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韵流年:从黄酒雅韵到白酒豪情
这两天不能喝酒,这是大夫说的,所以这两天没有参加酒场,不是没有酒约,而是有邀约,我不敢去了。
教授去昆明了,在昆明的时候我俩就一直联系,等他回来了给他接风,他拿瓶好酒我出菜。可是教授回来了,我却不能喝酒了,这个酒约一直往后拖。
高中同学群里有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同学在群里说:多日不见,甚是想念。
大家都没有言语,我看到了回复一句:甚是想念。
这位同学问:约不?
好久不见,真的甚是想念,也真的想约。可是大夫不让喝酒也不敢呀。我只能诚实的诚恳地说:我这两天在吃消炎药,医生不让喝酒呢,三天之后吧,你看时间行吗?
这位同学说:那就周末再定呗。
中午阿勇哥打来电话。阿勇哥说话向来很幽默:我今天中午羊肉炖多了,你说怎么办吧?能不能过来帮忙解决一下?咱们喝点儿俄罗斯啤酒。
阿勇哥最近约了两三次了都没有去,今天再不去有点说不过去了,但是酒能喝吗?啤酒试一试吧,虽然当时我问大夫白酒不能喝啤酒可以吗?大夫斩钉截铁的说啤酒也不行。
阿勇哥会劝,他说大夫也不让他喝酒,也不让他吃辣。可是有些时候我也不能光听大夫的。
说到酒,我想每一个男人都特别感兴趣吧,咱们今天再就写一篇关于酒的文章。前两天已经写过一篇关于酒的文章了,点击量不是很高,也许写得太文雅了。今天咱们就来一篇雅俗共赏的关于酒的文章。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酒冬天喝比较好,夏天啤酒最妙。酒,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镌刻着文化的印记,更在时光流转间,演绎着从黄酒之雅到白酒之豪的传奇变奏。

回溯往昔,一百年前的华夏大地,黄酒恰似一位温婉娴静的大家闺秀,以其独有的风姿,浸润着普通人的生活。它没有白酒那般浓烈张扬,却似江南水乡的潺潺流水,以细腻温润之态,流淌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彼时,街头巷尾,寻常百姓家中,黄酒的醇香萦绕不散,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韵味。

孔乙己,这位鲁迅笔下鲜活的人物,便是对黄酒情有独钟的典型。他身着长衫,却只能站着喝酒,于咸亨酒店的喧嚣中,排出九文大钱,换一碟茴香豆,再温上一碗黄酒。那微醺的神情,仿佛在黄酒的氤氲中,寻得了片刻的安宁与尊严。黄酒于他,是困苦生活中的一丝慰藉,是精神世界里的一方净土。在那简陋的酒肆里,黄酒见证了他的落魄与无奈,也映照出那个时代文人的悲欢离合。

往昔岁月,白酒恰似一位隐匿于江湖深处的侠客,鲜少涉足寻常百姓的生活舞台。它被视作下苦力者的专属饮品,那些带着泥土芬芳与烟火气息的名字——地瓜烧、老白干、牛二、烧刀子、闷倒驴、茅子,宛如一首首粗犷豪放的边塞诗,吟唱着生活的艰辛与质朴。

地瓜烧,那名字便透着一股质朴与憨厚。地瓜,本就是田间地头常见的作物,在艰难的岁月里,它不仅填饱了人们的肚子,还化作了这辛辣的酒液。老白干,简单直白的名字,却蕴含着一种纯粹与质朴,仿佛在诉说着酿酒人的朴实心愿。牛二,带着几分市井的俏皮与亲切,让人一听便觉得这酒有着别样的烟火气。烧刀子,光听名字便觉一股灼热扑面而来,恰似那寒冬里的暖阳,能驱散身上的严寒。闷倒驴,名字虽有些诙谐,却也彰显出这酒的烈性,仿佛连驴都能被它醉倒。茅子,带着几分神秘与质朴,或许是在那简陋的茅草屋里酿出的佳酿,承载着酿酒人的心血与希望。

这些名字虽无黄酒之名那般文雅,却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它们是劳动者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用以驱散疲惫、温暖身心的良方。想象一下,在那广袤的田野上,劳动者们弯着腰,挥舞着锄头,汗水湿透了衣衫。收工之后,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围坐在一起。昏黄的灯光下,粗瓷大碗里盛着辛辣的白酒,酒液在灯光下闪烁着微光。他们端起碗,一饮而尽,那股热流瞬间传遍全身,仿佛所有的疲惫与寒冷都被驱散。白酒,成了他们生活中最坚实的依靠,是他们与命运顽强抗争的见证。

在这艰苦的岁月里,白酒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希望。邻里之间,若是有了喜事,便会拿出珍藏的白酒,与大家一同分享。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酒,聊着天,欢声笑语回荡在小院里。那一杯杯白酒,传递着邻里之间的情谊,也让这艰难的生活多了一份温暖。而在那些寂静的夜晚,孤独的旅人也会借着白酒的酒劲,排解心中的愁绪。他们望着窗外的明月,一杯又一杯地喝着酒,让那辛辣的酒液麻醉自己的神经,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白酒,就像是一位无声的知己,陪伴着他们度过那些难熬的时光。

而黄酒之名,恰似一卷卷镌刻着岁月深情的诗篇,悠悠散发着浓郁而迷人的文化气息。

女儿红,宛如一幅细腻温婉的画卷,承载着一位父亲对女儿那深沉且细腻的爱意。当女儿呱呱坠地,那清脆的第一声啼哭,宛如天籁,划破了寂静的时空。父亲满心欢喜,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精心挑选出一坛上好的黄酒,轻轻埋下,仿佛埋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希望与期许。这坛酒,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沉睡,汲取着时光的精华。待女儿出嫁之日,红妆十里,锣鼓喧天,父亲怀着激动而又略带不舍的心情,将这坛珍藏多年的黄酒取出。酒坛开启的瞬间,醇厚的酒香扑鼻而来,那是岁月酝酿的味道。与亲朋好友一同分享这坛酒时,每一滴酒液都仿佛在诉说着父亲的爱,承载着父亲对女儿满满的祝福,见证着女儿从懵懂无知的少女,一步步成长为幸福美满的新娘,完成了人生中一次华丽的蜕变。

状元红,则似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寄托着家人对学子金榜题名的殷切期望。在古代,多少学子怀揣着梦想,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他们寒窗苦读,在昏暗的烛光下,埋头于书卷之中,挑灯夜战,只为了那一朝高中、光宗耀祖的荣耀时刻。而状元红,就像是一盏明亮的明灯,在黑暗中为他们指引着方向,照亮了他们求学的漫漫征途。每当学子们感到疲惫、迷茫时,看到那坛象征着希望的状元红,便又充满了力量,激励着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勇前行,不畏艰难险阻。

古越龙山,其名宛如一幅古朴的山水画卷,带着江南水乡的灵秀与韵味。它仿佛是岁月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地域特色的光芒。每一滴古越龙山的黄酒,都蕴含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风情,让人在品味之时,仿佛能看到那烟雨朦胧的江南小镇,感受到那悠悠的水乡气息。

石库门,则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带着上海这座城市独有的历史厚重感。它见证了上海的繁华与变迁,每一滴酒中都沉淀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当人们轻抿一口石库门黄酒,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故事的老上海,感受到那古老的文化脉搏在指尖跳动。

酒韵流年:从黄酒雅韵到白酒豪情

这些黄酒之名,不仅仅是简单的称谓,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般美好的田园景致,勾勒出往昔岁月里酒与自然、与生活和谐共生的画面。然而,时光的车轮从不停歇,它无情地转动着,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变革的气息,如汹涌的浪潮般汹涌而来。

五十年代,一场悄无声息却又影响深远的变革,宛如一阵狂暴的飓风,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了酒文化的世界。黄酒,这位曾经在酒文化舞台上备受宠爱的“主角”,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它的原材料是大米和糯米,这两种粮食在往昔或许并不稀罕,但在那个粮食匮乏、人们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的艰难年代,每一粒粮食都显得无比珍贵。人们每日都在为了一口饱饭而奔波劳碌,又怎舍得用这些珍贵的粮食来酿酒呢?粮食,成了那个时代最为紧缺的资源,而黄酒的酿造,无疑与人们的生存需求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就在黄酒陷入困境之时,杂粮酒应运而生。玉米和高粱,这两种曾经在田野里默默无闻的农作物,仿佛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了酿酒的新希望。它们就像是在黑暗中突然出现的曙光,为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玉米那饱满的颗粒,高粱那挺拔的身姿,在酿酒师傅们的巧手下,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工序,逐渐变成了散发着醇厚香气的美酒。杂粮酒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们在特殊时期对酒的需求,也为酒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启了酒文化发展历程中一个全新的篇章。

玉米,宛如一位朴实憨厚的农夫,以其产量大的优势,走进了酿酒的舞台。那些叫什么烧的玉米酒,带着玉米特有的香甜,在市井间悄然流传开来。它们虽然没有黄酒的细腻雅致,却有着一种别样的质朴与醇厚。而高粱,则像是一位坚韧不拔的勇士,尽管自身带有苦味,不被大多数人所喜爱,却以其耐旱、产量高的特点,在酿酒的领域中崭露头角。高粱酒,从最初的廉价饮品,逐渐在岁月的磨砺中,绽放出了独特的光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习惯了白酒的辛辣与热烈。它那浓郁的香气,仿佛有一种魔力,能让人忘却生活的烦恼,沉浸在一种豪迈与洒脱之中。慢慢地,黄酒的身影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去,白酒成为了酒桌上的主角。曾经那弥漫在街巷间的黄酒香,渐渐被白酒的浓烈气息所取代。

如今,当我们置身于繁华的都市,走进那装修奢华的酒吧或餐厅,映入眼帘的往往是琳琅满目的白酒品牌。高粱酒,更是成为了好酒的代表。它那醇厚的口感、浓郁的香气,让无数人为之倾倒。人们在品尝高粱酒的同时,也在品味着岁月的变迁与历史的沉淀。然而,在那喧嚣的背后,我时常会怀念起那一抹黄酒的琥珀之色。它就像是一位远去的故人,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但那份温暖与醇厚,却永远留在了记忆的深处。

酒,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情感的寄托。从黄酒到白酒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酒香中所蕴含的人间真情与文化底蕴,却永远不会褪色。就像那古老的诗词,穿越千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让我们偶尔停下匆忙的脚步,温上一壶酒,无论是黄酒还是白酒,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在酒香中,感受岁月的温柔,聆听历史的低语,让心灵在这醇厚的酒香中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因为,那酒香中,藏着我们的过去,也藏着我们的未来。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回首往事,会发现,那从黄酒到白酒的变迁,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时光的长河中奏响。它有激昂的高潮,也有舒缓的低音,每一个音符都记录着我们的生活,每一段旋律都诉说着我们的故事。而那酒香,将永远萦绕在我们的心间,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成为我们文化传承中最璀璨的瑰宝。让我们在这酒韵流年中,且行且珍惜,用一颗敬畏的心,去品味那酒中的酸甜苦辣,去感受那岁月的沧桑变迁,去传承那源远流长的酒文化。

      今天下午老婆盛东西用了一个白酒的纸箱,我看了看是一款高粱酒的纸箱。老婆洗完东西就把箱子给拿了回来准备下次再用。谁能想到从黄酒到白酒,现在的高粱酒竟然藏了好酒呢?
时光流转,岁月交替。和大家聊一聊酒,也许有朝一日可能会再变回去。我妻子说:酒虽好,但不要贪杯。
刘伶饮酒不留零,李白斗酒诗百篇。汉朝的时候有鸿门宴,三国的时候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到了宋朝三碗不过港的景阳冈武松连饮十八碗,打虎英雄美名扬。
酒虽好,还是听老婆的话,不要贪杯。
小酌怡情,酒大伤身。酒大了还误事儿,酒大了还伤感情。

酒韵医魂


竹影花香 莫负时光