,当我军和美军打成一团时,他们还怎么敢随便开炮?这样一来,双方就在一定程度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两条建议后来被认真采纳,吴绍周也因此受到了表扬,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策略有用,更重要的是,他展现了对新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人民的忠诚。
杜聿明这位原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改造后的转变也非常引人注目。他不仅仅通过阅读毛主席的著作,听管教干部的谈话有了深刻的思想改变,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思考自己如何能为人民服务,弥补过去的错误。
杜聿明这个人,啊,别看他跟大多数蓝营将领不是一路人,心里头怎么想的,跟别人可不一样。听到抗美援朝这事儿一爆,他就觉得这共党不简单,胜面儿大着呢。
他可是带过咱们国家头一回的机械化部队,美国佬的底细他是清楚得很。他给领导们递上一份报告,里头说美国佬虽然装备先进,地面空中配合得也挺好,打起仗来火力猛得很。但这战术上呢,没啥出彩的,老是那种“一字平推”的办法,进也是,退也是。到了朝鲜那山里头,这招就不灵光了。而且他们那步兵,士气啊,也就那样,一碰到乱哄哄的,就不行了。杜聿明就说了,咱们的队伍只要敢打敢冲,指挥得当,这种有点儿死板的美军,咱是有机会打败的。
嗯,后来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就是用了杜聿明说的这一套,志愿军在那复杂的山地里头给美军来了好几次大的,让人家头疼不已。共党对杜聿明的意见,也是特别重视。
那些对美国佬抱着一线希望的人,这期间可谓是过了一把接连被打脸的瘾。除了先前提的文强不信邪,黄维这位国民党的老将军也硬是认为志愿军跟美军比就是小孩子过家家。还有邱行湘,虽然他嘴上不说什么,可那眼巴巴地盯着报纸的样子,谁看谁明白,他心里头那是多希望志愿军吃瘪呀。
可现实呢,总爱开人玩笑。这些家伙天天盼的是志愿军的坏消息,结果呢,送到手上的却全是志愿军一次次赢得漂亮的好消息。
这么一来,那些死心眼的家伙们都吓傻了。邱行湘被这一连串的胜利消息震得说不出话来,黄维则是开始深深地怀疑自己的眼光了。至于廖耀湘,一开始还在那儿得意洋洋地说“这帮人敢跟美国人干,肯定没好果子吃”,结果志愿军一波波的胜利让他不得不佩服地说“共军真不是盖的”。
04
在功德林里,那些一开始对共产党胜利不抱希望的家伙们,后来在志愿军的亮眼表现面前,不得不承认共产党的确有两下子。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积极加入了支援前线的炒面活动。这不,杨伯涛还因此特地写了首《为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炒干粮》的诗,意思就是他们虽然是战犯,但也想为前线出点力,哪怕是做做干粮,也算是弥补过去的错吧。
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对于那些国军俘虏将军们而言,也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他们从一开始的不信任、不看好,到后来的全力支持,甚至是亲手为前线做炒面,这转变不简单。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毛主席下了个特赦令,功德林里表现不错的200多位战犯中,有10位被特赦了出来。这些人之所以能得到特赦,不仅因为他们在功德林里努力学习,积极改造,更因为他们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这些特赦的将领,包括王耀武、杜聿明、曾扩情、宋希濂、杨伯涛、郑庭笈、邱行湘、卢浚泉、周振强、陈长捷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