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1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

元稹的妻子韦丛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官职卑微的元稹结婚。

婚后他们的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

这句诗,没有直接哭诉生活的贫苦,却将那份捉襟见肘、贫寒交迫展现得淋漓尽致。

 

没有珍馐美味,每日的膳食仅仅是田野间的野菜,一个“甘”字,仿佛是在告诉我们,在这困窘的生活里,他已然接受并习惯了以野菜为食,甚至从中寻得了一丝甘甜。

那“长藿”,或许口感粗糙、味道苦涩,可在诗人眼中,却成了维持生命的依托,是生活的全部给予。

 

再看那深秋或是寒冬,树木凋零,落叶纷纷。

为了取暖烧饭,诗人只能仰仗那些古槐落下的叶子当作柴薪。

在旁人看来,这或许是无比凄凉、困苦的生活场景,可对于元稹来说,这是他生活的现实。

落叶成了他与寒冷、饥饿对抗的武器,古槐成了他在艰难生活中的依靠。

 

2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唐·孟郊《借车》

孟郊,一生为仕途奔波,却命运多舛。

屡次应试,饱尝落第之苦,直至中年才得进士及第。

可残酷的现实却将他的梦想击碎,踏入仕途后的生活也并未如他所愿,微薄的俸禄难以维持生计。

加之时局的动荡与社会的黑暗,让他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穷困与潦倒。

生活的重压让他在这世俗的世界里举步维艰,只能在这贫寒的境地里,以诗歌抒发内心的愁苦。

这两句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渲染,只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下生活的困窘。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简单平淡的诗句,承载着他生活的沉重与艰辛。

借车搬运家具,本是生活中平常不过的琐事,可细细品来,却满是辛酸。

连搬运家具都需向他人借车,可见其生活的困窘,没有属于自己的运输工具,更没有足够的钱财去雇车搬运。

 

车子本是用来装载物品的空间,可如今家具寥寥,空荡荡的车子里那少得可怜的家当,便是他全部的生活资产。

或许这些家具已经是他历经生活磨难后,所剩无几的财产。

 

3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唐·杜甫《空囊》

杜甫,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与战乱的纷飞。

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然而动荡的时代却没有给他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

长期的漂泊与居无定所,让他饱尝生活的艰辛。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这短短十字,道尽了杜甫生活的困窘与贫寒。

口袋空空如也,他担心这种贫穷会让人感到难为情和羞愧,于是留下一枚铜钱,仿佛以此来证明自己并非一无所有。

 

可以想象,在破旧的茅屋中,杜甫看着空空的钱囊,满脸的愁苦与沧桑。

他一生追求着为国为民的理想,却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抛入贫困的深渊。

曾经的壮志豪情,在生活的重压下渐渐被消磨,只剩下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疲惫身影。

 

安史之乱的战火,让百姓流离失所,杜甫也随着难民的队伍四处漂泊。

战乱使得经济凋敝,民生艰难,杜甫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他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贫困,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然而,即使在这样贫穷潦倒的境地里,杜甫用他的笔触记录下那个时代的悲哀与苦难。

这一枚留下的铜钱,不仅是他生活贫困的象征,更是那个时代众多百姓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

 

4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宋·苏轼《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在北宋元丰四年,苏轼正面临着生活的困顿与窘迫。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历经了人生的重大挫折,生活陷入了贫困之中。

这一天,他的学生兼侄女婿王适要从筠州前往徐州参加秋季举人考试,顺路前来看望他。

苏轼十分高兴,当即决定陪他一同渡过长江去游览西山。

然而,此时的苏轼正值落魄之际,囊中羞涩,竟无一物可用来馈赠给自己心爱的学生。

当他们来到菩萨泉边时,苏轼心中虽有遗憾,却并无愧疚。

因为苏轼本就是一个清静、淡泊之人,他以达观的态度笑对人生的起伏。

他斟满一杯清甜的菩萨泉水,真诚地劝说道:“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这简单的话语中,透露出他的无奈,却也展现了他的坦然。

尽管没有美酒佳酿,没有钱财相赠,但这杯菩萨泉却饱含着他对王适的深情厚谊与美好祝福。

接着,他指着那清澈的泉水,微笑着说:“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苏轼由菩萨泉之名联想到水天之佛,又从泉水映出的自己的影子,想到了“修习水观”。

句句不提穷 却字字穷困潦倒

他是在告诉王适,此处的泉水可以照见“我”,别处的泉水亦能照见“我”,这四方大地都如同这水中天一般。

苏轼没有被物质的匮乏所困扰,而是以其豁达的胸怀和深刻的人生领悟,给予了王适一份别样的送行礼物。

他用这杯菩萨泉水,让王适感受到了师生间真挚的情感,也让他领悟到,人生的境界并非仅仅取决于外在的物质,更在于内心的豁达与超脱。

苏轼的这份达观与真情,在那贫困的背景下,愈发显得熠熠生辉,令人感动和钦佩。

5

俸薄不沽酒,家贫忘授衣。

唐·钱起《县城秋夕》

钱起独自徘徊在山城的小屋里,心中满是愁绪。

他早年屡试不第,历经坎坷,好不容易才考中进士,却只被授予了一个低微小官,俸禄微薄,生活困顿。

山城的白昼似乎格外短暂,夕阳早早地西沉下去,那如血的残阳仿佛也映照出了他心中的凄凉。

钱起无奈地掩上柴扉,将自己与外界的喧嚣隔离开来,独自沉浸在这愁苦的氛围之中。

“俸薄不沽酒,家贫忘授衣”,这短短的十个字,道尽了他生活的窘困。

微薄的俸禄让他轻易不敢去买酒来消愁,家中的贫穷更是让他到了九月都忘记了要制备寒衣。

这个“忘”字,用得极为生动,并非是真的遗忘,而是生活的压力让他无暇顾及。

他每日都在为柴米油盐发愁,为了生计而疲于奔命,又怎能想到遥远的寒冬呢?

在这艰难的处境下,钱起或许也曾想过借酒消愁,然而,囊中羞涩的他连买酒都成了一种奢望。

而随着秋天的深入,天气逐渐转凉,制备冬衣本是当务之急,可贫困的家境却让他无力去添置。

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秋风的侵袭,心中的惆怅又增添了几分。

屋外,秋露浓重,打落在蕙花的花瓣上,使其不堪重负,悄然飘落。

清冷的月光洒在大地上,莎鸡也似乎因这寒冷而停止了飞舞。

钱起望着这一切,心中感慨万千。

他效命官场,却因自己的笨拙而无法对国事有所补益,只能再次叹息着归隐山林。

对于胸怀壮志的钱起来说,这样的生活并非他所期望的。

他渴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现实却让他不得不面对这贫穷潦倒的困境。

在这小小的山城之中,他感到了人生的苍茫与无奈,心中的苦闷无处诉说,唯有借诗抒发。

 

6

一身褴褛衫,赤脚行路难。

元·王冕《伤亭户》 

王冕自幼聪慧好学,勤奋刻苦,一心追求学问与艺术,坚守着自己的志趣与理想,却在现实的泥沼中艰难前行。

当时的社会黑暗腐朽,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权贵的专横,使得像王冕这样有才华、有抱负的文人志士难以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他不屑于迎合权贵,不愿意为功名利禄而折腰,于是选择了归隐田园,以书画与诗歌为伴。

可是,这种归隐的生活并未给他带来富足与安逸。

他生活贫苦,常常食不果腹,常常身着破旧不堪的衣衫,那衣衫上的补丁与磨损的痕迹,诉说着生活的艰辛。

衣不蔽体的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却依然挺直脊梁。

 

他赤着双脚,行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

脚下的石子与荆棘,刺痛着他的脚掌,但更刺痛人心的,是生活的困苦与无奈。

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每一步,都带着对命运的抗争。

 

那一身褴褛的衣衫,是他对世俗污浊的抗拒;那双赤脚,是他在坎坷人生道路上坚定的步伐。

他在贫穷中坚守着内心的纯净,在困境中绽放着艺术的光芒。

 

王冕的贫穷潦倒,并非是他个人的无能或懒惰所致,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然而,他在这贫寒的生活中,没有沉沦,没有放弃,他的诗句与画作,成为了他灵魂的寄托,也是他对命运的呐喊。

7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宋·梅尧臣的《陶者》

梅尧臣生活在北宋时期,那是一个表面繁荣,内里却矛盾重重的时代。

社会阶层的分化、官场的倾轧、民生的艰难,都深深触动着这位诗人敏感而悲悯的心。

 

我们仿佛看到一幅悲苦的画面在眼前徐徐展开。

一位勤劳的制陶人,不知疲倦地将门前的泥土挖取用来制陶,倾尽了所有的心力与精力。

他的双手因长期劳作而变得粗糙干裂,他的脊背因无数次弯腰劳作而日益弯曲。

 

然而,令人倍感悲哀的是,尽管他付出了如此多的辛劳和汗水,却依然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

他的房屋破旧不堪,屋顶上竟然没有一片完整的瓦片。

每当风雨来临,他和家人只能瑟缩在屋内的角落里,承受着风雨的侵袭,生活毫无保障。

 

梅尧臣以这样冷峻的笔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也许在他的旅途中,曾亲眼目睹过这样的场景;也许在与百姓的交流中,亲耳听闻了他们的苦难。

无论如何,这些现实的悲苦都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促使他以诗为刃,为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发声。

 

梅尧臣一生仕途坎坷,虽满怀报国之志和忧民之心,却始终未能在官场大展宏图。

他深知民间疾苦,对于社会的不公和贫富的悬殊有着深刻的认识。

这两句诗,既是对制陶人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和批判。

文|十点共读

图|来自网络  侵删

闹处读词,静处品诗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

是喜欢,点个在看点赞,再走吧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